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萱
【摘要】具有海南文化象征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瓊劇,由于人才缺乏、資金投入不夠等問題,導致瀕臨失傳,所以對其保護與傳承已迫在眉睫。本文從瓊劇檔案建設的現狀入手,分析瓊劇保護與傳承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對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瓊劇;檔案;保護與傳承
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公約》中明確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為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保護,2006年9月成立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擔和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實踐和科學保護方面等相關具體工作任務。
海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別大致可分為:民間手工技藝、民間音樂、傳統戲劇、民俗、民間舞蹈、民間美術等,其中,傳統戲劇中的瓊劇于2008年6月7日獲批為國家級非文化物質遺產。但由于經費投入不足、人才培養力度不夠,推廣力度不大等一系列問題,導致瓊劇頻臨失傳,當務之急是要做好保護與傳承。
一、瓊劇的現狀
瓊劇也被稱為“海南戲”或“瓊州戲”,是南戲的一支,與粵劇、漢劇和潮劇被稱為嶺南四大劇種,主要流傳于文昌、瓊山、澄邁、定安等漢族地區。海南瓊劇吸收了福建閩南戲、廣東潮劇正音戲的藝術元素,其板腔、曲調具有中國南方戲劇音柔曲美的特點,同時又注入了海南民謠、道壇樂曲的本土文化因素,形成了南北共溶、古今交織的獨特文化品牌。瓊劇形成至今已有350年的歷史,見證了海南文化產業的興衰。
瓊劇的表演藝術形式一直深受海南人民喜愛,是日常生活中海南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重大節日,比如公期、元宵、婚慶嫁娶……更是少不了它。它以本土的藝術風格渲染著濃濃的本土藝術的氣氛,是海南文化的典型象征。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是瓊劇的繁榮時期,通過一系列改革碩果累累,涌現出《張文秀》《搜書院》《紅葉題詩》等一批優秀劇目和瓊劇表演藝術家林道修、紅梅、陳育明等人。其中傳統劇目《紅葉題詩》經田漢老先生修改潤色后,拍攝成影片發行到全國及東南亞等地,從而引起了海外華僑的重視,島內的瓊劇團多次被邀請赴新加坡、泰國等地演出。改革開放后,各種現代的藝術形式和娛樂方式從四面八方涌來,瓊劇被迫從都市轉戰農村,瓊劇舞臺一片蕭條,即便在農村,瓊劇團的演出機會也不多,也只有在“公期”的時候才會請劇團演出,觀眾僅局限于中老年人群,觀眾斷層嚴重,年青的一代離瓊劇愈來愈遠。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核心問題是傳承,傳承的方式大多數為一對一的口傳身教,在海南省政府的支持下,各市縣舉辦了“瓊劇傳承人表演”培訓班,從而加深民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和激發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熱情。海南電視臺還舉辦“瓊劇擂臺賽”,從省內各市縣海選瓊劇人才。同時加強與海外瓊劇團的互訪交流。瓊劇漸離往日的輝煌逐漸步入衰落,除了需要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更需要科學健康的發展思路,否則瓊劇將逐步被社會淘汰甚至失傳。然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并不只是簡單的實踐工作,需要對保護的主體、目的等做一系列的研究。
二、瓊劇檔案管理存在的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指的是: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力的各種措施,包括對遺產各方面的認定、建檔、研究、保存、保護、弘揚、宣傳、傳承和振興。
(一)對瓊劇檔案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瓊劇流傳至今已有350多年的歷史,創造的文化遺產是非常豐富的,但在經濟全球化和網絡時代的沖擊下,瓊劇藝術遺產流失嚴重,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認識不夠,致使出現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熱”,檔案管理“冷”的狀況。據調查發現,海南的各個瓊劇團體都沒有對瓊劇檔案做相對應的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更沒有針對瓊劇檔案管理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和進行專題研究。
(二)對瓊劇檔案管理的硬件投入不夠。據了解,海南省瓊劇團、海南文化藝術學校以及各民間劇團,對現有檔案資料狀態的保存不容樂觀,一些較為珍貴的文書及電子檔案隨便堆放,不具備基本的防潮、防塵、防蛀、防火等基本功能。經調研還發現,瓊劇檔案幾乎沒有數字化,很多經典劇目的劇本已經破爛不堪,沒有及時修復;磁帶、CD、VCD等音像資料也因沒做好防潮工作而損壞,且沒有做好有效備份,如果這些文書和電子資料一旦丟失,將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所以應該引起各單位、團體的重視,購買相應的硬件設備,改進存儲環境,提升檔案資料的存儲質量。
(三)瓊劇檔案資源的開發力度不大。瓊劇于2008年6月7日獲批為國家級非文化物質遺產,至今已有11年,但由于長期缺乏對瓊劇檔案資源的開發,加之宣傳推廣力度不夠,以至于作為海南入選不多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瓊劇不被廣泛認知和接受,社會影響力在弱化。同時,由于財政支持力度薄弱,導致瓊劇沒能在電視、網絡等現代媒體廣泛傳播,瓊劇檔案資源未能體現其價值。
(四)瓊劇檔案歸檔質量不高。瓊劇檔案的收集、整理對瓊劇的傳承有著重要的意義,由于歸檔范圍不明確,導致瓊劇劇目嚴重流失。完整的瓊劇檔案能全面反映瓊劇產生、演變、發展的過程,如實記錄劇本內容、展演形式、特征和大事件。其中包括傳承劇目的文本、聲像、實物等原始資料。歸檔案卷還包括曲譜、臉譜、服裝、道具傳承人的基本信息。據海南瓊劇傳統劇目發掘工作委員會的調查,列入瓊劇傳統劇目名錄有1600多個,但發掘整理到的只有500多個,而在瓊劇舞臺演出的只有100個,其余的留存在文書檔案中。由于缺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管理辦法和操作細則,瓊劇檔案的管理無章可循,存在檔案收集不全、立卷歸檔不規范,內涵關系模糊不清、分類不科學等諸多問題,嚴重影響瓊劇檔案質量與價值,影響瓊劇的有效傳承。
三、瓊劇檔案資源建設的建議
(一)制定瓊劇歸檔范圍。瓊劇檔案的歸檔范圍以藝術檔案歸檔標準為依據,充分體現瓊劇的形成過程和傳承特點。范圍包括:首先,有關瓊劇的評論、簡報;申遺時形成的各類材料以及劇團大事記;有關瓊劇研究的論文和著作、相關研究課題成果、材料等。其次,瓊劇團的每次演出的計劃、方案、總結以及參賽獲獎情況,瓊劇演出的詞、曲原稿和正稿,劇照、角色手記;舞臺布景設計、服裝設計;舞美和臉譜設計;道具設計與實物圖等等。最后,傳承人的基本信息,口述或文字記錄;表演、傳授的音像資料等。
(二)明確瓊劇歸檔方法。首先,對在庫的瓊劇檔案進行數字化處理。在庫檔案分為實物和非實物。文書檔案掃描存檔,非實物檔案要運用現代化的信息處理技術進行數字化歸檔。其次,建立瓊劇檔案全宗。以《中國檔案分類法》為依據,在文化類目下設遺產類目,再細分:吳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類目。最后,檔案立卷。1.實物檔案立卷,做好實物檔案的登記造冊。2.照片檔案立卷,要以人物、事物區別分類,按專題來收集。3.音像材料立卷,對于早期的演出、教學錄音、錄像應及時進行數字化處理,轉化為光盤加以保存。4.紙質文本立卷,以時間順序進行整理,及時進行數字化處理,確保日后的利用更加便利。
四、結語
在數字時代,如何做好保護瓊劇的整體性、真實性和傳承性,應從合理構建檔案資源建設入手,加大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的支持力度,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制定科學、統一的收集和立卷標準,建設載體多樣、特色鮮明和方便利用的瓊劇檔案資源庫,更好地實現對還海南瓊劇的保護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