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普通高中英語課程的具體目標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深度學習是核心素養培育的重要方式之一。為實現深度學習,教師應設計多維度、多層次的教學目標,整合并優化能激發學習興趣的、適合學習的、有意義的教學內容,引導“帶著問題來,帶著問題走”的以合作和研究為主的教學過程,依托形成性和發展性教學評價,精準助推學生的自主學習。
關鍵詞:核心素養;深度學習;高中英語;實現路徑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普通高中英語課程的具體目標是培養和發展學生在接受高中英語教育后應具備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等學科核心素養”。而深度學習是核心素養培育的重要路徑之一,也體現了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 高中英語深度學習實現路徑
所謂深度學習,就是指“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圍繞著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掌握學科的核心知識,理解學習的過程、把握學科的本質及思想方法,形成積極的內在學習動機、高級的社會性情感、積極的態度、正確的價值觀,成為既具獨立性、批判性、創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礎扎實的優秀的學習者,成為未來社會歷史實踐的主人”。
因此,要實現深度學習,教師的引領作用至關重要,相較于傳統高中英語教學,指向深度學習的教學有四個明顯特征:首先,立足于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個維度設定教學目標,同時強調每個維度的層級式發展和學生高階思維的形成;其次,改造、重組并優化教學內容,使之成為能激發學習興趣的、適合學習的有意義的學習材料;再次,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合作和研究為主,實現經驗與知識的相互轉化、把握知識的本質并模擬社會實踐獲得有現實意義的發展;最后,注重形成性和發展性的教學評價,監測學生的學習過程,精準助推學生的自主學習。
二、 高中英語深度學習實施案例
接下來,筆者將選取《牛津高中英語》模塊四第三單元文章“Not just watching a film”為課例,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四個領域的操作來論述如何實現高中英語的深度學習。
(一) 教學目標:多維度接觸,分層次提高
模塊四第三單元的主題是“商務展示”,就該主題本身而言,就涉及說、聽、寫等多種技能,因此此課課型設定為讀寫課,并在預習和課后加入對聽和說的訓練。本課教學目標設計為:(1)通過聽、讀、看學習VR(虛擬現實)相關信息和說明文常用表達;(2)總結商務展示的寫作結構;(3)學會活用所獲信息并在教師指導下完成寫作;(4)完善作品并嘗試口頭表達,培養自主學習意識。
設計意圖:深度學習是循序漸進的,學生思維的發展也是由淺入深的。本課教學目標不僅涉及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個維度,還按照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設計了推動深度學習的分層任務,助力學生高階思維的形成。首先,設置了前置性任務,引導學生通過課前預習的聽力練習獲得與VR相關的信息;而后,設置了合作型任務,學生通過閱讀及合作積累相應的表達方式并總結出可用的寫作結構,從而在獲得了內容、表達和結構三方面的鋪墊后著手寫作;最后,設計了延伸型任務,即學生在延伸學案的指導下完善自己的作品并嘗試口頭展示。
(二) 教學內容:整合課內課外,優化學習材料
深度學習不同于碎片化學習,必須是圍繞某個特定主題的持續性和系統性的學習。由于周期的問題,課本文章雖然經典,但往往缺乏時效性。課文提到的RealCine(真實影院)本應該作為一種新鮮事物介紹給學生,然而這種應用對于見多識廣的零零后來說早已不足為奇。因此,筆者選擇了一個TED視頻作為補充材料,該視頻主題也是VR,但介紹了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虛擬實驗室”的應用,和學生息息相關。由于該視頻有一定難度,故設計了預習學案,包含五個問題,這五個問題是對視頻文本結構的梳理,和課文正好形成了“類而不同”的結構對比,方便學生從中獲得寫作資源。
設計意圖:深度學習的重要條件之一就是教學內容的有效整合。面對海量的教學資源,教師應該按照主題搜索、基于學生發展水平和生活經驗遴選、結合教材改造和優化,整合出既具有挑戰性又不乏趣味性、既具有典型性又不乏時效性的學習材料。同時,深度學習并不等于讓學生自己學習,教師要做一個隱形的指導者,而具有驅動性的問題的設置可以成為一只“無形的手”,幫助學生分解學習任務,助力學生的深度學習。
(三) 教學過程:帶著問題來,帶著問題走
深度學習的特點之一是更加肯定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安排教學時,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中心,考慮學生怎么來、怎么走、需要哪些指導等。學生的最佳學習模式應該是:在預習之后,帶著問題來;課堂上,在教師的引領和指導下,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高出原水平的一定程度的發展;課后,帶著更深層次的問題走。
(1)課堂導入:關注主題意義,開展跨單元教學,經驗與知識相互轉化
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前兩個單元學習的內容(模塊四第一單元的主題為“廣告”、第二單元是“演講”),嘗試結合前兩個單元主題的意義給第三單元的主題“商務展示”下定義。經過小組合作,學生給出的定義為:“商務展示是廣告和演講的融合,是以演講形式存在的廣告,或者說是為了說服顧客接受某種產品、服務或觀點而做的演講。”
設計意圖:通過研究,筆者發現本單元主題和該模塊其他兩個單元之間存在一定聯系,學生可以借助前兩個單元的知識積累,嘗試提出“商務展示”的定義。這個設計,不僅帶學生回憶了前兩個單元學習的內容,還創設出了單元之間的聯系,便于學生在已知的基礎上進行理解,而知識只有找到了與經驗的聯結點,才能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生根發芽,深度學習才能發生。
(2)寫作前:整體閱讀知結構,分段閱讀看表達,把握知識的本質
整體閱讀中,設置了兩個問題:“(1)Does the passage have a key sentence that serves as a guide to tell us how the passage is developed? (2)How is the passage developed?”學生根據第一個問題,找到文章第一小節是全文的“Introduction”,并通過小組討論完成文章結構的梳理,并發現文章體裁是說明文。此時,不同于傳統教學,教師并沒有就此結束這一環節,而是引導學生思考:創作一篇說明文時,可以從哪些方面展開思路?學生一時有點摸不著頭腦,教師接著引導:例如此處主角是一個產品,介紹了這個產品的哪些方面?通過小組探究,學生發現“本產品與其他產品的比較”“產品使用說明”“產品其他性能介紹”組成了本篇文章的主體部分。分段閱讀中,每部分均設置兩個問題,引導學生總結每部分所用說明方法(在課堂學案中給出了11種說明方法的中英文對照),分別為“作比較”“作詮釋”和“舉例子”,并在學案上補充了相應說明方法的表達方式,為寫作做鋪墊。
設計意圖:不同于傳統教學,在深度學習中,教師的一項職責就是幫助學生通過深度加工把握知識的本質,舉一反三,以魚得漁。此處,教師指導學生分析一篇文章的行文思路,為后續環節學生把握一類文章的寫作結構提供鋪墊。同時,幫助學生巧記“PO:ProductOther products:Why it is better than a film;PP:ProductProduct itself:How it works;PU:ProductUsers:How it can be used in other ways”,提升學生興趣。
(3)寫作中:開展對比閱讀,進行價值評價,拉好“結構、內容、表達”三駕馬車
在寫作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核對課前預習作業,學生根據預習學案的問題設置回憶TED視頻的文本結構,并與課文結構作對比,從而做出價值評價,創造出自己寫作時可以采用的結構。討論環節中,有學生認為課文文本的結構不是很好。實際上,課文雖比較了“真實影院”和“傳統影院”的區別,卻沒有明確說明“真實影院”對于社會的意義。因此,最后達成共識,認為“商務展示”的主體部分應該包括“產品對社會的意義”“產品與其他產品的比較”“產品使用說明”以及“產品其他性能介紹”。有了上一環節“巧記方法”的鋪墊,學生紛紛躍躍欲試,總結出了“商務展示”主體寫作的一般結構“opus”。之后,學生根據預習學案、課堂學案和教師范本,小組合作,完成寫作。
設計意圖:深度學習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價值與評價。學生不僅要對知識本身做出價值判斷,還要對探索知識的過程進行評價。例如,學生通過對比,發現課文文本的寫作結構并非最優,于是通過小組討論創造出了更優的結構。又例如,學生受到上一環節“巧記方法”的鼓舞,產生了自己總結知識結構的興致和熱情,總結出的“商務展示”主體部分寫作的一般結構:“S”“O”“P”“U”,正好可以組成一個英語單詞“opus”(作品)。他們會發現自己并非是知識的終極接收者,而有可能成為知識發展的推動者,甚至有可能做知識的創造者,這就是深度學習真正生成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培養學生獨立性、創造性以及鍛煉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重要環節。
(4)寫作后:自學延伸材料,帶著問題前行,模擬社會實踐
課堂學案上還包含了一篇課后閱讀材料“9 Tips For More Powerful Business Presentations”,因此課后作業為:以小組為單位,完成未完作品,自學延伸材料完善“商務展示”,并嘗試進行口頭展示。此后的每一堂課初,學生均會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商務展示,模擬社會實踐。
設計意圖:深度學習要求,在發展學生最基本的科學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之上,應關注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和真實社會情境中的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因此,學生應養成課前預習、課堂合作、課后延伸的自主學習鏈,做到帶著問題來、帶著問題走,使學習成為由個體興趣和內部動機生發出的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的開放性的探究過程。
(四) 教學評價:形成性評價,助推于教學
在批改預習作業時,筆者發現學生對于第二個問題“Why did we create our product?”存在理解偏差,由于TED視頻較長,學生在預習工作中忽視了這一環節。而課文結構中并沒有介紹到“產品-社會”,學生需要借助這部分的正確理解才能總結出“商務展示”主體部分的一般結構。于是,為了方便學生理解,筆者創設了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如何在班干競選中脫穎而出?”有學生提出:“我可以為大家做什么?”還有學生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應該是“競選什么職位”。實際上,學生想要表達的就是“Why I am here and why I am good”,運用到“商務展示”中,就是需要闡明“產品對社會的意義”。
設計意圖:課堂教學評價標準是引領和推動課堂教學改革走向的方向標和指揮棒。同時,課堂評價還是了解學生學習目標達成情況的窗口,尤其是形成性和發展性評價,更是教師調控學習過程和進行教學改進的依據。
三、 結束語
探究高中英語深度學習的實現路徑,是使核心素養落地生根的一次有益嘗試。廣大一線教師要想從淺層的教學中抽身出來,至少要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評價四方面做出改變。首先,立足于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個維度設定層級式發展的教學目標,強調學生高階思維的形成;其次,改造、重組并優化教學內容,使之成為能激發學習興趣的、適合學習的有意義的學習材料;再次,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合作和研究為主,讓學生帶著問題來、帶著問題走,形成課前預習、課堂合作、課后延伸的自主學習鏈;最后,注重形成性和發展性的教學評價,監測并保障學生的自主學習。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
[2]崔友興.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深度學習[J].課程·教材·教法,2019,39(2):66-71.
[3]郭華.深度學習及其意義[J].課程.教材.教法,2016,36(11):25-32.
[4]張閆,馬志穎.日本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及其啟示[J].教學與管理,2019(14):56-58.
[5]陳佑清,陶濤.“以學評教”的課堂教學評價指標設計[J].課程·教材·教法,2016,36(1):45-52.
作者簡介:
劉琰,江蘇省常州市,常州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