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材的改編與新課程的改革,教師在教學中要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自主性地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再是單方面的傳授,而要注重引導學生,與其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促進學生不斷地成長。教育方式雖然在不斷改革,但是其根本目的還是在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文章簡要分析了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如何更好地應用體驗教學法。
關鍵詞:體驗教學法;初中;“道德與法治”
一、體驗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親歷性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應用體驗教學法時不但要重視教師創設活動的可行性,而且還要重視學生在活動中的親歷性。體驗教學法的親歷性中,通過教師根據教材設計的情境讓學生進行體驗,學生在此情境中獲得行以及意的教學成果。
例如,在道德與法治課中有一個小男孩扶自行車卻遭到誤解的情節,教師通過設計一個類似的情境讓學生也感受情節中小男孩的境遇,通過學生的親身經歷體會到被誤解的感覺,使得學生可以感同身受。教師通過這個事例告訴學生要對他人懷著關愛的態度,并且要從內心出發。在此事例中教師將課堂的知識融入了一個小故事,使課堂氛圍更加的生動,同時又教授了學生做人的道理,使學生可以更好的散發內心的善意。
二、體驗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主動性
在體驗式教學法之中,教師更注重對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進行培養,只有培養出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的成長才有持續性。教師在培養學生主動性時要根據教材內容和現實生活相結合,選擇針對性的教學方法,通過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情境設計,將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出來,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例如,教師在講述增強自控力止于至善這一章節時,課后有思考題:小勇每周都去抽空去療養院做志愿者,為老人家讀書讀報,陪伴老人聊天,堅持兩年不間斷療養院給學校發來一封感謝信,學校號召大家向小勇學習。教師可以通過這一事例引導學生積極的進行討論。在學生進行討論時,教師從旁給予積極的引導,使學生的討論分為處于一種正能量的氛圍。教師通過積極地事例讓學生進行討論,增加課堂上的主動性,使學生在此教學方法之下,可以形成自我提升與自我反思的習慣,真正的提高學生的素質。
三、體驗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情境性
初中教師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課堂上應用體驗式教學法時,需要進行針對性的選擇,在學生已知的知識基礎上,選擇合適的案例進行情境設計,在情境設計完成后需要發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參與到情境中來。例如在討論小勇的行為時,可以將班級學生進行分組,按照不同的組別進行探討,同時可以選擇幾名學生將小勇在療養院中的故事模擬出來,通過情境表達出來的意義,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最后教師總結小勇的行為習慣,告誡學生在沒有外人監督的情況下依然要遵守道德準則。通過學生的討論以及教師最后的總結,對學生進行全面的道德教育,只有學生的道德素質得到了提高,體驗式的教學方法的作用才能夠得到體現。
體驗式教學的方式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性培養,學生主動吸收的知識更有利于自身的成長[1]。在應用體驗式教學方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靈活地對課程進行情境設計,以教材目標為依據,培養學生知識目標和能力的同時還需要對學生的價值觀以及人生觀進行教育[2]。在此年齡階段的初中生正是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更需要教師注重學生的思想觀念的培養,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教師在應用該方法教學時還需要不斷的創新,對學生的法治意識以及道德觀念進一步提高,培養出人格健全的學生。
參考文獻:
[1]李桂桃.“體驗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應用研究[J].長江叢刊,2017(23):289-289.
[2]尹鳳鳴.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體驗式教學的應用研究[J].新課程(中學版),2017(8):143-144.
作者簡介:韋郁(1982—),女,壯族,廣西忻城人,中學二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