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應用院校人才培養實踐調查為基礎,以國際合作辦學人才培養模式定位、內容要素為出發點,研究國際合作辦學第二外語(俄語)初學者培養之路,對部分問題進行反思和再研究。
關鍵詞:國際合作? ?第二外語(俄語)? ?初學者
國際合作辦學為應用型院校打開了教育新篇章,同時也對應用型院校提出新的要求和思考。本文以吉林建筑大學為例探討國際合作辦學中第二外語學習方面的若干問題。吉林建筑大學與俄羅斯太平洋國立大學在建筑學專業、管理學專業方向開展聯合辦學,至今已經有七年的聯合辦學經歷,本文僅對雙方辦學過程中第二外語(俄語)學習情況及教學模式進行分析研究。
一、國際合作辦學第二外語學習現狀
國際合作專業的學生以英語為第一外語成績考入大學,無任何俄語基礎,入學開始就面臨著英語和俄語雙語學習的局面。英語四級的跨越,俄語快速的遞進,壓力非常之大,如果學生不能全力以赴面對雙語學習的節奏,數月后就會有明顯的外語學習鴻溝出現。國際合作辦學的學生在大三(建筑學專業大四)通過申請到俄羅斯太平洋國立大學繼續學習相關專業知識。在國內學習僅僅兩(三)年的時間,按照教材內容和學時限制,不能滿足出國外語水平要求。國際合作學生必須充分利用課外時間,補充教材外文化國情知識點和提高相關的專業外語水平。
二、國際合作辦學人才培養模式定位
應用型院校對俄人才培養需要全方位為培養“大俄語”人才這一戰略目標而服務?!按蠖碚Z”人才應該具有寬闊的知識面,較強的重新能力和適應能力,除精通外語外,還能系統地掌握一兩門專業知識[1]。這與外語教學(王雪梅.徐璐2011)的國際化復合型外語人才類型分析不謀而合[2],其具體理解就是要求理工專業基礎,掌握兩門(俄語、英語)外語的涉外人才。優勢是專業知識扎實,國際知識豐富,語言溝通順暢,跨文化工作能力較強,能夠適應全球化背景下對外人才的需求。人才培養模式的確定為第二外語(俄語)初學者學習提供了方向。
三、國際合作辦學第二外語教學方式
(一)積極引導
引導和鼓勵貌似最簡單的辦法,卻是最有效的手段。部分同學做足了不去俄羅斯留學只要求成績及格的心理,學習不努力。積極引導和解決困難的心理疏導是突破困境的第一步,這一步在多年的學習中始終放在第一位。
(二)樹立信心
語言的學習從來沒有捷徑,俄語單詞記憶、俄語語法理解存在一定難度,需要克服反復記憶的無奈心理,增強與遺忘作斗爭的信心。如果沒有頑強的意志力和科學的學習規劃,無法將兩千多的詞匯和全部語法背熟并合理使用。尤其在學習過程中因中西文化差異導致思維模式層面的差異性,并影響到表現思維的語言形式,致使學生愈發感到俄語學習的困難進而失去學習信心,產生厭學心理。關注學生情緒,及時提供幫助。
(三)打造課堂
大學俄語課時少,教材內容涉及詞匯、語法、聽力、翻譯、語篇、寫作等,課堂上多以教師講為主,學生說的機會少,教師全程用俄語授課幾乎不可能[3],打造課堂充分利用課堂成為備課的重要環節。每堂課都安排出十五分鐘左右的時間由學生們進行聽、說、讀、寫、對話、練習等活動,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積極性,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
(四)選拔人才
俄語教師和國際合作辦學學生即培養者和被培養者均是人才選拔對象。面對一體化學習,學習熱情和學習目的不同,對俄羅斯文化有興趣或者有機會去俄羅斯深造的學生獨立成班,對其進行更快更強的學習進度,以便達到出國學習的俄語水平。對俄語老師的選拔也要多層次,多角度,不僅對已有的師資進行培訓和提升,還要吸收新的教師,共同提高教學水平。教師的專業方向(語法、文學、翻譯等)、專業特長和獨特的教學方法對學生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側面加快了俄語學習前進的腳步。
(五)教材選擇
對初學者來說,提供合適的教師和教材是學好語言的重要前提條件,有抱負有方法的教師會在教學中竭力尋找和利用能提高學習質量的教學手段。因俄語學習者數量有限,教材編寫和出版存在年份過早,內容過老的現象,無法起到俄語教材應該發揮的作用。第二外語(俄語)初學者所學教材緊跟時代發展,均為近五年出版或再版的國家級規劃教材,輔導教材選擇外研社《走遍俄羅斯》,與俄羅斯太平洋國立大學留學生預科所學教材保持一致。
(六)教法更新
在多媒體、網絡教學為輔助的當今課堂,教師--黑板--教材--學生的傳統教學模式在某種程度上仍占俄語課堂教學的主導地位,為真正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即“教的清楚,學的明白”,參與問答成為俄語初學者在課堂上的必備活動。充分使用俄語微課和網絡課堂。微課作為新媒體環境下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的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尤其適用國際合作辦學課時過少無法滿足出國外語水平的學習現狀[4]。
四、國際合作辦學第二外語初學者學習方式
突出俄語語音語調。第一學期大學俄語初學者的發音為學習重點,語音語調是否標準決定所學語言溝通的準確性。俄語語音語調發聲位置與漢語有所不同,堅決制止用漢語標音,對極特殊發音字母和拼讀(比如俄語舌顫音P)進行專課教授。課上采取教師領讀、聽錄音的方式模仿和跟讀,糾正每位同學的語音語調。課下利用微信等網絡手段布置朗讀作業,發現發音問題及時糾正,最大限度地帶領學生進行交際性言語活動。
強調俄文書寫的準確性。發音和書寫是語言兩種最直接表現形式,測試外語學習者水平最簡單的手段。掌握一門以上外語知識的學生初學俄語,在書寫上存在對比和硬式模仿現象,寫出的俄語與實際要求有差別。俄語印刷體和手寫體二者之間區別很大,需要初學者每天按書寫要求認真練習,教師要每個字母批改并點評,課上引領書寫,課下全文批改作業,幫助學生達到印刷體和手寫體之間的自由轉換和書寫流暢。
加強翻譯語感的培養。隨著俄語知識點的不斷掌握,很多學生會出現“母語外語化”現象,即學生在翻譯俄語時太拘泥于兩種語言之間詞與詞的一一對應,導致譯文不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翻譯能力培養必須從學習之初抓起,從單詞、詞組翻譯開始到句子完整理解的培養對全面掌握語言具有一定重要性,課上提問課下作業培養翻譯語感的意識,增強互譯能力。
發揮背誦的作用。背誦在外語學習方法中始終處于前列,是提高聽說讀寫水平的有效手段,第二外語(俄語)初學者從背誦單詞人手,一個月后背誦簡單句子,之后開始背誦對話和段落。提高學生的背誦熱情,以背誦為手段提升外語水平。
五、結語
培養具有一定社會競爭力的人才,直接影響到高校自身生存與發展[5],應用型院校國際合作復語型人才培養研究是一項系統工程,其成敗不僅取決于學習者自身的策略行為,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學環境和教學方法、課堂教學。國際合作辦學第二外語(俄語)初學者在學習方面發揮傳統和現代教學方法的各自優勢,改革教學方法,控制更多的影響因素,達到語言交流溝通基本無障礙的局面。
參考文獻:
[1]王辛夷.提升俄羅斯學教育功 培養“大俄語”人才[J].中國俄語教學,2016,(01):71-73.
[2]王雪梅.徐璐.國際化復合型人才的內涵與培養模式探索[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1,(01):9-12.
[3]何冰琦.莫斯科中山大學俄語課堂教學模式的借鑒意義[J].中國俄語教學,2014,(03):84-87.
[4]郭淑芬.論微課作為培養俄語初學者翻譯語感的新教學模式[J].中國俄語教學,2016,(02):82-86.
[5]戴煒棟.我國外語專業教育的定位、布局與發展[J].當代外語研究,2013,(07):1-5.
(本文是吉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外語教學若干問題改革研究》GH150348階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簡介:馬曉華,吉林建筑大學公共外語教研部,碩士學位,專業:俄語,研究方向:俄羅斯文化與外語教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