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階段是學生養成良好品德行為習慣的關鍵期。在小學德育建設中,家庭、學校和社區作為三個德育的主要場所,需共同作用,聯合發力。其中,家庭是德育的第一場所,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思想道德發展;學校是德育的主要陣地,能系統完善且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社會是將德育理念轉化為德育行為的重要基地,是德育影響從“內化于心”到“外化于行”的實踐所在。德育教育三位一體的構建,能針對性解決當前小學德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并為小學德育創新帶來新動力,推進小學德育體系的建設,為小學生人格塑造打下良好基礎。
德育是涵蓋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質的一種素質教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學校工作起著導向、動力和保證作用。小學階段的德育工作是長久之功,多年來國家一直以此為學生思想教育的核心,著重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與個人涵養,構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出臺多項法律法規文件保障我國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家庭、學校、社區三位一體是近年來德育工作的熱點。在《中小學德育工作規程》和《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曾多次強調,中小學德育工作要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緊密結合,共同發展,進而形成良好的育人環境,并能通過多種途徑和手段提升德育教育水平。因此,在小學的學校德育工作中引入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構建德育教育共同體,能更好地推進小學德育體系的建設,推動德育工作的進步。
在今天,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三位一體已經發展到一定階段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將從德育理念、德育工作和德育實施三個方面進一步闡述當前家校社合作發展德育的現狀。
家庭是教育的第一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風的無意熏陶與父母啟蒙的有意教化會使學生形成最初的三觀,因此,在家庭教育下,德育理念的差異性初次體現。學校是學生統一接受教育的場所,旨在為學生提供系統且規范的指導,學生所接受的德育理念會在逐步接受學校教育后發生碰撞、沖擊與融合,逐步適應群體。社會是學生生活與實踐的集群地,尤其是在新時代大眾媒體與信息浪潮的沖擊下,社會涌入的德育理念會給學生的接受能力帶來考驗,將家庭、學校中接受德育的學生融入社會德育中,是小學生社會化的必經之路。
此時,三大主體的德育理念會存在較大差異。比如,家長由于“重智育、輕德育”的教育理念而在家庭德育中忽視學校德育工作,僅以自身經驗或經歷引導教育孩子,就會造成德育理念上的差異分化;再比如,社會德育理念多以實踐為主要手段進行德育教化,學生在經過學校德育教育后僅吸收理論知識,在德育知識外顯的過程中存在障礙,導致學生在家庭德育、學校德育與社會德育三者之間存在困惑,影響和制約學生的思想道德的正確發展。
現在的小學德育工作中,雖然已經加大了家校合作、家社合作的力度,但在德育工作的溝通上還存在信息延遲、缺少交流等問題。在生活中,有時家長會對學校的德育工作存在誤解、懷疑甚至否定,影響學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貫徹;有時家校社合作中由于缺乏溝通和理解,導致家校德育沖突、社會德育乏力等,都是我們需要在今后合作中需要克服的問題。
德育工作是應在家校相互溝通與理解中進行,同時要以社區為載體,充分調動各方教育力量,加強德育工作的交流,增進彼此的理解,才能做好德育工作。
如果把家庭德育比作學生的“德育出發點”,學校德育就是學生的“德育發展處”,社會德育就是學生的“德育實驗田”。家庭、學校和社會作為德育的三大陣地,具有廣泛且深厚的物質資源與精神資源,可以為當前小學德育工作提供強大的助力。
但放眼現實,在落實小學德育的實施中存在德育資源開發不足、利用率低、收效微小等諸多問題。比如,以學校德育工作中通常只注重課堂的教育渠道,缺乏與家庭德育基礎與社會德育實踐上的融合;再比如,學校德育工作只局限于知識教育與教師單一說教,未能很好的開發家庭德育資源與社區德育資源,缺少資源的統籌與整合與德育創新,因此導致的德育環境的資源利用不到位。
生活處處有德育,把德育工作置于家庭、學校、社區的交互中,在各方力量作用下形成三位一體的聯動機制,能更好地開展德育工作,讓學生在不同場合、不同情境下將德育知識外顯成德育行為,實現德育的育人目標。只有共建德育工程,形成德育教育的合力,才能將德育滲透到細微處,充分利用多種教育力量,提高德育的實效化,促進德育工作的常態化。
首先,健全德育聯動機制,實現通力合作,一是組建德育家校委員會,完善各種管理制度與章程,加強家庭德育與學校德育的聯系;二是定期進行德育培訓或開展德育交流座談會,能面向家長定期開放開放課堂,讓家長深入體會家校德育交融的益處,并在家庭教育中滲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立足細微處體現德育創新;三是將德育工作延伸到社區之中,拓寬學生的社區實踐活動領域,多方向開展社區德育活動,增強社區德育的培養意識,為小學德育發展提供新瞄向。
小學生趨向成熟的過程中,同輩群體與社會意識對其的影響會逐漸增大,有時會超過家長與教師的影響,但這不意味著的德育任務中心的轉移,而是更需要家庭、學校、社區的德育聯合。每個人都是德育工作的參與者,也是德育工作的組織者,因此,家庭、社區、學校德育工作應加強溝通,協同進步。
首先,在家校溝通中,家長要樹立德育責任感,與班主任老師和年級主任加強聯系,在家校委員會等家校聯合組織的基礎上,關注德育發展實況,增進彼此的了解,達成德育共識;其次,在校社溝通中,學校在組織管理學生進行德育活動時,可將理論培育結合社會實踐,帶領學生有秩序地參與德育活動,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品質;最后,在家社溝通中,要充分利用新媒體與大眾文化, 家長要時刻關注時事,了解社會動態,及時向學生傳輸文化思想,并對社會風氣中的不良成分進行過濾,教化子女,培育優良家風。
德育要抓住契機,在細枝末節中體現教育意義。發展家校社三位一體下的德育合作,需要把視角挪向校園之外,利用好生活中的德育資源,充分調動家庭和社區參與學校德育培養的積極性,重視培養的實效,綜合各方教育力量,深挖德育教育資源。
首先,學校德育工作要發揮規范作用,在課上通過各學科的教學促進學生的思想道德發展,在課余之中通過各類文體活動與社團活動對學生進行文化熏陶,開展德育教育;其次,家庭德育要注重科學性,要發揮其作為德育教育中影響時間最長、效果最明顯的優勢,在家庭日常中滲透“仁”“孝”等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并在生活里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影響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在社會德育工作中要充分調動社會各類文體資源,各社會組織自覺承擔德育工作,組織舉辦各類社會文化活動,比如圖書館閱讀活動、社區文體活動、博物館參觀活動等團體活動,讓小學生在社會實踐之中培養文化意識與道德情操,協同共建德育工作。
立德樹人,德育無界。德育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更需要多方的通力合作,在小學生身心成長的關鍵時期用心灌溉,調動一切有利于德育建設的積極力量,著力構建學校、家庭、社區一體化的德育機制,才可以有效推動當前小學德育工作的開展,讓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德育的春天。
注釋:
①《中小學德育工作規程》(教基〔1998〕4號).
②《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