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希臘哲學家、教育家蘇格拉底創造的“問答式教學”就是教學的雛形。課堂提問是教師貫徹教學的意圖所在,是師生之間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課堂提問充分體現出了教師的指導作用,良好的課堂提問還可以交流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信息,不斷激發學生探討問題的欲望,啟迪學生的思維。良好的課堂提問是引導學生探求知識、發現規律的“向導”,更是教師實行教學調控的信息與反饋源。鑒于此,
本文以提問為突破口,從提問時要抓住興趣點進行提問、聯系新舊知識點設問,訓練學生的思維、聯系生活實際,優化課堂提問、注重反饋,適當追問、控制提問數量,提高提問的質量,及時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論等幾點進行淺析,以期拋磚引玉。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策略;分析
課堂提問是很多教師都會采用的一種方法,教師喜歡在課堂上提問來檢驗當堂課的實際效果,提問是數學課堂中常用的一種教學輔助手段,是教師向學生輸出信息的有效途徑之一,是溝通教師、教材、學生之間良好關系的主渠道和“鋪路石”,是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輔助手段之一,更是課堂教學成功的基礎與保障。準確、恰當、有效的課堂提問定能不斷激發出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更順利地推動課堂教學進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可見,如何充分發揮提問功能,使提問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中發揮應有的價值,需要教師掌握好提問技巧。
一、 提問時要抓住興趣點進行提問
課堂提問是新課程背景下重要的教學手段,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做更深一步的思考,數學課堂提問既是一門學問,又是一種藝術。在課堂提問過程中,教師首先要了解所有學生的興趣點,抓住這些興趣點加以提問。青少年都比較貪玩,而且數學這門學科對多數學生而言是枯燥無味的,作為數學教師,一定要想方設法地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欲。例如,在講到“有理數”這一章小結時,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都認為是復習課,然后很多學生不認真聽講,進而導致聽課效率不高。針對此種情況,教師需要做的是改變教學方法,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如可以將這一章學到的知識分成三類,即概念類、法則類和運算類,然后給學生規定時間,分組討論,之后每組再選出代表,為其他學生講解,最后再由教師進行適當補充和總結。這樣一來,遠比教師單獨總結效果要好很多,最重要的是還激發出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故此,教師要以積極有效的方式策略進行提問,為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提供支持。
二、 聯系新舊知識點設問,訓練學生的思維
初中數學內容相比于小學階段的內容系統性更強,前后知識點的聯系也更為密切,故此,教師一定要善于借助知識點之間的邏輯結構,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前后貫通,把新舊知識進行遷移,使學生認識知識之間的聯系,同時還能不斷溫故知新、化新為舊,并且形成自己的知識框架與知識網絡。其中,課堂提問則不失為一座聯系與溝通新舊知識點的橋梁。教師通過精心設計問題,能引導學生結合舊知識推出新知識,用數學學科的邏輯關系去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點撥,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主動去聯想以前所學的知識,運用不同的知識點靈活去解決實際問題,不斷訓練發散思維。例如,在探討關于梯形中位線定理時,可先提問:“三角形中位線定理的內容大家還記得嗎?”當學生回答出三角形中位線定理后,繼續提問:“從三角形中位線定理中我們能夠得到什么啟迪呢?”待學生回答出中位線的性質后,繼續提出問題:“梯形的中位線又有哪些性質呢?大家都知道嗎?”這些問題正是結合了知識之間的類比與聯系,串聯成一個知識網,不斷激發學生聯想,訓練他們的發散思維能力。
三、 聯系生活實際,優化課堂提問
新課改的要求之一是要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作為教師,應該從生活化的教學角度出發,設計出以書本知識內容為基礎,又能使學生把問題帶入到實際生活中去的教學策略。比如,通過創造有趣的生活情境,讓學生進行猜想、推理、交流,使其能將課堂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例如,分析“圓環面積”的求法時,多數教師會利用這樣一個較為典型的問題:“有一直徑為3米的圓形花壇,現在需要在花壇外修建一條寬度為1米的小路,則小路的面積是多少呢?”對于初次接觸此知識的學生來說,在思考這類題目時很容易忽略小路在花壇直徑兩邊均延伸了1米,導致誤認為大圓的半徑為4米,這也反映出學生的抽象思維水平尚有欠缺。針對于此,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及生活實際提問,使這一問題的指向性更加明晰。可以先問小路修建后花園外圍的大圓直徑為多少?在此基礎上,再提問環形小路的面積是多少?使問題帶有較強的啟發性,更有利于鍛煉并啟迪學生思維的發展。
四、 注重反饋,適當追問
有效的課堂提問教學應該是對話式的、互動式的,在這種教學中,教師可以講授,但不能總是只有一個聲音。在課堂提問過程中,反饋是師生良性互動的基礎環節,而師生良好互動則是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基礎保障。諸多研究結果顯示,在反饋過程中如果進行適當追問,會獲得意想不到之效。所以,注重提問過程中的及時反饋,并適當進行追問,是提升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重要策略。另外,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教師在這一過程中的重要性——發揮主導作用。例如,在進行“一次函數”教學時,在反饋環節要注重適當追問,這樣也能有效提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我在講解一次函數y=kx+b(k,b為常數,且k≠0)的定義時,很多學生也提出了“形如y=2x的函數,有什么特殊性”這一問題,我一一給予了他們肯定的答案:確實有其特殊性。然后再拋出問題:請同學們觀察其式子,試探一下到底有何特殊性?接到問題后,孩子們也開始了熱切討論,在此基礎上解決了正比例函數的問題。不難看出,這種及時反饋和適當的追問,對于課堂提問有效性是非常有幫助的。因此,把問題設定為主線,利于教師提問應用價值的體現,進而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五、 控制提問數量,提高提問的質量
初中數學教育事業的快速進步,使提問法成為一種普遍的教學方法。提問是一種重要的思維引導方式,問題的有效設置,能及時引起學生的注意,提問是教師在上課時常用的教學輔助方式。一節成功的數學課,不會是提問不斷,有鑒于此,在提問后教師一定要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時間和空間。教學實踐也表明,一堂課,如果提問過多,會導致教學的重點、難點很難突出,學生也很難掌握哪些是重點內容,哪些是次要內容。故此,教師的提問次數一定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問題的設置也要講究疏密有致,張弛得體,跌宕節奏也要有個合理安排。如此,才能改善教學環境,才能更好地調節學生的情緒,使師生之間獲得良好的情感溝通與交流。在一節課中,應該把最需要提問的問題精心設計成二三個小問題并設置成一定情景,讓學生都饒有興趣地參與到其中去思考、去討論,這樣問題也能迎刃而解。這樣學到的知識,能夠真正的變成學生自己的知識,并能夠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靈活多變地使用提問,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效率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六、 及時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論
科學合理的應用提問法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對培養和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與自主學習能力有著積極作用。在提問過程中,教師也只有及時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論,才能更好地保障提問的價值。在評論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需要在分析的基礎上作出有根據的評論。分析評價和歸納的過程對學生來說是對學習知識進行深化的促進過程。因此,在進行評論時教師要注意以表揚為主,多給予學生肯定,對學生能夠起到鼓勵的作用。然后,再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給予必要的追問或補充問題。一方面,教師能夠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了解學生的思路,學生的回答一旦出現偏差,教師可以幫助他們找出思路中的問題所在;另一方面,還可以根據補充的問題,把學生的思維活動引向更深層次,探究更深層次的知識。
在進行提問的過程中,老師也應該對提問的內容進行精心的設計。因為有效的提問使課程進度與學生理解相輔相成。培養學生在課堂中主動提問的能力,能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知曉自己是學習的主體,從而積極發揮在學習時的主觀能動性。只有提高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教師也才能更好地傳授知識,才能讓他們發現數學解題的樂趣,才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并且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更全面地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發展。在此,仍需要廣大數學教師努力鉆研教材,透徹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創建問題,并對教學實踐進行反思和探索,不斷推動著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進行。
參考文獻:
[1]高云.優化初中數學課堂提問的策略[J].語數外學習(初中版中旬),2014(1):35.
[2]王小英.試論如何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8):197.
[3]姚翠連.試論初中數學中的“差別教學”與“分層教學”[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7(S1):125-126.
[4]陳思燁.“提”在恰當處,“問”出精彩來——談初中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數學教學通訊,2016(4):49-50.
[5]朱安才.初中數學課堂提問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6(6):178-179.
[6]沈巧泉.緊扣主體差異特性實現有效問題教學——提升初中數學問題性教學效能策略運用芻議[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1(5):200.
[7]薛鶯.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1(2).
[8]楊成洪.實施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研究[A].《現代教育教學探索》組委會.2016年4月現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現代教育教學探索》組委會,2016:1.
作者簡介:王敏,廣東省東莞市,廣東省東莞市虎門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