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
摘要:語義教學體現了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直面學生閱讀難點、文言文教學的重點。通過誦讀培養學生純正的文言語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與教師點撥積累文言知識,通過誦讀品味語言特色,通過誦讀體味人物的情感心理,讓學生獲得文言文閱讀的美感與興趣,增強文化自信,在語言的思辨、誦讀和表達層面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文言文;語文教學;誦讀;核心素養
語文學科注重積累、品味、感受、體驗與運用。因此在教學中,對于不同課型的文章,我們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在導學案的引領下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在我校推行的導學案教學模式和二次建模授課模式下,老師們圍繞核心素養積極探索并不斷創新,在集體智慧的凝結中,語文文言文的導學案設計有精讀課、略讀課、活動課、復習課四種基本課型。不同的課型中,教師和學生擔任的角色都有細微的變化。在不斷的實踐研究中,我們基本形成了文言文課型所采用的方法。
一、我的案例呈現:
在這次教研組二級建模考核評價課中,我執教了部編七年級上《語文》中的《穿井得一人》一課,教學簡況如下:
游戲導入新課,設計了“導入·明目標,初讀·知內容,譯讀·通文意,品讀·析手法,悟讀·談收獲,拓展·爭達標”六個板塊,其中在“譯讀·通文意”板塊中設計了小組討論探究并展示活動。同時設計了五個問題,讓學生通過誦讀、感知后演繹出來,對文中人物的細節描寫進行的賞析和訓練,緊扣中考大綱。設計的具體問題如下:
1.丁氏“告人曰”時,他的心理、神態和語氣會是什么樣的?
2.“聞而傳之者”將此事傳給他人時,他的心理、神態和語氣會是什么樣的?
3.“國人道之”這里的“道”可以換做現代的一個什么詞?
二、我的案例引發的思考:
1.從文言文釋義訓練過度轉向吟誦與探究相融相生。葉圣陶先生在《精讀指導舉隅》中指出:“惟有不忽略討究,也不忽略吟誦,那才全而不偏。”在《穿井得一人》的教學設計中,我設計了五次誦讀,不僅要求讀準字音、明確節奏,關注重音和停頓,準確釋義,還要通過誦讀揣摩聞言語句的感情色彩,人物心理情感變化,用演繹的方式展示體悟,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讓本身有些枯燥的文言語句鮮活起來,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度高,收效也很好。
2.改變問題的提問方式,設置情境,讓文言語句與學生的現代體驗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在導入環節,我采用游戲(傳話筒)模式,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不知不覺進入新課的學習;在“譯讀·通文意”環節,我改變以往教師講學生聽,教師逐字逐句翻譯,學生低頭記筆記的模式,采用小組合作討論探究并展示的模式,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解疑答惑,通過互幫互助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在這中間只是引導點播,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3.從線性輸導知識轉為創設多樣化的有階梯性的訓練。設計有梯度的學習問題,將課內與課外有機結合。如在“拓展·爭達標”環節就設計了如下訓練:
A.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B.夫山居而谷汲者《韓非子·五蠹dù》
通過活動模式,鏈接“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讓學生展示健康向上的學習成果。另外,從文本延伸到“國學《弟子規》”,讓學生與經典對話、共鳴,把文言文化做春風春雨,在潤物細無聲中“潤人”“立人”。有效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感受力、理解力及品味、辨析、感悟水平。
三、他人案例分析:
蘇允萍老師執教的《記承天寺夜游》一課,也是一節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課。蘇老師扎實的語文功底和開闊的思維方式,從她的課堂教學中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在整個課堂教學中,突出了一個字“實”,各項教學目標均落到了實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落實語文核心素養中的誦讀理念,充分體現了導學案的先學后教、少教多學。
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以及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對于意蘊豐富的文言文,從“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入手,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披文入境、披文入情,多角度、深層次的品讀。這一學習目標準確充分的體現了語文核心素養,為文言文教學提供了正確的導向。蘇老師引導學生賞析“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這兩個句子時便利用這樣的理念,引導學生在品讀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走進文本,批文入境,批文入情,賞詞析句,通過誦讀品味語言特色,通過誦讀體味人物的情感心理,讓學生獲得文言文閱讀的美感與興趣。
2.落實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了自主發展小組的優勢。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具體到課堂上,很重要的一個表現就是要尊重學生的質疑。蘇老師從標題質疑、釋義質疑、賞析質疑、情感質疑這四個方面進行了教學。在各個環節自始至終都貫穿著學生積極的思考,情感的調動,個性思維品質也彰顯鮮明,不少學生對文本的關鍵語句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見和自主理解,其中有一個小組對“庭下如積水空明”一句提出的大膽解讀并板書展示,很有詩意,在語言的思辨、誦讀和表達層面提升了語文核心素養,在思維碰撞中升華認識的教學目標。
3.落實了以朗讀為基礎的教學要求。
朗讀教學是文言文教學的靈魂。語文新課標要求:文言文要以誦讀為基礎。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都應多讓學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辦法就是誦讀。蘇老師的整堂課“從讀中來,到讀中去”。咬文嚼字讀、聲情并茂讀、創設情境讀,重點字重讀、拖長重點字音讀、稍快一點讀、稍緩一點讀、由動作推想朗讀……方式豐富多樣,讓學生產生豐富的想象和深刻的體驗,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體會出作者蘇軾的清閑、悠閑、安閑,指向文眼“閑人”。通過反復朗讀、多角度、深層次品讀文本意蘊,將作者賞月的欣喜、貶謫的悲涼、人生感慨這樣復雜微妙的心境表達出來。引導到位。師生共同營造一種情感上的“和諧共振”,一種“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情境。
當然,文言文的教學策略還有很多,有待進一步的探索和實踐,作為一線教師,自身的專業水平還要不斷提高,研習新課標,需要你我孜孜以行。
參考文獻:
[1]于漪.我和語文教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