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銘
摘要:《品德與社會》是中小學教學的重要科目之一,能夠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產生重要的引導作用,所以我們需要對該課程的教學進行重視,但是傳統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品德與社會》教學過程枯燥無味,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我們應該積極轉變教學方法,例如采用情境教學理論對《品德與社會》的教學進行教學設計。
關鍵詞:情境教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9)10-0110
所謂情境教學,就是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將帶有情緒色彩并且生動形象的場景引入課堂中,為學生建立起良好的課堂氣氛和課堂體驗,使學生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對教材內容進行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理解,不僅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的心理發展。所以在本文中,我們將基于情境教學理論,對《品德與社會》教學設計現狀進行探討,希望能夠為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提供參考作用。
一、基于情境教學理論的《品德與社會》教學設計現狀
首先,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多數教師在對《品德與社會》課程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關注的重點在于學生能否在課堂上獲取更多的知識,能否促使學生的考試成績得到提高,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也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以及實踐能力得到提高,以此為基礎在進行《品德與社會》教學的過程中,師生、生生之間必然缺乏相應的交流與合作,也就不利于學生發表看法以及提出疑問,長此以往必然會出現學生對于《品德與社會》的學習興趣下降等不良情況。
其次,在教師進行《品德與社會》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固守傳統的教學觀念,導致教學設計缺乏趣味性,不能夠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為學生建立相應的課堂氣氛或相應的課堂情境,不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對于部分學生來說,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就難以被調動,并且在部分教師所制作的課件中,每一個問題都有固定的標準答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維發展能力的提高。
再次,對《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進行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對學生的道德行為進行糾正、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進行培養,所以對教學效果難以進行有效的量化,也就對教師的教學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教師將教材內容講解完畢之后,一般來說僅進行簡單的知識內容總結,而缺乏相應的評價與反思,導致學生不能對《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的教學進行深入的理解,也就不利于實現《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的教學目的。
最后,相對于其他課程來說,《品德與社會》這一門課程不具有慣用的教學流程,也不能通過循序漸進的操作得出知識內容的結論,所以對于較為抽象的教學主題,需要師生之間積極進行交流與合作,共同完成教學目標,所以要求教師的教學設計具有一定的感染性。但是實際上,教師受傳統教育方法影響,將自身作為教學過程的主導,導致學生缺乏對知識內容進行自主探究的機會,也就降低了學生對教學的參與度,從而不利于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給予情境教學法的《品德與社會》教學設計方法
1. 多媒體教學
如果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對《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進行教學,主要是由教師對教材中的知識內容進行講解,但是從事實上來看,這一種教學方式并不符合《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科特點,不能夠對其中的精髓進行充分的提煉,也就導致學生在課堂上不能受到深入的情感熏陶。而對多媒體教學法進行使用,教師可以提前將課件制作完成,之后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因為采用多媒體可以運用聲音、圖片以及視頻等多種形式將教學內容向學生傳播,也就能夠使學生接觸到的知識內容更加生動和形象,所以學生能夠對知識進行更加深入和清晰的理解。并且多媒體教學法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夠促使學生對于《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提高,也就更加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實現《品德與社會》的教學目的。
2. 朗讀法教學
語文課程需要學生對課文中的思想、主旨以及美感進行體會,而《品德與社會》課程與語文課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需要學生對教材中的知識內容進行深入了解,并產生情感共鳴,從而使課程內容能夠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小故事,并邀請學生通過表演的方式進行分角色朗讀,從而建立起相應的教學情境,在提高了課堂教學趣味性的同時,還能夠使學生對課堂教學更加深入,從而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情感態度,提高了學生對于《品德與社會》的學習熱情,進而促使學生的道德認知得到提升,實現《品德與社會》的教學目標。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品德與社會》這一門課程與其他學科具有一定的差異性,所以不能夠采用常規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教學。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教師應該對情境教學的方法進行科學合理的采用。
參考文獻:
[1] 陳 丹.基于情境教學理論的《品德與社會》教學設計研究——以蘇教版“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主題單元為例[D].揚州大學,2016.
[2] 蔣曉路.基于體驗學習的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設計研究——以北師大版《畫畫我們成長的地方》一單元為例[D].揚州大學,2016.
[3] 權會莎.基于主題活動的網絡家校協同教學模式研究——以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為例[D].華南師范大學,2012.
[4] 陳金芳.讓品德教學更感性一些——管窺小學品德教學素材的開發和利用[J].小學教學研究(理論版),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