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阿茜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19大提出要防范金融風險,嚴格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提高不良資產處置效率在金融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先從銀行、企業、資產管理公司三個主體出發分析我國不良資產現狀,得出我國目前不良資產仍然處于上升趨勢的結論,并將視角放在商業銀行和企業兩大主體,分了析我國不良資產形成原因。
關鍵詞:不良資產 資產管理公司 商業銀行 國有企業
一、不良資產現狀
(一)政策環境
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求,要打好防范重大風險攻堅戰,重點是防范金融風險,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加快處置我國金融領域的各類金融資產尤其是要有效化解銀行體系積累的大量不良資產,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作為化解不良資產風險的主力軍更要擔負起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重要職責。①
2017年金融業迎來監管強年,銀監會組織開展“三三四十”(三違反、三套利、四不當、十亂象)等專項檢查和治理活動,人民銀行牽頭制定了《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各政府部門敲響加強資產管理的警鐘。
(二)行業分布
隨著我國金融業的不斷發展,金融機構設立總數目不斷上升,不良資產已經不僅僅是我們傳統觀點所認為的商業銀行的不良信貸資產,證券等非金融機構以及非金融企業的不良資產問題也漸漸顯露。也就是說除了銀行業外,不良資產的范圍還擴大到了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上市公司等。
(三)銀行業不良資產現狀
在2011年以后,我國進入經濟運行新常態,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都進入了上升階段,截止到2017年第三季度,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總額已達到1.67萬億元,不良貸款率則在1.74%。到2018年四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2.03萬億元,與上季度末相比減少了68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83%,與上季度末相比下降了0.04個百分點。2018年四季度末,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余額為3.77萬億元,與上季度末增加1006億元;撥備覆蓋率為186.31%,較上季末上升5.58個百分點;貸款撥備率為3.41%,較上季末上升0.03個百分點。②不良資產規模正穩步增長,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僅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就達到2.16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957億元,同比多增272億元。以下是2019年第一季度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統計。
根據數據顯示,我國不良資產整體態勢不容樂觀,依舊呈上升趨勢。這些不良資產的存在不僅會破壞我國金融體制的穩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銀行的抗風險能力 ,從而影響到我國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盡,能否有效的處置銀行不良資產成為我國商業銀行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四)企業不良資產現狀
我國將國有企業的改革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重點工程。當今世界的政治經濟環境相對不穩定,國內經濟運行壓力極大,國有企業在經營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導致不良資產頻繁出現,而且不良資產呈現出持續增長的態勢,給我國的市場經濟發展以及國家資產管理帶來了挑戰。
(五)資產管理公司
我國1993年建立了4家資產管理公司,專門針對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所產生的不良資產進行管理處置,資產管理公司作為我國處置不良資產的重要力量。自成立以來就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我國金融業的不斷發展,不良資產數額急劇增多,繼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之后,我國不少地方也相繼出現許多地方性的資產管理公司,像陜西金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華融昆侖青海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截止2017年末,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累計收購不良資產人民幣428萬億,和2015年末的人民幣312萬億相比,短短兩年內就增加了人民幣116萬億年復合增長率高達171%。④以下是以華融為例,展示不良債權的行業分布現象。
由于上圖可以看出,華融不良資產債權主要集中在房地產業和制造業,由于宏觀經濟形勢不確定性因素增多,AMC處置不良資產的難度實際上在不斷加大。
二、我國不良資產表現形式
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通常是指銀行不能正常收回的或者已經收不回來的貸款,不能及時給銀行帶來正常利息收入甚至難以收回本金的銀行資產,類型主要包括不良貸款,包括次級、可疑和損失貸款及其利息,銀行不能按時足額得到利息收入和收回本金的資產。
我國企業的不良資產主要指的是已經從企業賬面核銷資產以及企業未核銷但已計提減值準備的各類資產,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實物類不良資產。實物類不良資產主要是指因市價持續下跌、技術陳舊、長期閑置等原因導致可收回金額低于賬面價值的設備、房屋建筑物以及成本高于可變現凈值的存貨、在建工程等具有實物形態的不良資產。
第二,債權類不良資產。債權類不良資產是指長期難以回收的、預計可能產生壞賬損失的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擔保損失及其他不良債權。 股權類不良資產。
第三,股權類不良資產是指長期投資可收回金額低于其賬面價值的長期股權投資損失。
三、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現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不良貸款占比過高,貸款周轉速度慢
從2018年銀保監會公布的數據以及2019年第一季度數據來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總體仍呈增長趨勢。不僅不良貸款占比過高,貸款的周轉速度相對也比較慢,銀行長期貸款總額較多,短期流動資金也都被占用,這使得銀行的資金得不到充分利用,資金流動性也受影響。
(二)三無貸款較多,銀行債權得不到有效維護
按照正常嚴格貸款程序,企業要想獲得銀行貸款借貸方必須提供完整的抵押擔保文件以及相應的抵押物或者抵押擔保,而在現實放貸過程中由于有些企業情況特殊,或者銀行相關工作人員操作違規以及有時加上政府強制干預,使得某些企業不具備貸款條件卻獲得了貸款,由于貸款手續不正規使得銀行債權得不到充分保護,在收貸過程中也比較困難。
(三)欠息現象嚴重,銀行資產的盈利能力低
在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中,有些屬于利息無法收回現象。在企業經營過程中由于市場經營風險或者由于經營管理不善等原因使得企業并沒有實現預定的盈利目標,在無法保證全額還本付息的情況下,采取只償還本金的還款方式,這樣雖然保護了企業卻是銀行在貸款中無法獲利,造成盈利能力較低的現狀。
(四)貸款行政干預過多,銀行處于弱勢地位
在商業銀行放貸過程中政府干預往往是一個主要原因。當國有企業或者當地其他大型企業經營困難,急需資金的時候,即使不具備貸款條件,政府也會采取政府干預措施,要求銀行違規給這些企業放貸。而給這些企業放貸銀行就面臨著貸款無法收回的危險,如此就導致商業銀行呆賬壞賬增多。
(五)銀行在貸款風險防控方面還有不足
銀行是一種特殊的金融機構,在發放貸款過程中有義務對貸款企業的資信情況以及銀行自身放貸能力進行整體客觀的評估。同時銀行內部也應該有相應的風險預防機制,避免大規模的風險發生。而就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現狀來看,明顯缺乏風險防控和應對機制。
四、我國不良資產特點分析
第一,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數額較大,不良貸款比重較高。從銀保監會2018年到2019年公布的對商業銀行的監管數據來看,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仍舊處于上升趨勢且比重較大。
第二,不良資產產生原因復雜。對于銀行而言首先,銀行自身的問題,隨著第三方支付,小額貸款公司的出現,銀行的行業壓力增大,銀行貸款監管人員為了完成貸款任務,并沒有按照嚴格的審查程序對貸款人的資格進行審查導致出現不良貸款。其次,宏觀經濟周期性影響,經濟繁榮時期,企業經營狀況良好,獲得盈利,財務報表各項指標良好,具有較強的貸款償還能力,銀行也愿意把資金貸給企業,但是隨著經濟周期的運轉,企業經營受挫貸款償還能力下降,導致銀行先前發放的貸款難以收回,不良資產不斷擴大。政府的干預也是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⑥對于企業而言,相應賬目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投資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再加上外部經濟環境的壓力諸多原因導致企業不良資產增多處置壓力增大。
第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呈現出區域行業集中度高的特點。從相關披露的年報來看,不良資產總額處于平均值以上的企業集中在制造業,采礦業和建筑業。從機構來看,農商行是不良貸款率攀升的主要風險點。就地域而言,浙江、山東的你不良貸款率相對較高。⑦相較于商業銀行國有企業不良資產區域分散,政策性指令較強,國有企業不僅僅單純的從事生產經營,還有因為政府的政策性干預而進行的投資,在投資過程中國缺少有效的管理模式導致這部分投資形成企業不集中的不良資產。
五、不良資產形成原因
(一)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形成原因
第一,銀行自身經營不足。在銀行的管理體系中缺乏一套有效的風險預警機制,加上由于信息的不對稱,使得商業銀行在發放貸款的時候只關注了短期的利益,在企業向銀行貸款之前銀行沒有多企業的自信狀況進行很好的調查,在企業貸款之后銀行也沒有關注資金的流向和使用,使得發放出去的貸款很難取得有效的監管,另外銀行在信貸活動中存在粗放經營,越權貸款,關系貸款的現象,也增加了銀行的不良貸款額。
第二,p2p等網絡借貸平臺的興起,憑借簡單的貸款手續和簡化的貸款流程,給客戶提供更多的選擇,給同時給商業銀行賴以生存的貸款業務造成嚴重的沖擊。
第三,法律因素。目前我國還沒有出臺的專門針對不良資產治理的相關法律再加上執法人員對于當前現有的法律沒有一個完整全面的把握,大大降低了不良資產處置的效率,而當地政府有時候為了保護地方企業,利用政府職權干預企業資不抵債問題,也造成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額的增加。
第四,監督管理因素。在我國,主要是由中國人民銀行和銀保監會對我國金融機構進行監督。監管的重點放在金融機構運營是否符合法律規定,側重于對信貸活動的外部風險進行監督缺乏對銀行內部經營進行監管。同時對金融監管人員專業知識培訓力度不夠導致整個監管人員能力不齊。
(二)企業不良資產形成原因
1.體制因素。長期以來,我國國有企業行業涉足廣泛,經營領域寬泛,盡管后期經歷了國有企業改革,國有資產結構得到優化,但是長期遺留的問題導致產生了大量規范性差,可控性不強的不良資產。比如受政策影響,一些國有企業有很多的投資項目都是帶有扶貧性質的,而項目所在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往往是比較低的,這就使得企業的這部分投資無法達到預期的效益。
2.企業兼并收購產生不良資產。企業中有一部分的不良資產來自于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組織的并購,企業在并購的過程中難以避免的將對方企業的不良資產一起并購過來,或者在并購過程中沒有對對方不良資產進行一個準確的評估或者做了過于樂觀的評估導致將該資產收購回來以后不僅沒有達到預期的收益,反而增加了企業的不良資產。
3.投資管理制度不健全,投資項目未達到預期收益。投資環節所產生的不良資產在企業的不良資產中所占比重很大,決策存在一定失誤是主要原因。企業在既沒有邀請專業的項目評估人對投資項目進行評估也沒有結合企業自身情況以及市場宏觀環境的情況下盲目草率的做出投資決定,以至于這些投資項目前期注入資金卻無法進行下去,不僅沒有給企業帶來收益,反而將企業資金套入項目無法抽出,導致企業不良資產增加。
4.企業內部原因。有相當一部分企業缺乏完善的信用評級體系,盲目進行賒賬。購貨單位先進行取貨,并不立即付款,財務人員對應收賬款項目只是入賬,并不進行催收,再加上企業財務人員不斷更換,更使得有些債務人信息不清晰,債務無法追償。有些企業為了能夠完成業務考核指標,通過虛構往來款型做假賬由于沒有嚴格的監督機制,企業管理層或者財務人員利用職務便利外借資金,給企業造成資金流失。
六、結語
隨著金融業的不斷蓬勃發展,我國不良資產在銀行等金融機構和證券信托等非金融機構都不斷增加,不良資產形成原因復雜多樣,宏觀經濟形勢,政策條件,金融機構與非金融機構的經營措施等都會造成不良資產的形成,不良資產的增多對于我國金融業的發展會產生諸多消極影響,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作為處置不良資產的中流砥柱,仍需要繼續發揮作用,而銀行,企業等市場主體也要不斷完善制度建設,創新新的有效的不良資產處置方式,相信通過各方協調監管,我國不良資產處置會有一個突破進展,我國金融業也會更加健康的發展。
注釋:
①參見:2018年中國金融不良資產市場調查報告。(2019年5月30日)。
②數據來源:銀保監會2018年,2017年監管指標公布。(2019年5月29日)。
③數據來源:銀保監會2019年商業銀行主要監管指標公布。(2019年5月29日)。
④參見:《2018年到2023年中國不良資產管理行業現狀分析與發展趨勢研究報告》.(2019年5月30日)。
⑤參見:《不良資產市場-國企與民企不良資產處置的區別》。2017年.財會學習2017年11期.(2019年5月30日)。
⑥參見劉歡歡:《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形成原因及對策探析》。
⑦參見:《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特點及成因分析》。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山西省法學會法學研究課題“不良資產處置中的法律難點及對策研究”(SXLS(2018)B1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山西財經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