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地區屬于“十三五”計劃中脫貧攻堅的重要地區,民族地區不僅是精準脫貧的重點區域也是難點區域,在促使民族地區整體脫貧得到實現的時候,精準扶貧始終是這一過程中最有效的模式,精準扶貧要求扶貧工作具備針對性的特點,促使其相關效益能夠達到最大化。為了促使民族地區精準扶貧的針對性和效益性等特點更加突出需要促使精準扶貧有效納入到有法可依的范圍內,從而在法律保障的基礎上推動精準扶貧高效有序地進行。在甘肅省臨潭縣卓洛鄉地區精準扶貧的角度出發,探討法律機制在民族地區精準扶貧中的作用。
關鍵詞:民族地區? ?精準扶貧? ?法律機制
深入研究民族地區精準扶貧的實施情況及法律機制運作情況,能夠有效確保現行脫貧標準保持不變,《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要求“十三五”時期我國當前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全體脫貧,有效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甘肅省作為貧困人口的“重災區”需要在五年的時間內對自身的脫貧任務完成,而如果能夠打好扶貧攻堅戰,始終需要法律機制的支撐,從而實現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實現漫灌式的全面扶貧到滴灌式的精準扶貧的轉變,而這也成為甘肅省未來扶貧開發工作關注的重要內容,以甘肅省臨潭縣卓洛鄉為例深入探討民族地區精準扶貧過程中法律機制運作實踐的具體情況[1]。
一、制約農民貧困的主要問題
在實現精準扶貧的時候,需要首先對農民貧困的問題有效解決,其中造成農民貧困的原因包含著以下幾個方面。
(一)自然環境惡劣
行路難和上學難及增收難等問題在貧困地區是比較常見的,這些問題的解決也存在著一定難度,同時這些問題對地區發展具有突出的不利影響,在這些貧困地區開展扶貧工作的時候,由于不利影響因素相對較多,就會造成就地扶貧效果不明顯。因此,實施易地搬遷始終是對以上問題有效解決的重要方案。甘肅省從2011年開始在特困地區實施生態移民工程,對山區困難群眾大規模搬遷處理,從根本上有效解決群眾所處自然環境惡劣的問題,得到走出高深山區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途徑。甘肅省臨潭縣組織相關人員對臨潭縣扶貧搬遷項目現場督察,并召開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推進會。
(二)風險抵御能力差
多數貧困地區的農戶存在著由于疾病的發生和因災致貧等問題嚴重而出現貧困農戶對疾病和風險的抵御能力比較差的現象,一些貧困地區的疾病及慢性病的發生幾率比較高,而多數疾病缺少必要的醫療保障,當地的村民接受到的健康教育也存在著不到位的現象,醫療成本相對比較高,多數家庭都無法承受疾病治療的經濟壓力,在自然災害防御的時候,防御意識相對比較差,風險控制的時候,控制能力也較為薄弱,在遇到自然災害的時候通常也出現沒有收入的現象,使得村民生活更加困難[2]。
(三)教育程度低,缺乏技術培訓
扶貧工作在開展的時候重點是扶智扶志,使得困難群眾從被動脫貧的方向逐漸向主動致富的方向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增加貧困農戶的經濟效益的時候需要提升農業技術應用能力。多數貧困農戶的知識水平相對比較低,無法較為全面的掌握現代化的農業科學技術,尤其是農業實用技術,良種繁育和全膜雙壟溝播等技術的推廣也需要得到主角愛你增強,只有提升貧困群眾整體素質,創業致富能力才能夠得到有效提升。
(四)要素流動渠道狹窄,途徑單一
在促使農村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能夠推動人口和勞動力呈現出外向型流動的趨勢,增強對外交流和人才互動屬于擺脫貧困的主要途徑。而貧困地區與發達地區溝通交流的時候,其溝通方式和途徑等方面都需要進一步提升和擴展,政府在這一過程中需要發揮自身的作用能夠推動貧困戶與發達地區之間的聯系增強。
(五)政府決策管理水平低
貧困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與政府行為之間的關系較為密切,在政府對貧困人口引導的時候,其主要是體現在發展路徑選擇方面及主導產業培育等方面。因此,政府需要增強自身的決策能力,提升政府精準扶貧實施額執行力,在對當地自然條件和村民情況等基礎上精確設計瞄準貧困戶的產業發展項目,對貧困戶脫貧提供助推力。
二、民族地區精準扶貧的法律機制作用
(一)堅持運用法治思維推動民族地區精準扶貧工作實施
甘肅省臨潭縣卓洛鄉精準扶貧工作推進的時候,其相關扶貧工作內容比較多樣,在具體實施的時候需要采用法治思維推進扶貧工作實施,行政責任在法律規定的基礎上產生的,在法律保障的基礎上得到有效運行。法治思維的培養可以對法律的尊嚴和權威加以維護,不能觸碰法律底線,法律規范才能夠有效實現,扶貧工作需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有效實施。在民族地區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的時候有效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根據按照法律規范的方式和要求推動民族地區精準扶貧工作更好的落實,在法律法規的基礎上促使扶貧工作的管理工作得以更好的實施,從而提升依法行政的水平。
(二)確保合理的考察機制的建立
為了促使貧困戶都能夠獲得幫助,需要考核民族地區的精準扶貧效果,在考核實施的過程中構建完善合理的考察機制,從而為考核工作的順利推進提供保障。首先,根究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的規定及要求構建完善的驗收標準,在考察工作實施的基礎上進行驗收處理,根據各個地區的相關標準對精準扶貧工作有效完善。其次扶貧工作實施過程中也需要及時監督,進行不定期抽查,及時明確當前扶貧過程中所具有的問題,在發現問題的基礎上對問題糾正,從而對扶貧經驗總結的基礎上為其他扶貧工作的有效實施提供必要的參考依據[3]。根據不同性質扶貧工作制定不同的標準,該評估在實施過程中需要對民間的力量加以集合,得到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數據。甘肅省臨潭縣組織相關人員對臨潭縣扶貧工作開展的時候,采取“一戶一策”的政策,使得各個貧困戶都能夠得到針對性的幫助,對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影響。
(三)保證完善的反腐機制的建立
為有效推動民族地區精準扶貧的工作有效開展,就需要堅持以反腐機制作為重要出發點,在這一基礎上構建相關的預防防腐和懲治防腐的相關機制,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明確政府官員如果出現違規使用精準扶貧資金的情況,就會較大程度上削弱政府的公信力,對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存在著不利影響,也容易玷污執政黨的形象,這就需要有效構建相關的反復機制,在這一基礎上促使精準扶貧工作能夠順利開展。在社會信息化程度加深的基礎上,扶貧工作的開展也可以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建立完善的反腐機制,推動扶貧對象的需求得到更快的反饋和滿足,同時對貧困對象實施信息跟蹤處理,有效提高判斷貧困人口的精確程度,推動監督管理的規范化程度更好,在法律手段采取的基礎上遏制貪腐行為,同時對已經觸犯的相關人員也需要做到嚴加懲治。
(四)規范主體行為
由于民族地區的精準扶貧涉及到的范圍較為廣泛,民族地區也具有自身的發展特點,其本身具有政治性及戰略性和基礎性等特點,因此在精準扶貧工作開展的時候需要通過法律的手段對扶貧主體的行為和地位加以更好的規范化處理[4]。首先是對其責任有效規定和更好的落實,明確當前民族地區精準扶貧工作具體實施過程中所具有的社會責任,在這一基礎上構建相關工作機制,在具體扶貧工作開展的時候得到整合力量。其次是根據依靠法律的相關內容對精準扶貧工作部門的社會地位更加穩定,從而使得精準扶貧工作部門也具有重要的使命[5]。
(五)維護貧困群眾的合法權益
貧困群眾的權益在受到損傷的情況下也需要法律能夠為群眾提供維護權益的保障,貧困群眾可以在維權的時候走法律程序,首先需要培養貧困群眾的學法積極性,推動貧困群眾在維權的時候能夠利用法律的手段對問題解決,為民族地區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提供比較穩固的民眾基礎,從而使得精準扶貧工作開展過程中具有更加良好法治環境,使得精準扶貧工作得以健康發展。
三、結語
民族地區的精準扶貧工作在有效開展的過程中,需要得到法律的支撐,將精準扶貧工作納入法律的軌道是重要的發展方向,以法律作為手段促使扶貧工作的精確度能夠具有更好的保障,使得民族地區精準脫貧工作落實的途徑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王曉蕓,梅春燕.職業教育服務邊疆民族地區精準扶貧戰略的路徑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9,(11):38-39.
[2]張善鑫.教育精準扶貧視野中的民族教育依法治理路徑研究[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9,(02):88-93.
[3]蘇霞,董國斌.民族地區精準扶貧中的法律機制作用論析[J].法制與社會,2018,(33):176-177.
[4]朱玉福,伍淑花.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精準扶貧的成效及其經驗——基于西藏邊境地區南伊珞巴民族鄉的調查[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8,(05):89-94.
[5]李智.“靶向”施策 “精準”幫扶 打贏脫貧攻堅戰——基于民族地區精準扶貧的幾點思考[J].民族大家庭,2018,(04):30-32.
(甘肅省高等學校科研項目《民族地區精準扶貧戰略實施的法律保障——以甘肅省臨潭縣卓洛回族鄉為例》,項目編號:2017A-136;作者簡介:蘇霞,碩士,畢業院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單位:甘肅民族師范學院,職稱: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