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羽
摘要:在正文前我想先提兩部電影,是分別在2017年底和2018年初上映的《芳華》和《無問西東》 。這兩部電影都是講時代和戰爭,或者說,講的是生命與命運。看了很多遍,十分觸動內心。而在這兩個故事中同時出現了一位作曲家,就是巴赫,在《芳華》中,文工團里低鳴的大提琴傳出的是大無之中的《前奏曲》;而《無問西東》中,貫穿主故事線的則是著名的《G弦上的詠嘆調》。
關鍵詞:巴赫;復調;超越性;音樂建筑
一提到巴赫,筆者就會想到以下幾個詞:立體感、理性、超越性、邏輯性。
巴赫的音樂是立體的巍峨的音樂建筑,像我們中國人的音樂思維和書法國畫相似,講究留白和悟性,是線條化的。這兩種審美是兩種不同的角度。
一、復調
巴赫是一位復調大師,將復調音樂推向最高峰。我對復調音樂的理解就是,比如一首流行歌曲,我們很容易哼唱出來,因為人聲部分就是主旋律,伴奏并不突出。但是復調音樂就與之不同,它有很多個同時進行的旋律線,并且每條旋律線都是等價的。巴赫常用一段簡短的旋律,然后其他聲部出現這段旋律并追逐其后,多個聲部錯開時間,但是融合在一起是十分和諧的。
巴赫的音樂是水流的那種感覺,潺潺不絕,非常清爽,干凈并且非常豐富。如果我們有四個人一起說話,誰都聽不清楚誰在說什么,但是他的四個聲部,是和諧的,能聽得懂。多個聲部互相彌補,互相對話,有問有答。這就是巴赫的魅力所在。
二、體裁多樣
他的作品體裁多樣,鍵盤作品有如雷貫耳的《平均律鋼琴曲集》《哥德堡變奏曲》《英國組曲》《法國組曲》等。在巴赫生活的時代,德國處于政治分列、經濟落后的狀況,文化藝術暗淡無光。巴赫的音樂風格在那個將教堂當成感情寄托的時代,巴赫的音樂風格也有這對理性的思考。
巴赫的音樂有不少都充滿了沉思冥想的意味。巴赫的音樂風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嚴格和均衡的美,另外一方面是深刻的抒情美,他的平均律,勃蘭登堡,哥德堡,都充盈著無比的深情。
三、超越性
巴赫的超越性,這是盛原老師彈完羽管鍵琴音樂會之后他的一個專訪,當中的一個問題,提到在羽管鍵琴上和現代鋼琴上演奏《意大利協奏曲》時,表現出兩種樂器的什么差異。盛原是這么回答的:這首作品在鋼琴上,我能夠表現出更多層次的色彩,雖說這曲子是巴赫為羽管鍵琴寫的,但他實際上是在模仿一個樂隊。這巴赫還在樂譜上做了不同的標記,意思說你可以換不同的鍵盤來組合。這說明巴赫是想在羽管鍵琴上達到更豐富色彩的效果。然而在我看來,羽管鍵琴并不能很好地表達樂隊的色彩,但是鋼琴可以。
舉個例子,《意大利協奏曲》本是試圖表達樂隊的音色和效果,但是用羽管鍵琴這么干就顯得太單薄了,在現代鋼琴上卻能滿足這個需要。
四、結語
可以說,巴赫的絕大部分作品都有某種超越作品本身樂器的超越性。比如他的聲樂作品的器樂化,在獨奏弦樂器上演奏法國序曲和賦格,在羽管鍵琴上演奏樂隊風格、聲樂風格或管風琴風格的作品等,說明他總是在用某種有限的演奏介質來達到整個巴洛克音樂文化的無限空間。
巴赫的音樂作品可以說是汗牛充棟,他把復調音樂推向了后世無人能夠超越的、完美的頂峰。
參考文獻:
[1]陳文佩.根據西方音樂史學的理論定位分析西方音樂的特色[J].北方音樂,2015(19):44.
[2]張妹姝.西方音樂流派及其音樂特征分析——評《西方音樂的發展與流變》[J].當代教育科學,2015(17):6.
[3]劉進軍.論中西方音樂史學理論及其訴求[J].中國音樂學,2008(3):135-138.
[4]楊燕迪.音樂史寫作:藝術與歷史的調解——對達爾豪斯《音樂史學原理》的深度書評[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7(1):6-11.
[5]達爾豪斯.音樂史學原理[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6]愛德華·漢斯立克.論論音樂的美[M].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