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洪
摘 要:農村文化禮堂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傳承農村優秀傳統道德和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當前各地農村文化禮堂建設蓬勃發展,為推動和諧社會建設作出了積極的探索。文化禮堂要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民精神家園的作用,必須最大限度地傳承本村、本區域的傳統文化。在創建文化禮堂過程中,應秉承“一堂多能、一室多用”的原則,集文體娛樂活動、鄉土文化培育、思想道德建設于一體,著力提高文化禮堂的綜合利用率。
關鍵詞:農村 文化建設 禮堂 傳統文化
一、傳統文化傳承的作用和意義
(一)傳統文化傳承是構建和諧鄉村的需要
目前,在農村,人與自然、人與人融洽相處的理念逐漸淡化,村民之間建房糾紛日益增加,原先淳樸的民風越來越少。因此,挖掘傳統文化,使農民產生集體認同感,增加幸福感,促進村民之間和諧相處,為農民構筑一個全新的公共文化空間,顯得非常迫切。
(二)傳統文化傳承是村民思想道德建設的需要
當前,農村思想道德文化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成就,但是,農村或多或少存在賭博、迷信等不良風氣。而農村文化長廊展示了農村敬老愛幼、美德標兵、能人學子等內容。一是具有很好的激勵性,比如致富能手可以促使其他村民向他學習。二是具有較強的共鳴性,先進人物都是本村村民,會促使村民踐行傳統美德,產生共鳴,從而影響他們的行動。如青少年對照本村里的名人和優秀學子,就會自覺向他們學習,去認真讀書。三是具有生動性,有的文化禮堂張貼著村民的美德故事、長壽老人的趣事等等,這些故事通俗易懂,對推進村民思想道德建設,具有很好的意義。
(三)傳統文化傳承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需要
近幾年,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別是一些青少年,接受外來事物居多,對中國傳統文化了解甚少,他們往往對西方國家的現代文化比較著迷,認為外國的文化就是當前的時尚追求。比如他們很喜歡街舞、蹦迪和泡吧,而認為傳統文化是“老土”,不愿去學和繼承。因此,我們應該引導他們自愿地去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中有益的成分,為繼承和發揚我國的優秀文化傳統作出貢獻。
(四)傳統文化傳承是豐富農村文化生活的需要
當前,物質上富裕起來的群眾對文化的需求非常大,需要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人們不但需要電視、電腦等觀賞性的文化生活,而且更期盼更需要參與性的文化生活。特別是在國慶、春節等節假日,民間傳統文化藝術內容豐富,有很深厚的群眾基礎,群眾也有很強的參與熱情,如舞龍燈、排舞、坐唱班等,通過這些民間文化活動的開展,可以極大地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減少賭博、迷信及鄰里糾紛。
二、傳統文化傳承存在的困難
(一)保護和利用傳統文化意識欠缺
在農村,有相當一部分村干部對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擔心保護和利用傳統文化無意義、無資金、無人才。
(二)傳統文化禮儀頻率偏少
浙江省委宣傳部編制了《文化禮堂操作手冊》,文化禮堂專門設立了春節迎新禮、學童開蒙禮和重陽敬老禮等。農村文化禮堂在凝聚人氣、激發農民對集體的認同感方面也有不少收獲。但是,當前農村文化活動大多是唱唱卡拉OK,跳跳廣場舞等,文化禮堂開展優秀傳統文化禮儀活動偏少。原因是組織禮儀活動工作量較大,牽涉村干部很大的精力,而很多村干部把大部分精力用于完成鎮黨委、政府安排的三改一拆、環境整治、垃圾分類等中心工作上。
(三)保護和利用傳統文化后繼乏人
當今時代科技日新月異,新的文化形式層出不窮,許多優秀傳統文化缺乏展示的舞臺和市場,如布鞋、扇藝、竹藝等的制作,客觀上導致了民間藝術人才的“青黃不接”局面,甚至出現沒接班人而難以傳承的情況。由于對民間文化藝術的忽視或者認識不足,特別是市場經濟的沖擊,農村傳統文化資源遭到破壞的情況較多。根據馬澗鎮民間藝術普查結果顯示,從傳統文化人才的年齡層次看,目前正在從事傳統文化活動的人才年齡普遍偏大,基本上為50周歲以上的人,傳統文化傳承處于嚴重后繼乏人的尷尬境地。
(四)保護和利用傳統文化資金缺乏
目前,傳統文化傳承在經費上基本上依靠政府,存在經費不足的問題。傳統文化傳承是一個挖掘整理開發的復雜過程,涉及人員組織、硬件投入、人才培養等方面問題,資金投入較大,回報周期較長,而縣鄉級人民政府大都把有限的財力用于交通、水利、五水共治、環境整治等中心工作,對傳統文化傳承缺少經費投入;同時,由于市場對傳統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需求不明顯,社會人士對傳統文化傳承的投入資金非常少。
三、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利用
進一步發揮文化傳承功能,把文化禮堂打造成禮儀傳播所和文化綜合體,要充分利用文化禮堂組織開展節慶禮儀、鄉風文明、文體娛樂等各項活動。
(一)展示村莊形象,傳承村莊文化
在深入挖掘村莊文脈的基礎上,理村史、定村訓,結合各地實際,在各個禮堂以“文化窗”“文化墻”的形式,全面展示各村的歷史沿革、村史傳說、鄉風民俗等,大力弘揚村莊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村莊古代先賢事跡,用身邊人和身邊事來感染人、熏陶人、引領人,讓文化禮堂成為見證村莊歷史發展的博物館。
(二)開展文體活動,豐富群眾生活
一是加強自辦活動。充分發揮當地退休老干部、婦聯、民間藝人、文藝愛好者和社會各界文化志愿者的作用,深入挖掘和弘揚鄉土文化,開展各類群眾性文化活動,讓文化禮堂成為村民展示藝術魅力的舞臺和村民享受文化的重要看臺。二是積極參加上級比賽。積極組建各類文藝團體,文化站做好業務輔導,組織他們參加全鎮性、全市性的比賽。三是開展“文化”走親活動。加強橫向聯系,定期或者不定期和其他文化禮堂開展走親活動,把本村有特色的傳統文化如坐唱班、民歌、道情、剪紙等展示出去,把外村優秀的文化引進來,讓村民享受更多元化的文化成果。
(三)開展禮儀活動,傳承優良傳統
深入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積極健康的傳統禮儀活動,在文化禮堂中予以實施和推廣,延續鄉風民俗。如蘭溪市馬澗鎮菩提源村充分利用“趙氏宗譜”圓譜儀式,挖掘了族譜家訓,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本村紅色革命歷史,賦予家訓以新的時代內涵。同時結合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和重要節慶假日,讓村民在傳統莊重的儀式中凈化心靈、傳承文明,讓文化禮堂成為弘揚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精神殿堂。
(四)進行分類利用,促進文旅融合
對于節日類的傳統文化要調動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如蘭溪市馬澗鎮西莊村的斗牛,曾經遠近聞名,是群眾喜愛的民間體育活動,近幾年雖然每年都在舉辦,但都是民間組織為主,政府參與力度不夠。因此,政府要挖掘利用斗牛傳統文化,主動參與策劃斗牛節,在活動內容安排、宣傳引導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把活動做大做強,形成文旅品牌,可以大大聚集旅游人氣。此外,鎮黨委、政府在招商引資的時候,要包裝好、宣傳好民間文化旅游資源,吸引客商來投資開發,使民間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利用與經濟建設有機結合。
(五)編寫鄉土教材,服務中心工作
組織人員充分挖掘本村傳統文化、紅色資源、家風家訓、風景資源、特色農產品等,以通俗易懂生動的文字配合精致的圖片制作成PPT、美篇甚至抖音等新媒體,使其成為推動中心工作,發展文旅產業,助推環境整治、垃圾分類等中心工作的有效載體,從而爭取鎮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持。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文化禮堂建設中,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過程中,要創新做好傳統文化傳承工作。只要政府重視,村干部有信心,就一定能做好傳統文化傳承與利用工作,使傳統文化重放異彩。
參考文獻
[1]林麗珍,魏夢琦.談農村文化禮堂建設與傳統文化的傳承[J].大眾文藝,2016(12).
[2]金美麗.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中如何保護傳承傳統文化[J].傳承,2015(10):130—131.
[3]楊彪.農村文化禮堂建設與傳統文化傳承[J].大眾文藝,2014(22):8—9.
[4]佚名.傳統民間文化在鄉村文化禮堂中的傳承研究[J].藝術研究:哈爾濱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8,81(4):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