黃嚴
【摘 要】本文分析高師學生對教材分析存在的教材分析能力被歸屬于教學技能范疇之外、教案撰寫等同于教材分析、教教材而非用教材等認識偏差,從增強對教材分析重要性的認識及教材分析意識、引導學生立足教學實際需求進行教材分析、增強學生教材分析的自主性等方面提出教材分析能力提升策略。
【關鍵詞】高師學生 ? 教材分析能力 ? ?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7C-0147-02
師范生教學技能的扎實、系統發展能為其適應崗位要求奠定良好的就業基礎。目前,對于高師學生技能的培養和研究,關注點普遍集中于教案設計、課堂組織和教學效果評價等課堂實施的環節,而對于教學準備環節的技能,并未給予充分的關注,尤其是對教材分析技能的培養缺乏應有的重視。實踐證明,缺乏對教材分析能力的培養,學生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無法梳理各層級教學目標的內在關聯,在教學實施步驟中易出現重難點把握不準,教學無法實現最優化。有效的教學活動應始于對教材科學、合理的解讀。本文從矯正教材分析中常見偏差認識出發,提出提升教材分析能力的有效策略,以助推高師學生教材分析能力提升。
一、高師學生對教材分析的認識偏差
(一)教材分析能力被歸屬于教學技能范疇之外。由于受到課堂教學技能考核或賽課等功利性因素的影響,有學生易產生誤解,認為教材分析技能并不能像教案撰寫、簡筆繪畫、板書和課堂口語組織等顯性技能那樣易于表現出來,教材分析能力既不能帶來嘉獎,也會拖慢教學實施的進度,所以學生逐漸地就會形成認識上的偏差,誤認為教材分析并不屬于教學技能培養的范疇。而個別院校教師在教法課的課程內容安排上,也欠缺對教材分析能力這個章節的著重講授。
筆者在給高師學生進行小學英語教材教法課的教學中發現,正是由于大部分學生關于教材分析的意識不強甚至基本概念認識不清,導致了學生在實際教學組織中對語言知識、技能目標重難點定位不清,情感目標挖掘不夠深或維度單一,教法使用有待創新等教學效能不高的表現。
實踐證明,教學準備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前提性和基礎性工作,一堂成功課堂的生成,除了教師自身的學科知識素養、學科教學方法的精彩之外,更重要的是對教材的深度把握,它是教學實施之前的核心準備工作。所以教材分析的開展,應成為師范生技能培養項目系統中的必要“前奏”。師范生掌握了扎實的教材分析能力,才能高屋建瓴地把握教學組織的系統設計,教學實施的邏輯性和教學效果也才能獲得更好的保證。
(二)教案撰寫等同于教材分析。高師學生在接受教法指導時,由于受到重實踐輕理論的課程觀的影響,往往側重于對實操過程的關注,而忽略對實操基本理論和理念修養的悉知。所以大部分高師學生在被問及教案是否就是教材分析的時候,學生普遍認為,教案既然已是對教材內容的設計和組織安排,那么教案的撰寫就已經是在對教材進行分析。還有學生認為,教案的撰寫與教材分析之間不存在必然的聯系,教案的撰寫完全可以通過摘抄教師用書等教參,在未進行教材分析的情況下,仍可以完成教案的撰寫。這樣的“拿來主義”下形成的教案,存在非常大的危害性。從宏觀到微觀角度看,教材分析可分為課程教材分析、學年教材分析、學期教材分析、單元教材分析和課時教材分析,且每一個層面的教材分析的側重點也是有所不同的。通常學生所做的教案僅為課時教案,這只是教材分析的微觀層面的反映,所以教案不能等同于教材分析。將兩者混為一談,將直接導致學生無法形成對整體教材的宏觀把握和系統分析,也容易養成惰性,進而缺乏教案設計的創新性。這也是教師資格證考試過程中考生普遍存在的短板和問題的根源之一。教案的撰寫如果僅服務于單個課時的開展實施,必然缺乏對前后篇章知識之間關聯的認識和設計。未經過多維度教材分析的教案設計,容易“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三)教教材而非用教材。基于對教材權威性的敬畏和對教材資源的依賴,在執教過程中,授課教師容易產生唯教材是本的偏差,一味照本宣科,即便看到教材內容與授課班級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現了脫節,也保守地把教學目標鎖定于教好教材。實際上,教材只是教學實施的信息源或者范本,沒有任何一種教材能夠百分之百符合教師所任教班級。“學習生成理論”指出,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在知識的內化、加工過程中,會形成無限豐富的生成,比如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就經常看到學生對于所學單詞的詞性詞型會產生較多的誤解和理解,執教者無法預知學生無限的、不可預測的語言生成。因此,與其不敢越雷池一步,不如以教材為本,基于學生的形成性學習結果,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補充刪減、替換整合、拓展充實和創新以優化教材,從而更好提升教學效果。
二、高師學生教材分析能力提升策略
筆者以PEP版小學英語教材(三年級起點)的分析為例,從以下三個方面提出師范生教材分析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增強學生對教材分析重要性的認識及教材分析意識。教材是貫徹課程標準精神的具體媒介,教材分析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研讀課標精神的過程。在進行教材分析過程中,執教者可深入領會教材編排的設計意圖,在吸收編者智慧的基礎上,執教者的教學設計思路會更加省時和高效。再且,教材分析的過程,就是尋找教材教學要求與現實授課對象認知水平之間差距的磨合過程,通過對比和分析教材的編排與授課對象的學習風格、知識水平、學習需求之間的差距,在教材運用過程中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所以,增強對教材分析意識的培養,既是對高效教學的追求,也是對學生學習引領的負責。
例如通過對PEP版小學英語教材(三年級)起點的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My classroom的教材進行分析,執教者才可更清楚地認識到,本單元在知識目標上以教授地點的介紹、指認物品為重點,學生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可以用英語指認computer、windows、desks、chairs和fish bowl等物品,并學會初步使用英語祈使句“let's…”提出合作的意向;而在情感教育方面,則可通過對情境圖中“excuse me.”及其答語“sorry”的學習,引導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形成禮貌待人的積極生活觀。執教者只有在教學實施之前,有意識地開展教材分析,才能提升對授課內容重難點的精準把握,這實質上是為后續的有效教學的開展提供了保障。
教材分析能力是教師積極參與教學改革的催化劑,它有助于喚醒執教者參與教學改革的責任意識,并促使其在適當的教學設計中產生優化的教學效果。有了深刻的教材分析理念,在實踐教學中才會逐步形成教材分析的習慣。因此,在師范生教學技能培養中,在教法課的安排上,應明確安排教材分析的課時講解。教法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帶領學生查找本學科現行的多個教材版本,并進行異同分析對比,及時了解教材編排意圖,并在不同版本學科教材的對比分析過程中提升自身的教學設計能力。
(二)引導學生立足教學實際需求進行教材分析。新一輪課程改革強調,教師要善于結合教學實際需求,靈活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的內容、編排順序、教學方法等進行適當的取舍或調整。教材分析能力具有很強的教學引領性,其提升勢必可助推教師的教學實效。以往對高師學生的教學技能培訓中往往追求外顯的教學技能提升,教授的內容基本集中于教學的實施。誠然,以實操技能培訓為主的訓練,能夠促進學生較快地獲得教學組織的成就感,但是很容易忽略學生內隱的實踐問題,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教學的整體性和邏輯性,教學缺乏后勁和主觀能動性。因此,我們必須在教法課的改革中,促進學生教材分析能力提升,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對教材編排意圖的探究,以及對教學主題、教材板塊結構組成、教學內容功能和任務設置的認識中,促使其對“教什么”“為何教”和“怎么教”等進行審辨的思考。當學生在教材分析能力提升的實踐中獲得學習成就感時,會進一步激發他們養成優化教學的意識和熱情,從而促進教材分析等技能的綜合發展。
例如通過對PEP版小學英語教材(三年級)起點的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My classroom和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My school的對比分析,學生可理解到,這兩個位處不同冊數的單元,既存在共性也有所區別。這兩個不同的單元,板塊設計上都兼顧了聽說讀寫的活動方式,有“Let's talk”“let's do”和“listen and tick”等學生耳熟能詳的活動板塊,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容易有一定的學習自信心從舊知往新知進階,并且這兩個單元都是以用英語指認地點物品為語言知識的學習重點,由室內物品computer、windows、desks、chairs和fish bowl等的認讀,進階到學會指認室外場館playground、library、teachers'offices等場所;兩個單元以提問方位地點“where is…?”為主題,由簡單的地點介紹,學習陳述句式“this is my…”,向精準地做地點方位的描述,學會使用一定的英語介詞“it is next to…/ on the second floor”,整體編排上保持知識學習螺旋式上升。執教者只有對這兩個單元進行有效的教材分析之后,立足于對前后單元的關聯,并針對授課班級學生的學習能力、現有水平,才能確定是否對新單元的介詞進行推介甚至增補學習,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取舍和調整。
(三)增強學生教材分析的自主性。無論是教學實施技能還是教學準備技能,這些技能之間實質上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所以在技能的培養中,應學會主動剖析不同技能之間的相互關系,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模擬教學實踐,通過實踐修正和提升對感性認識的理解。高師學生在教學技能的學習上,容易出現“按單接收”的被動式技能訓練。內在的學習驅動才是技能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因此,高師學生不僅要在相對熟知的課堂教學技能上加強學習的主動性,在教學準備技能方面也應將相似的學習主動性遷移到教材分析能力的發展中來。學生只有對教學系列技能的訓練不出現“偏科”,才能做到積極開展自主探究、監控和評估,教材分析技能的提升才會落到實處。
教材作為教學活動信息傳播的主要媒體,既是課標精神、學科教學內容的具體體現,也是教師和學生開展各類教學活動的重要資源,是對教學效率和質量的重要保證。提升教材分析能力,歸根到底是教師以課標為綱,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教材進行對話,是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加工、內化、外化的過程,是能夠體現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的一個從內而外的綜合分析過程。只有樹立正確的教材分析觀,發展教材分析能力,才能對學科課標精神進行認真研讀和掌握,從而真正踐行因材施教,具體落實教學責任。
【參考文獻】
[1]黃忠快.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策略[J].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研究),2011(8)
[2]李學杰.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師范生施教能力培養策略[J].中國成人教育,2012(4)
[3]楊騫.關于高師開設《教材分析與研究》課程的思考[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8(4)
[4]呂憲軍,王延玲.新課程標準和教材的分析與把握[J].中國教育學刊,2004(2)
[5]陸道恩.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學生英語生態化課程構建策略[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1)
[6]張盼盼.基于學生需求分析的英語教材分析——以當代高職高專英語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2(17)
[7]郝敏.新課標小學英語教材分析探討[J].青海教育,2018(9)
[8]姚夢怡.三套小學英語教材的對比分析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7
【作者簡介】黃 嚴,男,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課程與教學論。
(責編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