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尚德義,我國近現代著名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創作了大量優秀的音樂作品。本文簡要概述了花腔藝術的發展狀況,從選材、構思、風格和技巧等角度入手,運用美學和史學的分析方法,對其創作的花腔藝術歌曲進行分析,尤其是他作品中對美學的追求,又結合自己的學習經驗和對該作品的理解,從作者的生平,作品的時代背景、創作特點、旋律節奏以及演唱技巧等方面,總結該作品在演唱時應注意的演唱情緒、表現手法和藝術展現等。以便在以后的學習和演唱中更準確地把握作品的風格,更好地詮釋出花腔藝術歌曲的真諦。
關鍵詞:花腔;創作特征;演唱分析
一、尚德義及其藝術歌曲創作概述
尚德義簡介:尚德義,我國著名作曲家、音樂教育家。1932年生于沈陽,祖籍遼寧。20世紀50年代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音樂系。長期從事理論教學,他的作品在全國廣為流傳。曾被收入多種版本的聲樂教材和曲庫,是全國性各類聲樂大賽的規定曲目,深受專業歌唱家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被譽為“新西部歌王”。
在尚德義先生的音樂創作中,有許多意蘊深刻、格調高雅的歌曲,為藝術歌曲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古稀之年的尚德義先生,繼續為了我國藝術歌曲的發展,仍在做出自己最大的貢獻。從他的藝術歌曲的創作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外國花腔藝術的成功借鑒;強烈的時代氣息和濃郁的中國特色;對我國民族民間音樂中花腔因素的巧妙吸收;對西方體裁的大膽應用,都在向人們展示著其“真善美”的藝術創作品格。先生創作的美學宗旨是:“音樂作品要具有美的品格,蘊含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美的創作技法,既要表現思想感情的深度,又要做到深入淺出,雅俗共賞”。“從來藝術不年邁”,常青樹既是先生藝術歌曲的寫照,也是他藝術人生的寫照。
二、尚德義花腔藝術歌曲的創作特點及演唱分析
(一)尚德義花腔藝術歌曲的創作特點
20世紀六十年代,尚德義先生開始進行花腔藝術歌曲創作的研究。他借助夫人的聲樂教學的經驗,又以小提琴華彩部分作為引導研究花腔演唱的技能,大膽運用到了他的創作之中,并大膽地進行實踐,創作了《千年的鐵樹開了花》《科學的春天來到了》《春風圓舞曲》《牧笛》等20多首花腔歌曲。
尚德義先生的花腔作品不僅有美的品德,而且有思想感情的深度,體裁廣泛。讓人們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懷與關愛,看到了對未來的希望。尚德義先生曾說:“藝術歌曲這種題材來源于西方,它較高的藝術性值得我們借鑒,但要讓中國人接納和吸收必須中西結合”。即形式內容都要民族化,有中國風格。他的作品具有民族風格,他的作品大都來自生活,從實際出發,表現了真情實感,用現實的手法將自己對社會對生活的感悟融于花腔歌曲中。他將我國西部民歌和花腔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具有很強的藝術美感和時代氣息。他花腔藝術歌曲的創作成功再次證明了中國民間音樂的珍貴。為我國民族聲樂花腔女高音的訓練提供了大量優秀的作品,也使中國的花腔藝術歌曲作為一種具有世界共識的聲樂體裁,被世界其他國家接受,對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共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二)演唱分析
歌曲的演唱一方面肩負著創造性地再現作曲家的音樂作品,從而促進和推動音樂創作的繁榮和發展;另一個方面,通過自己的演唱為聽眾帶來美的享受,從而提高他們的審美。歌曲演唱者要先了解音樂作品的內在規定性,要對音樂作品的背景資料有所了解,同時演唱者的理性音樂知識也是必不可少的,將結合對作品的技法分析,對演唱進行詮釋。花腔演唱需要精確的音準、節奏。歌唱者應該深入理解作品,從而制定出最好的演唱處理方案。雖然獨唱藝術歌曲有很多不同,但其演唱的處理方法仍然有一些相同點。第一,想象在藝術創作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演唱者應該產生出豐富的想象,在自己的歌唱中表現出獨特新穎的藝術形象。第二,演唱處理,演唱處理是在作品分析和想象的基礎上,制定出來可行的演唱處理方案。
三、結論
尚德義的音樂作品吸收了西方的音樂元素,融合了中國民族音樂的精華,展現了強烈的時代感,為我國聲樂藝術的發展起到了促進的作用。尚德義先生在藝術歌曲創作領域尤其是在花腔藝術歌曲題材的開拓上更是獨樹一幟。
參考文獻:
[1]沙濤.尚德義聲樂作品創作的民族特色[J].中國音樂,2006(4):101-103.
[2]彭根發.論尚德義的聲樂作品創作[J].人民音樂,2003(3):26-29.
[3]黃騰鵬.尚德義在當代藝術歌曲創作中的成就與貢獻[J].人民音樂,2003(3):30-32.
[4]王婭.尚德義花腔藝術歌曲創作及演唱探究[J].藝術探索,2010(3):129-130.
[5]管謹義.西方音樂藝術史[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
[6]居其宏.20世紀中國音樂[M].青島出版社,1992.
[7]呂金藻.清新別致的花腔藝術——談尚德義的花腔歌曲創作[J].人民音樂,1984(01):15-19.
作者簡介:孟慶嘉(1993.05-),女,漢族,河南省開封市,碩士,云南藝術學院,專業為聲樂演唱,研究方向為美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