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祥菊
摘要:教育的本質意義是什么?著名教育家魏書生說過:“教育就是幫助人培養良好的習慣。”于漪老師也說:“教育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珍惜每個生命的價值,不要讓孩子提前支付。”越來越多的孩子把學習看作是一種負擔,為成績而學。久而久之,為了擺脫學習負擔選擇畢業的狂歡,撕碎的書本,赤裸裸的表現著他們對于學習的厭惡。這就是于漪老師所說的提前支付。孩子們過早透支了他們的學習熱情,當沒有熱情的那一天,他們將停止學習。停止了學習,知識便會枯竭,最后跟這個世界脫軌。在這樣的教育形勢下,任何人都應該意識到,課程改革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傳統教育引發的種種痛徹人心的事情鞭撻著我們,必須去做一個改變。正如于漪老師所說,辦學要定位到教育的本質——提升人的精神世界。離開“做人”,便是沒有靈魂的教育。知識的不全可以用道德來彌補,道德的不全卻無法用知識來彌補。
關鍵詞:教育;學習;課程標準;小組合作;合作探究;展示點評
1讓學習材料“活”起來
學習材料是學生解決問題、獲得知識、提高數學能力的基本載體,是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驗數學價值的重要資源。《課程標準》指出,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人人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貫徹落實《課程標準》最重要的載體便是編寫符合學情的“導學案”。這是一個集預習、質疑、探究、筆記、訓練、測試和復習資料于一體的多功能學習文本,也是師生之間開展“導”和“學”活動最重要的紐帶。導學案由一線教師編撰,年級組討論,經教務主任審核后印刷,發到學生手中。“導學案”共分為5個部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點評,達標檢測,拓展延升。充分體現知識的生活性、趣味性、實用性、開放性,使學生愛上學習,愛上“導學案”。
2讓小組建設“動”起來
2.1小組劃分
為了確保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將學生分成了若干小組。6人為一組比較適宜,人太少或太多,都不能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不能形成一個配合默契,一題多解,一問多答的氛圍。依據學生的認知基礎、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合作能力,表達能力等方面的不同,讓小組成員優劣兼顧、男女比例平衡,努力做到組間同質,組內異質。
2.2組員分工
1號組長:管理本組事務,主持匯報工作。2號副組長:作中心發言人,擔當點評工作,為組員表現情況打分。優(5—6分),積極參與合作交流,匯報答案表達準確,有自己的見解。良(3—4分),完整的匯報小組合作探究后的結論。中(1—2分),基本上匯報出答案。差(扣3分),不參與討論,不表達自己觀點,影響他人者。3號監督員:負責監督組員合作探究過程,提醒未參與合作探究和擾亂課堂紀律的同學。4號記錄員:負責記錄小組合作探究過程中記錄。5號,6號為組員。組員分工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可長期根據上課表現情況臨時作出調整和變動,并以學生的變化而變化著。
3重視小組學習習慣的培養
葉圣陶先生指出:“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要想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就必須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如,獨立思考、善于思考的習慣;勇于質疑、敢于探究的習慣;認真傾聽和評價其他同學發言的習慣;遵守課堂紀律和合作規則的習慣。學習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同學們對其他同學的發言也踴躍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疑問,做到了“在疑中學,在學中疑。”
合作學習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之間的競爭,能讓學生體會到合作的力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與合作意識,易于孩子們交流與溝通,能使學生看到同一問題的側面豐富知識,可以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對眾多有差異學生的不足,從而使每個學生得到個性的發展。在合作學習中,由于學習者的積極參與和高密度的交互作用,使教學過程不再是一個封閉的知識訓練集中營,一個單純的知識傳遞,同時還是一個交往與審美的過程。
數學來源于生活,再回到實際中才是活的,教學從實踐中走來,教育要走向實踐。在華盛頓兒童博物館的墻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聽到的,過眼云煙;看見的,銘記在心;做過的,滄肌浹髓”。真實的問題場景,促使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組合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經歷合作過程,感受成功的喜悅,合作學習的快樂。學會與伙伴交流,學會用集體智慧戰勝困難。把課堂還給學生吧!摒棄您那高壓式、灌輸式、一問一答式的單調乏味的教學模式吧!!讓我們的數學課堂自主學習起來吧,讓我們的課堂合作探究起來吧,讓我們的課堂各抒己見吧,讓我們的課堂“活”起來吧!!!
參考文獻
[1]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2011年修改稿).
[2]王道俊. 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全日制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李琴. 教師如何讓課堂生動有趣[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