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菊蓉
摘 要:小學教育對于少年兒童的成長意義重大。少年兒童就像剛剛萌發的嫩芽,與外面的世界剛開始接觸,小學教育是培養一個人思想品德的基礎階段。基礎奠定的好壞將直接關系著少年兒童未來的發展。因此,優質的小學教育對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在語文課程中開設傳統文化教學,對少年兒童的思想觀念等進行正確引導,對少年兒童的成長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家長和學校的配合與努力。本文將闡述傳統文化教學的重要性,以及在小學語文課程中開展傳統文化教學的方法與步驟,旨在為學校和家長開展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 傳統文化 重要性 途徑
一、前言
有一個比喻:學習不好的人像次品,身體不好的人像廢品,心理不好的人像危險品,而思想不好的人像危害品。少年兒童就是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是祖國未來發展的后備軍,必須要重視他們的成長,注重他們良好思想品德的養成。“思想決定行動”,用良好的思想指引少年兒童健康成長,使他們成人成才,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的貢獻將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重視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教學,教育兒童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打好思想基礎,具有非常重要的長遠和現實意義。
二、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教學的內涵
(一)傳統文化的定義
傳統文化是歷史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民族文明的總體表現。本文所闡述的傳統文化主要是指我國古代流傳至今的古文、詩、詞、畫、書法等經典文化。
(二)語文傳統文化教學定義
語文傳統文化教學是指在日常語文課程教學中加入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思想教育,進而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和思想道德素質水平。傳統文化教學在我國越來越受到重視,特別是當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背景下,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既符合時代主旋律,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教學的內涵
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中必須要認識清楚和解決好的根本問題。小學階段是少年兒童的思想道德學習和品質塑造的關鍵時期,是小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行為的重要時期。少年兒童是祖國的花朵和后備力量,小學生的成長發展關系著祖國的未來。因此,對于小學教育工作者來說,不僅自身要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還要對我國的傳統文化知識積極學習、了解、掌握,與此同時,在語文傳統文化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新情況、發現和解決新問題,確保整個教學過程的順利開展。
三、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教學的意義
(一)提升道德品質,培育文明行為
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我們家長、學校、老師乃至整個社會都希望能夠將孩子培養成為一個思想端正、知識淵博、舉止行為文明得體大方的人。但是,這個美好愿望的實現說到底必須要以傳統文化教學作為基礎和鋪墊,因為傳統文化是根,根深才能葉茂。我們要重視抓好傳統文化教學工作,將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行和文明行為作為首要目標。在日常教育中,我們通常教育學生如何求知、怎么獲得知識,但“怎樣做人”的思想道德建設才是我們的首要工作。因此,加強傳統文化教學,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不僅對少年兒童特別重要,對于提高全民素質都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二)弘揚傳統美德,凈化社會環境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小學思想道德建設必須根植于經典的傳統文化,將中華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作為根基。中華思想美德流芳百世,“臥冰求鯉”“孔融讓梨”等經典典故家喻戶曉,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高尚思想美德的體現。傳統文化豐富多彩,特別是中華思想美德獨樹一幟,是獨一無二的文化瑰寶,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小學思想道德建設需要傳統美德、傳統文化的豐富土壤。“根深自然葉茂”,有了傳統文化的基礎,就可以確保小學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
四、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教學的途徑
(一)從漢字開始,重視基礎教學
傳統文化不僅僅局限于古詩詞、文言文、戲曲,傳統文化的教學應從基礎開始,不要拘泥于形式。漢字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它的演變過程就可以很好地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每一個漢字都凝聚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它是傳統文化得以繼承與發揚的基石。
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從漢字文化教學著手,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悟傳統文化的內涵與趣味。漢字變化多種多樣,通過基礎偏旁部首的整合都能很好地表達出不同的意思,教師可以通過圖片進行文字演變的展示,鼓勵學生進行仿寫,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可以通過筆畫的增減來幫助學生認識漢字的博大精深。
(二)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體現非常明顯,如古詩詞、插圖等都能夠很好地體現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教師可以以此為出發點展開傳統文化教學。古詩詞與白話文不同,學生理解起來也存在一定的難度,教師可以利用現有條件營造較好的氛圍,讓學生在古色古香的氛圍下,更好地融入古詩文的情境。可以借助多媒體來播放一些中國古典音樂,將每一首古詩當作一個故事來講解,讓學生在放松、愉悅的環境下感受到作者詩中蘊含的思想和情感。如古詩《憫農》,教師可通過圖片展示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農民種植作物的辛苦,幫助學生養成節約糧食、尊重勞動成果的好習慣。
(三)教學不能脫離教材
語文教材是教學活動的主軸線,即使在傳統文化教學中也不能偏離教材。現在的小學語文教材編制都經過了反復的研究與篩選,尤其是從2019年秋季開始,全國小學統一使用新編制的教材后,相信它能夠滿足小學語文教學的多種需求。教師可以通過自己的理解及選擇來進行深度開發,從中挑選出適宜進行傳統文化教學的材料,透過這些材料的深入分析,讓學生進行反思與學習,學會明辨是非,樹立勤奮好學、戒驕戒躁、愛國奉獻等優良品質。
(四)將教學與生活相結合
傳統文化具有繼承性、穩定性以及鮮明的民族性,在小學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充分延伸到課外學習中,鼓勵學生課余品讀鑒賞傳統文化。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于王安石《元日》這首詩中,“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教師可以將傳統的春節文化給學生進行滲透講解,人們喜歡春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也獨具文化氛圍。
五、結語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少年兒童時期是人生良好思想道德發展形成的關鍵時期。新形勢下,加強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做好少年兒童的思想品德工作,對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是我們每個人乃至全社會的責任。希望本文對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教學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崔光亞.淺析小學品德教育方法[J].教育現代化.2016,(27).5—7.
[2]張雪松.淺議小學加強傳統文化課的現狀及解決對策[J].學周刊.2017,(04):32—34.
[3]賴有貴.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新校園(中旬). 2016,(01).21—24.
[4]趙英平.小學生傳統文化教育方法探討[J].中華少年. 2017,(34).15—17.
[5]閆詩嘉.當代小學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的探析[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2017,(03).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