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全球化、一體化、國際化、多元化已成為21世紀的主要特征。中國“一帶一路”更是成為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倡議。其扎實穩健的發展趨勢為各國經濟、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發展契機和動力。應這種時代背景,人才更是顯得尤為重要。培養既具有本國文化又懂得異國文化,且用外語流利溝通交流的人才成為高校的首要任務。本文旨在分析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及人才培養策略,進而指導日后的教學實踐。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 人才培養 英語教學
一、高校跨文化交際培養的現狀
分析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現狀,首先要搞清楚跨文化交際的內在含義是什么的問題。在1999年,胡文仲教授就對其含義提出了自己的權威見解。他指出,跨文化交際即是不同文化背景人們之間的交流,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風土人情、風俗習慣、價值觀、個人信念等均存在不同,人們在交流過程中,即會根據自己對事情的理解而進行交流信息的接收和傳遞。在這一過程中,由于交流雙方缺乏對彼此文化的理解,很容易造成語言上的溝通障礙。
而在現有的大學教育中,諸多院校仍采用傳統的教材、教學方法,教師仍是“一言堂”模式,以講解詞匯、語法、課本知識為重點開展教學活動,思想仍比較禁錮,文化素養和語言教學觀影響了文化知識的有效傳播。另一方面,對于學生而言,由于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跨文化學習意識淡薄,缺乏熱情,面臨“聽不懂、說不出”的尷尬局面。最后,現今高校使用的教材對文化的傳播和導入還存在一定差距,文化教學缺乏側重性、細節性和系統性,無法為學生搭建起跨文化交際培養的橋梁。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策略
(一)培養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意識的師資隊伍
所謂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文化溝通上的交際,是人們和除本國以外人士進行文化的溝通、理解和認識。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首先要給教師進行相關培訓,為教師進行不定期的或者定期的跨文化相關知識的專業培訓,培訓內容覆蓋跨文化交際的理論和內涵,教學發展理論和歷史,讓教師從中學習教學技能,研修理論,采取說課、聽課、講課或研討等形式,把自己的學習心得進行集體討論。同時,外派教師出國培訓和學習,讓教師直接切身地接觸和體會西方文化,并從中體會文化間的差異,了解當地的人文習俗、價值觀和世界觀,了解文化背后所體現的教育教學方式與本國之間存在的不同。只有通過不斷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才能有效地指導學生跨文化交際學習。
(二)調整課程設計,使教學活動開展更具有科學性、系統性
我們對于語言類課堂設計要體現兩大方面。首先,還要繼續沿用傳統的對于基礎語言知識的講授,詞匯、語法和語言教學都不容忽視。同時,加大對學生的聽、說、讀、寫、譯五個能力的培養力度。尤其語言文化溝通交流能力要有所側重。具體來說,在課前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我們直接加入跨文化交際的因素,尤其對異文化知識的傳播理解和傳遞要有所側重,讓學生通過對比,了解異文化差別,加深對文化差異的理解,培養文化自覺意識,加大學生對文化的敏感度。而教學環節,教師不應直接單刀直入語言學習點,而應采取步步深入的方式對課文文化背景、文化的深層和表層內涵進行導入,以提問的方式引起學生對文化學習的興趣。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要及時糾正并加以指正,讓學生對目標文化了解更透徹。而課后,教師同樣不能輕視,可以以作業的形式給學生布置一些關于異文化的課外讀物,讓課后學習成為課上學習的有益補充,讓學生對所學文化知識更進一步得到鞏固。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文化的差異會造成溝通上的障礙,詞匯學習和翻譯學習在所有學習項目環節中顯得尤為重要,了解地道的外語,學習外國人怎樣表述是跨文化交際中尤為重要的,這一點決不能忽視。
三、結語
綜上所述,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缺失已成為日益凸顯的問題。學生在語言學習效果上表現為成績不理想,尤其對跨文化的理解意識淡薄,導致無法順應時代的新要求,無法滿足社會對于崗位人才的需求。此外,高校教師教學觀念也相對落后,教學方法較為死板和保守,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速度相對滯后。因此,我們在日后的教學實踐中要保持基礎知識和文化交際之間的平衡,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自我鍛煉,自我提升,了解和感受跨文化交際的內涵,提升自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王立新.淺析高職高專院校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培育——以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為例[J].科技資訊,2017(23).
[2]劉國永.實 施 全 民 健 身 戰略, 推 進 健 康 中 國 建設 [J]. 體 育 科學 ,2016(12).
[3]劉秀文.俄羅斯傳統文化的創新與發展——從索契冬奧會開幕式談起[J].藝術百家,2014.
[4]王元英.跨文化視角下的高校俄語教學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6(18).
[5]付曉,劉尚偉.“一帶一路”背景下高校俄語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改革與開放(教育論叢),2018(02).
(作者簡介:馬琳,女,碩士研究生,吉林化工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大學外語教學)(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