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晴
【摘 要】 目的:研究孤獨癥兒童家長的心理狀態和心理護理的應用效果。方法:對62名孤獨癥兒童家長予以調查分析,選自2017年05月至2019年02月,分組方法為隨機數字表法,試驗組(31名)予以常規護理加心理護理,對照組(31名)予以常規護理,對比兩組干預之前、干預四周后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值及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值。結果:兩組干預之前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值無較大差別(P>0.05),試驗組干預四周后上述評估值少于對照組數據指標(P<0.05);兩組干預之前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值無較大差別(P>0.05),試驗組干預四周后上述評估值少于對照組數據指標(P<0.05)。結論:孤獨癥兒童家長多存在焦慮、抑郁等心理狀態,予以心理護理后可以改善其不良心理。
【關鍵詞】 孤獨癥;兒童;家長;心理狀態;心理護理
【中圖分類號】 R94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9-171-02 ?孤獨癥為發育障礙類疾病之一,在兒童中比較多見,預后效果不佳,帶來一定經濟壓力,兒童家長擔憂治療效果,容易出現不良心理[1]。本文針對孤獨癥兒童家長的心理狀態以及心理護理干預效果實行探討。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礎資料 將2017年05月至2019年02月62名孤獨癥兒童家長納入分析資料,隨機數字表法為抽取時間,一組入組31名。對照組:年齡均值是(31.25±2.58)歲;女男之間比例是20/11。試驗組:年齡均值是(31.33±2.45)歲;女男之間比例是19/12。統計兩組一般資料,P>0.05。
納入標準:(1)兒童家長自愿參與研究;(2)兒童家長簽名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兒童家長存在身體疾病;(2)兒童家長存在精神疾病。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予以健康宣教,告知注意項目,予以常規心理疏通等。
試驗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結合心理護理干預:常規護理干預方法同對照組,心理護理干預如下,(1)對兒童和兒童家長予以熱情接待,詳細講解醫院環境,提升兒童家長的親切感。(2)一周對兒童家長開展一次健康講座,一次一小時,主要包含孤獨癥疾病知識及康復治療方法,提升兒童家長對康復治療的信心。(3)定期對兒童家長實行團體心理輔導,加強兒童家長間的談話,釋放其壓抑情緒,減輕其心理壓力。(4)參考不同兒童家長具有的心理問題,予以針對性心理疏導,改善其心態,提升兒童家長的信心,維持樂觀心理狀態。
1.3 相關指標 分析對照組及試驗組干預之前、干預四周后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值及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值。
1.4 評定標準 采取抑郁自評量表(SDS)[2]對患兒家長抑郁狀況予以評定,包含20項項目,53分以上則代表其存在抑郁;采取焦慮自評量表(SAS)[3]對患兒家長焦慮狀況予以評定,包含20項項目,50分以上則代表其存在焦慮。
1.5 統計學分析 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值、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值等計量資料表示成均數±標準差(x±s)形式,和正態分布相符合,數據錄入SPSS 21.0實行t檢驗,P<0.05,表明數值檢驗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干預之前、干預四周后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值 試驗組干預之前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值較對照組數據指標,未表明數值檢驗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四周后,兩組上述評估值顯著減少,試驗組干預四周后上述評估值較對照組數據指標顯著減少,表明數值檢驗統計學意義(P<0.05)。
2.2 對比兩組干預之前、干預四周后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值 試驗組干預之前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值較對照組數據指標,未表明數值檢驗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四周后,兩組上述評估值顯著減少,試驗組干預四周后上述評估值較對照組數據指標顯著減少,表明數值檢驗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孤獨癥為兒童比較常見的一種精神殘疾,多存在社會性發展障礙情況。孤獨癥兒童需接受長時間康復治療,治療效果起效較慢,治療費用較多,導致多數孤獨癥兒童家長存在一定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4]。
心理護理通過予以孤獨癥兒童家長心理方面的疏通,有助于使兒童家長維持健康心態,提高其治療配合性,有助于提升兒童的康復療效[5]。本文相關指標資料中,和常規護理相比較,實行常規護理加心理護理的兒童家長干預四周后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值、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值更少。
綜上所述,孤獨癥兒童家長多具有焦慮、抑郁等心理狀態,實行心理護理后能夠改善其不良心理。
參考文獻
[1] 鐘于玲,謝立春,陳火星等.孤獨癥兒童家長社會支持需求與現狀研究[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6,24(1):24-27.
[2] 谷長芬,劉洋.北京市學前孤獨癥兒童家長培訓需求調查[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6,22(3):265-269.
[3] 阿則古麗·麥麥提托合提,阿爾祖古麗·牙合甫,馬平等.烏魯木齊市維吾爾族、漢族孤獨癥兒童教育需求及社會支持調查[J].中國婦幼保健,2017,32(13):3000-3004.
[4] 賀莉娜,周長虹,李海燕等.孤獨癥兒童家長的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5,23(9):937-939,946.
[5] 孫靜,卜建華,張宗偉等.孤獨癥兒童家長的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社會支持的中介作用[J].中國醫院統計,2017,24(3):192-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