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需要是個體在生活中感到某種欠缺而力求獲得滿足的一種內心狀態。新奇信息的刺激、精神活力的釋放、自我肯定、自我實現是個體在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精神需要。這四種需要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基本動力,是學習動機產生的最根本的心理基礎。
關鍵詞:需要;學習;精神需求
這四種需要分為高低不同的三個層次;呈現強度不一的三種狀態,即潛伏狀態、一般狀態、迫切狀態。可以通過創設懸念等方式能有效激發新奇刺激的需要,通過分組競賽和分組討論等方式滿足學生群體精神活力釋放的需要,通過分類運用鼓勵性和挑戰性評價來激發學生自我肯定的需要,正確評價自我和積極地自我暗示是激發自我實現需要的有效方式。
這四種需要的滿足過程也是學生體驗學習快樂的過程,也是學習興趣產生的過程。而學習興趣一旦產生,將對其以后的學習行為,產生巨大的、持續的推動作用。
正文:
需要是個體在生活中感到某種欠缺而力求獲得滿足的一種內心狀態,它是個體自身或外部生活條件的要求在腦中的反映。
在學校生活中,學生的需要是多方面的。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指出:人的需要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需要、愛和自尊需要、自我實現及審美的需要。”我國當代學者陳江香提出的新需要層次理論指出:人的需要分為生理需要、生存需要、情感需要、自我實現需要、信仰需要五個層次的需要。
以上兩種理論對于人類潛能發揮的心理規律的論述、對于人的需要相對層次關系的分類和關于人的需要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論斷,不僅有其較高理論價值,而且有其實際的應用價值。
另外阿德弗提出三層需要理論(ERG理論),戴維·麥克利蘭提出“成就需要理論”。
以上四種需要理論盡管在許多方面有一定的應用價值,但是它們并沒有窮盡人類的各種需要,特別是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精神需要沒有進行具體而詳盡的描述。為了對此詳盡描述,作者設問如下。
一、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要有哪些精神需要?
經過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和理論探索,作者認為除了馬斯洛所述安全、社交尊重的需要以及陳江香所述生存、情感、信念需要以外,還有四種重要的精神需要,即:新奇信息刺激的需要、精神活力釋放的需要、自我肯定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1. 新奇信息的刺激就是在學習過程中,個體以前未曾體驗過的有關內容、形式過程等方面的刺激。它是個體好奇心產生的源泉。
2. 精神活力的釋放是指個體在學習過程中,對自己已有能力、知識等精神力進行有效的發揮和應用的過程。
3. 自我肯定是指個體對自己的能力、品質以及在他人當中的地位等方面做出肯定性評價。它是自我概念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
4. 自我實現是指滿足高級需要的過程,即最大限度地實現個人的潛在能力。這是個體把自我身上潛在的東西變成現實的基本傾向。
二、 這四種需要可分為幾個層次?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
以上所述四種需要可分為三個層次,它們是由低到高逐層產生的。第一層(最低層)是新奇信息刺激的需要和精神活力釋放的需要。第二層是自我肯定的需要。第三層(最高層)是自我實現的需要。
1. 在較高層次的需要充分出現之前,低層次的需要必須得到適當的滿足。如果由于種種原因,低層次的需要得不到滿足,那么需要發展的自然過程就會不正常,高層次的需要可能永遠不會出現。但是,需要的發展過程不是陡立的、間斷的、階梯式的,而是具有波浪式演進的性質。前一層需要的高峰過程之后,后一級的需要開始突現出來,占據優勢地位。
2. 每個人都潛藏著這四種不同層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來的各種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只有最迫切的需要,才對人的行為起著主導作用,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某種需要是否起主導作用,與其他需要是否得到滿足不存在必然的聯系(可以有內在聯系)。
3. 高層次的需要比低層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價值,第三層需要即自我實現是個體在行動中,具有比較穩定的目的時期所產生的需要。自我實現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現自己的潛力,使人得到高峰體驗。因此在四種需要中,自我實現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產生后將成為主導個體行動的最有力意識因素之一。
三、 這四種需要表現為幾種狀態?
作者認為,個體在學習過程中的這四種需要表現為三種狀態,即潛伏狀態、一般狀態和迫切狀態。潛伏狀態是指人在一種需要得到滿足之后,內部出現的一種暫時的平衡狀態。在此狀態中,人暫時擺脫了對一定客觀條件的依賴。一般狀態是指人的某種需要處于一般強度的狀態。在此狀態中,盡管人對一定客觀條件有某種依賴,但這種依賴并未達到強烈的程度。迫切狀態是指人的某種需要處于強烈程度的狀態,在此狀態中,人對于一定的客觀條件具有強烈的依賴性。潛伏狀態是靜止狀態,而一般狀態和迫切狀態都是活動狀態。
四、 在激發和滿足這四種需要的方式上,有哪些探索?
1. 作者經過多年教學探索,認為創設懸念的方式能有效激發新奇刺激的需要。英國學者邁·凱梅·普林格爾說:“新體驗是智力發育的先決條件。它對智力發育,猶如食物對于身體發育那么重要。”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懸念,使學生產生一種對教學內容似曾相識而又陌生的感覺。這種懸念所涉及的內容既與學生已有知識和體驗相聯系又包含有新奇的信息,這必然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發主動學習的行為。
2. 分組競賽和分組討論是滿足學生群體精神活力釋放的有效方式。
在分組競賽過程中,小組內成員為了取得榮譽,會加強組內的合作和交往,有利于發揮他們的組織能力和交往能力。同時,競爭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積極展示自己已有的知識和能力。使學生精神活動的釋放需要得到滿足。
分組討論甚至爭論,可以創造一種自由、平等的氛圍,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同時別人的觀點也有利于引發自己的思考,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產生新的觀點,同時滿足自己精神活動釋放的需要。
3. 正確評價自我和積極地自我暗示是激發自我實現需要的有效方式。
心理學家洛扎諾夫說:“創造高度的動機,建立激發個人潛力的心理傾向,從學生是一個完整的個體這個角度出發,在學習交流過程中,力求把各種無意識組合起來。”作者長期從事中學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工作,也開辦了《領袖風采》《棟梁品質》的地方課程和講座。在講課過程中能不斷引導學生正確評價自己和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也經常使用這種策略,對一些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實踐證明,這些教學和個別指導有利于學生發現自己的優勢,形成要在將來取得成就的動機。
例如:作者經常對自愿報名參加《領袖風采》《棟梁品質》課程的學生說,你們就是一等一的人才!將來就是某個行業的棟梁之材!將來就是某個行業的領袖!教師不斷幫助學生強化這種自我定位,要求學生把這種自我定位和奮斗目標貼到教室板報上,貼到家中的各個醒目位置,寫到自己本子扉頁上,不時提醒自己、暗示自己。幫助學生使這種定位植根于自己的心靈深處并不斷生長。這些措施,即使學生認識到了自身具有的巨大潛力,又使學生產生了把這些巨大潛力發揮出來成就自己的愿望。毫無疑問,這也激發了自我實現需要的產生。
總之,新奇信息的刺激、精神活力的釋放、自我肯定、自我實現是個體在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精神需要。它們分為高低不同的三個層次,也呈強度不一的三種狀態。這四種需要是否得到激發和滿足,對于學生能否積極、主動地學習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同時這四種需要的滿足過程也是學生體驗愉快的過程,也是學習興趣產生的過程。而學習興趣一旦產生,將對其以后的學習行為,產生巨大的、持續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單中惠,楊漢麟.西方教育學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527.
[2]邁·凱梅·普林格爾.兒童的需要[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32.
[3]當代國外著名教育家教學論思想[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176.
作者簡介:沈新,山東省青島市,山東省青島第五十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