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胡艷
摘 要: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明晰了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包括“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及“信息社會責任”四個核心內容,而學生在利用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思想、策略、方法、技術等解決真實信息系統問題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內在思維品質即計算思維的提升是教育工作者尤為關注的。上游學校實施的“結構化教學”為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提供了思路與方法指導。本文結合寧夏教育廳教研室八年級上冊《輸入數據有技巧》一課,以“游戲”為導入,旨在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分析了結構化教學實踐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結構化教學;信息技術;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29-0063-02
引 言
信息技術教育的內涵由信息技術課程和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兩大部分組成。信息技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對學生以后的學習和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1]。
一、教學背景
1.教材與教學內容
《輸入數據有技巧》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掌握在工作表中輸入數據時所運用到的一些輸入技巧,這些輸入技巧在處理相關信息時可以使輸入工作事半功倍。本節課教材上的內容為“輸入日期時間型數據”“使用填充柄復制數據”“使用填充柄輸入數據序列”“使用記憶功能”輸入數據四部分。教材上的內容相對較多,部分知識點之間沒有聯系,如果教師照搬課本內容進行講解,學生容易混淆,不能做到徹底掌握。因此,筆者重新梳理了教學內容,根據學生已有的學習基礎和知識之間的關聯性,確定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為“使用填充柄復制數據”和“使用填充柄輸入數據序列”兩部分。
2.教學目標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有3個:(1)掌握填充柄的基本使用方法;(2)總結出填充柄的規律;(3)能夠在實際生活中應用規律。
3.學情分析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對Excel有了一定的了解,他們可以在單元格里輸入數據,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上一節課在沒有相關技巧的情況下錄入大量的數據時,部分學生已經在嘗試有沒有更好的辦法錄入相關數據,有了一定的學習動力。Excel相對于其他軟件而言比較復雜,現階段學生使用較少,學習有一定難度,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厚,因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課堂回顧
1.游戲導入
游戲開始前,筆者先向學生介紹游戲規則、游戲獎勵、游戲內容,之后將學生分成4組,第1組同學完成“序號”列的數據的輸入,第2組同學完成“年級”列的數據的輸入,第3組同學完成“班級”列的數據的輸入,第4組同學完成“學號”列的數據的輸入。游戲之后,筆者拋出3個問題:(1)是否完成了數據的輸入;(2)數據表中的數據具有什么特點;(3)是否能夠找到簡單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后筆者引出本節課的主題 “輸入數據有技巧”。
2.填充柄的基本使用方法
筆者先找一位在“游戲”過程中利用填充柄完成數據輸入的學生,讓其上臺給大家演示他的方法。演示完成之后,筆者給所有學生兩分鐘的時間不分組錄入所有數據。錄入完成之后,筆者拋出問題:在使用填充柄的時候有些數據是復制的,有些數據是變化填充的,那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和區別嗎?以此引出下一個環節。
3.合作探索,總結規律
布置任務:八分鐘時間,打開“輸入數據有技巧”工作簿中的填充練習工作表,完成填充序列,并努力發現規律,可以與本組的同學進行討論,將發現的規律寫在相應區域內。任務完成之后教師請學生進行評價性發言,不斷補充和完善規律。
4.深化理解,提煉升華
布置任務:運用掌握的技巧在“輸入數據有技巧”工作簿中的九九乘法表中輸入一個九九乘法表。任務完成之后,教師找一位完成最快、方法最好的學生上臺演示,從而引出“使用填充柄可以縱向向下填充數據,也能橫向填充序列,可以選擇兩行或兩列進行填充”的知識點。筆者講完之后,讓所有學生再操作一遍。
5.應用規律、解決問題
布置任務:打開“輸入數據有技巧”工作簿的“課程表”和“運動會名次表”,按照要求完成這兩張表的創建。
6.提交作業、歸納總結
(1)學生提交作業;(2)教師和學生一起歸納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三、教學反思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有了學習的內驅力,那么學習就是一件簡單而快樂的事情了。Excel輸入數據本身是一件十分枯燥的事情,本節課以“輸入數據大PK”游戲進行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一開始就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同時在選擇相應的練習素材時,也盡量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從而持續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2.自主嘗試是有效學習的前提
從筆者日常的教學實踐來看,當學生嘗試、體驗過學習內容之后,教師再講解的時候,他們理解起來會更容易、學習效果會更好,教師也更容易對知識進行拓展。本節課在布置嘗試任務的時候著重考慮了以下兩點:首先是任務的難度。任務的難度既不能太難也不能太容易,太容易對于學生來說沒有挑戰,達不到思維訓練的目的;太難,學生就會有畏難情緒,會使學生失去嘗試的信心。其次是時間。嘗試的時間應該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既要保證學生充分嘗試,又要維持學生探索的熱情。
3.合作探究是有效學習的途徑
學生通過有效的合作學習可以提高效率、提升思維品質。筆者認為,學生的有效合作探究必須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必須有明確的探究目的。本課中明確了探究的目的,就是探究填充柄對于不同數據類型下不同數據形態的作用,并提供了探究的數據,規定了探究時間,同時要求學生記錄探究結果。
4.三次結構化助力思維訓練
結構化教學就是依賴結構化意識、思路和方法,促使學生思維結構層次不斷提升,思維能力得到有效發展的教學[1]。王力爭校長在《對結構化教學的再認識》一文中提到,結構化教學一般要經歷三次結構化,第一次結構化基本是以學生自學的形態出現的;第二次結構化是教師引導下的合作學習;第三次結構化主要是訓練、矯正、提煉的過程。在本堂課的教學中,學生經歷了三次結構化,有效訓練了思維能力。學生的第一次結構化在“游戲”環節和填充柄基本方法的使用環節中產生,是學生的初步認識,他們只是知道拖動填充柄可以實現某些效果,但不知道其內在的規律。第二次結構化是在教師引導下的合作探究、總結規律的過程中實現的,他們在自我發現總結、與同伴交流分享、教師指導下不斷地更正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同時也實現了對思維的訓練。第三次結構化中首先就是訓練,他們將學習成果進行具體的應用,并適當進行知識的拓展,之后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進行訓練和矯正。
結 語
綜上所述,本文以八年級上冊《輸入數據有技巧》一課為例,闡述了結構化教學實踐,有效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信息技術核心素養,雖有一定的不足,但筆者會繼續努力,為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王力爭,劉歷紅.基于中學課堂變革的結構化教學實踐探索[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8,10(06):42-50.
基金項目:本文系寧夏第五屆基礎教育教學課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推動學生思維有效延展的方法及策略研究”(項目編號:JXKT-XJ-05-003)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李平(1989.8—),男,山東臨沂人,碩士學位,曾獲2019年全區普通高中信息技術優質課一等獎。
胡艷(1989.8—),女,甘肅臨夏人,碩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