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峰
摘要:道德教育是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和未來發展都至關重要。在小學教育中,語文是最重要的科目之一,作為一門人文學科,語文課堂除了理論知識教學,道德教育也占據著很大的比例。本文將分析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對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進行論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道德教育;教學措施
一.關于德育
德育,即道德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德育是指所有具有目的和計劃地影響國家公民在政治和道德思想等方面的活動,其中包括社會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本文重點研究和討論的是狹義的德育,專指學校德育,是指針對學生群體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教育,給學生帶來系統化的在政治和道德方面的影響。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行和推進,學校德育是學生接受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德育在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中,占據著首要的地位。
小學階段的德育以社會公德,文明的生活習慣和紀律意識為基本教育內容,同時進行適當的政治和法律相關的常識,注重培養小學生的基礎的社會常識和國民道德,從小養成文明良好的生活習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有利于幫助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念,促進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德育一直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存在,潛移默化地培養小學生的思想道德,小學教育是重要的啟蒙教育階段,教師也應更有策略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
二.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分析
1.過分重視考試成績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家長越來越注重教育對子女日后就業和發展的影響。學校受到來自家長,教育市場等社會各方面的壓力,越來越注重學生的智育,努力提高教學質量,來提高學校的升學率。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更注重于傳授給學生文化理論知識,將大部分有限的課堂時間用在了課本內容的教學上,而忽略了本應該存在于教學中的道德教育,更在乎學生是否掌握了課本知識,語文成績是否有效提高,而缺少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的意識,不利于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也不符合新課程改革的標準和教學目標。
2.灌輸式的教學方式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重要對象,教師應重視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促進學生自行去對課本知識進行思考和探索,幫助學生從小樹立主動學習的意識,讓學生愿意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動力,這樣才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深入掌握及考試成績的有效提高。但是,仍然有許多語文教師采用不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教學方式,習慣性地給學生植入理論知識,程序化地給學生講解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詞匯意義和作者介紹等內容。這種教學方式也嚴重影響的道德教育的有效進行,有的語文教師忽略了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部分,有的語文教師雖然認識到要對小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但是卻錯誤地采用了機械灌輸的方式,只是簡單告訴小學生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小學生缺乏對道德品質的思考,對德育的理解也只是短暫的,淺薄的,并不能真正掌握德育知識。
三.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
1.將德育與課本內容有機結合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許多課文主題都有著積極向上的意義,語文教師應充分挖掘課本內容中的道德意義,將道德教育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過程中,接受道德教育。因為這些德育內容是隱含在語文課本中的,小學生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不太能感受到和自主學習到這些優秀的道德品質,這時語文教師就應適時適當地對學生進行指導和點撥,讓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得到有效地滲透。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頤和園》時,除了對文章基本內容的講解,教師也應該告訴學生其更深層的內容,即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幫助學生從小培養愛國精神,成為一個有著民族意識的愛國公民。在學習《桂林山水》這篇寫景的課文時,教師除了帶領學生通過欣賞優美的詞匯語句,領略桂林風景的秀美,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之外,也可以引發學生對維護美麗景色的思考,引導學生從小樹立綠色環保意識。
2.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營造一個和諧的學習環境,小學生也更愿意和自己熟悉和喜歡的老師交流和溝通,教師才能及時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所為,適時調整課堂教學安排,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和取得更理想的學習效果。在小學語文教學的課堂上,教師應減少對教學內容的講解時間,尊重和發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增加與學生的互動,多了解學生的想法。例如,在學習《司馬光砸缸》這一篇課文時,教師可先先學生提問,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對司馬光砸缸這件事情的看法,根據學生的看法,再適當添加道德教育,可能有學生會覺得司馬光勇敢聰明,也可能有學生會認為司馬光太冒險,不管是什么看法,教師都應給予足夠的尊重,并鼓勵有創新想法的學生,小學生覺得自己的意見被老師尊重和重視,會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也更愿意多表達自己的看法,同時平等的交流會讓學生和教師產生一種信任,使學生愿意了解教師的看法,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道德教育。
3.適時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
不同于以前一個家庭有幾個孩子的年代,現在的小學生大多數都是家中的獨生子女,并且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他們受到幾代長輩的寵愛,容易以自我為中心,不太會體諒他人,獨立性不強,也體會不到生活的不易,容易隨意浪費食物。語文教師在進行道德教育時,應考慮到現在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實際生活,有針對性的培養小學生的道德素質。例如,語文教師在教學《孔融讓梨》這一篇經典課文時,教師可以通過孔融把梨子讓給家人這件事情,引導學生學習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謙讓,為他人著想的優秀品德,同時考慮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也可以教育學生在平常學會多與周圍同學,朋友,父母長輩分享。除此之外,小學生在學習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時,教師可以適當對古詩進行拓展講解,結合時代特點,告訴小學生我們日常吃的米飯的來源,讓小學生意識到食物生產和制作的不易,教導學生盡管在物質生活豐富的今天,也要珍惜凝聚了很多人辛苦的食物,絕不能浪費。
參考文獻:
[1]趙志璽.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才智,2015 (30).
[2]王忠偉.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J].新課程學習(下),2014 (2):162-162.
[3]尚丹.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學周刊,2014 (30):16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