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紅
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不斷發展,教育已經成為科技發展的首要任務。物理作為高中階段必修課程之一,對學生的學習成長乃至人生的發展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復習階段的高三學生,身體和心理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幫助高中生將分散的物理知識整合起來,提升學生的復習效率與質量,是每個物理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本文就立足于實際情況,更新高中物理復習的教學模式,適當地將思維導圖滲透在物理復習中,堅強教師的教學壓力,幫助學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物理素質。
關鍵詞:思維導圖;高中;物理復習
一、高中物理學科復習教學的意義
思維導圖,就是一種思維框架,將碎片化的知識進行整合,然后生動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提升綜合素質。而物理學科復習不是就課本每個章節的知識點進行總結,而是幫助學生更好地應對高考,因此,為了讓每一位高中生都取得滿意的物理成績,作為高中物理教師,首先應該明確自己的責任與義務,不斷更新教學理念。第二,高中物理主要是幫助學生思維的轉變,從形象化的思維模式成長為抽象的、邏輯性的思維模式。假如高中階段的學生無法完成自己思想的轉變,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概括能力和思維邏輯能力的發散,間接為高中生在物理學習中埋下一個不可逾越的障礙,直接影響到物理復習教學的整體質量。長期下去,高中生會對物理學習失去興趣,產生挫敗情緒,最終導致學習成效甚微。因此,在實踐教學中,合理借助思維導圖可以弱化難點,吸引高中生物理復習的注意力,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復習效果。
二、思維導圖在物理復習中的應用探究
(一)借助思維導圖,幫助高中生構建系統的物理知識框架
在高三階段的物理復習教學過程中,由于高三階段的學生已經接受了兩年系統的物理知識學習,自身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物理知識,對于物理學習的方式也有了自己獨特的認知。舉個例子,提起重力勢能、溫度、慣性、升華、溶解等知識點,他們思維內已經有了長時間的積累,加上每天都有新知識的融入,會導致學生出現遺忘、記憶混亂的現象出現。比如,高中生在物理復習過程中,如果只能聯想到物理方面的理論知識,沒有實踐方面的經驗,會導致高中學生物理知識與生活實際脫軌,作為高中物理教師,可以巧妙借助思維導圖輔助教學,給出“重力勢能”知識相關的關鍵詞,激發學生對于物體整體知識的串聯,另外,教師還可以給出一些生活圖片或者是視頻輔助學生進行物理復習,教師在圖片中用不同顏色的筆進行標記,對每個標記部分進行細致的講解。在教師將“重力勢能”知識與其他物理內容進行連接的過程中,可以提升學生物理復習的興趣,無意識的在腦海中創建出一張以“重力勢能”為關鍵詞 的思維導圖知識框架,使得復習更加完整化、整體化。
(二)借助思維導圖,幫助高中生連接與拓展物理知識點
物理知識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鍛煉自己的邏輯思維,具有很強的整合性,物理知識自身就具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知識框架結構。在物理復習教學中教師適當借助思維導圖,一方面可以幫助高三階段的學生夯實自己的物理基礎,根據教師講解的框架結構進行取長補短,訂正自己的錯誤[1];另一方面還可以幫助學生學習新知識,在知識獲取的過程中應該進行不斷的反思,幫助高中生提升自己歸納與匯總物理知識的能力。比如,物理教師在指導高中生復習過程中,在進行“勻速圓周運動”知識的復習中,教師應該意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復習的主導者,在物理復習過程中秉持這種“雙主體”的教學觀念,充分發揮學生物理復習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可以引導高中生根據自己的所學知識進行思維導圖的繪制,評選出最優的思維導圖,在班級范圍內進行傳閱,引導其他同學根據這位同學的思維導圖進行自我知識框架的完善。這種復習引導教學模式,可以簡化物理復習過程,還可以提升高中生的概括能力。
(三)借助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知識概括的理念
思維導圖已經成為當下物理復習教學的必備工具之一,它不僅迎合了人的大腦的思維模式,而且也體現出物理邏輯思維發散的過程以及知識鏈接的狀態,將高中生復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整合出來,然后將復雜的知識理念簡單的展示出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知識圖像認知能力與知識概括的理念,幫助學生提升自己的物理實踐能力。值得反思的是,雖然思維導圖已經被廣泛應用在高中物理復習教學中,也已經出現了很多豐富分教學經驗,但是教師對于他人的復習教學經驗不可以生搬硬套,應該結合物理復習教學實際與班級高中生復習接受知識的速度因材施教,合理設計思維導圖輔助高中生進行復習,提高物理復習教學的質量。
小結:
綜上所述,借助思維導圖輔助教師開展物理復習教學,不僅符合當下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理念,而且可以幫助高中生滿足學習的需求,進而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價值觀以及人生觀。作為高中物理教師,應該明確自己的責任與義務,創新物理復習教學過程,合理滲透思維導圖,做高中物理復習教學的設計者與開發者,為高中生日后更好地學習乃至邁向社會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劉鵬偉.思維導圖在高中歷史知識復習中的應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