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下的網絡信息技術發展迅猛,網絡虛擬場景與實體校園空間相互碰撞,使得互聯網已經成為影響高校教育事業發展進程的“最大變量”。從新媒體視域出發,立足于課程思政教學的表現形態和內核機理,融合管理學、社會學及政治學的相關理論點,在“現代組織”、“差序格局”和“時政參與”面向解構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邏輯生成。為促進“馬克思+新媒體+”的觀念、態度及行為實際價值化,課程思政教學的創新構筑可源于治理規則的動態化、階層循環的監管度和育人課堂的支撐點的打造,從而依靠新媒體的技術發展,進一步迸發思政課程的生命力。
關鍵詞:新媒體;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基金項目:四川網絡文化研究中心規劃一般項目結題“新媒體視域下思政育人的路徑及創新實現”(項目編號:WLWH18-6)。
互聯網技術的強勢滲透,影響“虛擬真相”時代的各個場域。基于“互聯網+”的各類媒介平臺與傳統課堂教學的融合生成一種“舉旗引導”的文化自信。年輕網民“永不下線”的屬性成為新媒體的重要用戶集群,因而思政課堂的“互聯網+”教育模式成為高校范圍內“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加強青年學生政治化的重要陣地[1]”。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因而提出“課程思政”概念。
1 新媒體視域下課程思政緣起
所謂網絡課程思政,即通過互聯網“超越時間、空間”特性,搭建思政課程教育的傳播體系。以構建全員、全程及全課程格局的形式開展教育。以學生為中心,以知識為載體,以課堂為工具,將新媒體下“以德樹人”意識融入到日常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媒介化”指導、學習內容開展“媒介化”調整、學習過程融入“媒介化”分享,從而根植“互聯網+”的思政課程教學進度,實現現代化育人功效。
2004年,中央出臺有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開始注重大中小德育課程一體化建設,2010年,地方政府開始改革試點,聚焦德育課程建設體系,2014年起,德育被納入高等教育綜合改革項目,逐步探尋從思政課程至課程思政的轉變。
當下,媒介所建構的傳播生態融合了大量的專業知識,形成更為綜合的學科素養體系,從而在社會系統中使得課程思政教育更為復雜化。“分門別派”和“一家獨大”的專業信息壟斷已成為過往,基于此,網絡課程思政有了探尋的意義和建構的邏輯。
2 網絡課程思政的邏輯生成
從新媒體視域探尋網絡課程思政,背后是媒介話語設置、意識形態傳播及多學科素養融合。筆者認為,課程思政教學的生成邏輯可基于心理學、管理學、社會學及社會學等專業知識的交叉運用。
1)“現代組織”框架搭建。基于管理學的“現代組織理論”,將領導者和行動者分派各位,成為各司其職的意見和行為主體。基于網絡屬性,傳統意義上的組織實體框架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只見組織不見人[2]”的虛擬鏡像。這實際上基于“以人為本”理念,是對人性自由話語的解放,亦是對傳統“組織”框架的修補和完善。課程思政中,信息的流動性和輿論的廣泛性使得青年在接受學校引導的同時,也在接受社會思潮的影響,因此形成“政府信息流向學校”和“社會信息流向學生個體”的雙向傳播框架。在該框架結構內,學生群體被置于多維度的組織體系中,受到主流媒體、傳統組織、興趣部落、內群集合甚至小眾平臺的全方位多層次信息滲透。
2)“差序格局”鏈接生成。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圈子文化”正基于新媒體的演變逐漸豐富其內涵,褪去廣義人際傳播的外衣,圈子文化更多體現在移動終端超越時空的意義交流。具有高度相似意見方、知識度和表現力的群體自然而然地“走在一起”,社會學中的“差序格局”逐漸形成。基于此,在“互聯網+”意識下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中,學生之間人際傳播微鏈接在“現代組織”的宏觀進程中形成中觀層面的相應壁壘,教師與學生特有的內群屬性形成多種“教學部落”,從而由部落鏈接生成具備“差序格局”的現代圈子文化。
3)“時政參與”點綴填充。基于此,政治學認為,培養學生的時政參與感,用嚴謹眼觀審視分析媒介事件,在新媒體構建的生態環境中獲取理論力量,從而實現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和政治認同感。另一方面,學生在自由言論,獲取自己的權利實質,是政府和學校教育背書。學生參與選舉、舉辦紅色教育活動亦或是接受課程思政網絡教育,均屬民粹主義與主流導向的觀念博弈。如何引領學生平衡社交依賴和現實社交,倒逼思政教育者給予學生的“時政參與度”,幫助學生走出“理性社交工具”的虛擬霸權環境,從而樹立正確的政治價值觀。
3 課程思政教學的創新構筑
伴隨web2.0和互聯網+的介入與融合,互聯機制的育人與監管,媒介意識的引導與自律,網絡課程思政內核和外在機理均已在理念層面獲得轉型升級。“育人模式從‘家長說教向‘自我教育轉變[3]”,更加注重網絡、高校及社會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引導及影響。為實現網絡課程思政教學方式的創新構筑,可從體系的治理、階層的監管和媒介的支撐三個維度著手,建立起宏觀—中觀—微觀層面的全方位、全程育人體系。
1)制定社會動態治理體系,引領主流價值。當下,我國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構建被提上重要日程,“誰贏得了互聯網,誰就贏得了青年。”被譽為思政教學的重要戰略指導目標。2017年6月,“互聯網+”高校網絡思政育人論壇在上海召開。課程思政正在從“‘信息流走向‘工作流的過程中,與‘數據流的目標[4]”出現“最后一公里”斷鏈。為確保課程思政體系能不斷跟進完善,可借用亨廷頓提出的社會政治穩定公式“政治參與/政治制度化=政治動亂[5]”進行演化,轉變為“社會參與/社會制度化=社會動亂。”搭建動態化的社會治理體系,緊跟“互聯網+”與社會多領域,高校多學科,學生多個性的糅合,能夠形成分母的最大變量,從而最大化降低社會動亂,最終全方位、多角度的引領主流價值導向。
2)激活階層良性循環監管,增強話語流動。在課程思政教學的機制建設中,學生捕獲信息的主動權增大,話語權增強。傳統意義上的“圈層化”信息傳遞路徑已被阻礙。在“政府機構-高校集群-民眾個體”三階層良性循環的互動節點中,信息來源及傳播面向的扁平化為育人的路徑搭建提供了“多條流量”渠道。政府機構的全局監督與管控,結合高校集群的賦權與自律,民眾個體形成的傳播內核則聯結政府與高校,促使三者將監管的把控度達到“過”與“不及”之間的平衡。政府的發展與規劃可直接傳播至學生個體,形成機動的“自上而下”的信息反饋模式。另一方面,學生自主話語賦權意識增強,參與政治、經濟及文化等領域的話語治理模式逐漸形成“由下而上”的直通形態。
3)發覺育人課堂媒介支撐,提升素養培育。課程思政教學的微觀落腳點始終集結于課堂教學,但由于“互聯網+”與多學科的融合特性,思政課堂呈現出信息傳遞的多元化趨勢。慕課、網易TED公開課、智慧樹等網絡教學平臺完全采用線上教學方式,幫助學生隨時、隨地、隨興趣進行學習。然而,目前的高校教學大多仍采用教師主動講授,學生被動學習的教學模式。因而,發掘課程思政的媒介支撐,將媒介、教師及家長的“自我教育”融合進意見的表達和傳輸,從而真正意義上實現“言傳身教”,提升知識傳播者和受傳者雙方的媒介素養及知識獲取能力,幫助學生將知識點入腦、入心。
參考文獻
[1]曾凡鋒,何珊.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實踐育人模式芻議[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8年5月.
[2]王維,張越.微信作為思政新媒體平臺的生成機制及賦權價值[J].高教探索,2018年第2期.
[3]朱敏.曹杰.基于“互聯網+”新媒體育人創新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17年13/14
[4]“互聯網+”高校網絡思政育人論壇在上海交大舉行[J].中國高等教育,2017.13/14.P80
[5]塞繆爾·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王冠華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
作者簡介
李婉,西華大學輔導員,碩士研究生,新聞與傳播專業,初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