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重君
摘要:主要以新高考走班制下高二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嘗試為重點進行闡述,結合當下新高考走班制下高中數學教學現狀,首先分析新高考機制具備的特色,其次介紹新高考走班制下數學變化,最后從幾個方面深入說明并探討新高考走班制下高二數學課堂有效教學措施,進一步強化高中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旨在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資料。
關鍵詞:新高考;走班制;高二數學;有效教學
結合教育部門制定的新高考教育改革計劃,也就是“3+3”模式,其中必考學科是數學、語文和英語,選考學科是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和政治這六門學科,選擇三門學科參與考試。為了增強新高考體系下高中數學教育的有效性,學校要對以往的統一化課程進行重新安排,轉變為兼具個性和多元的走班制教學機制,適應高中生身心成長的個性化需求。數學作為高考的一門必考學科,涉及諸多的知識與內容,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教師要全方位地給學生設置學習任務,依據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完善現有的教學計劃。針對新高考走班制下高二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相關方式,筆者給出以下分析與建議。
一、新高考機制具備的特色
1.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
新高考機制下的“3+3”模式,將必考科目和選考科目進行結合,而選考學科存有多種組合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給予學生選擇的權利。新高考機制將選課的權利給予學生以及學校,可以完成選課轉變為選考的目標。除此之外,新高考機制下的各所高校已經明確專業對應的選考學科以及多種條件,能夠制定出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的具體標準,廣泛給予學校和學生—定的自主選擇權利。
2.具備綜合性與個性
最近幾年,文理不分科的話題引起諸多人士的關注,一些高校正在致力于通識類型的專業,發展通用型專業人才,加強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這些都是社會上的主流共識。新高考機制取消文理分科的思想,要求學生全面發展,具備一定的綜合性。此外,新高考提供給學生更多的選擇機會,學生能夠自主選擇課程的學習內容,顧及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
3.凸顯專業導向以及職業發展
之前的高考機制在選擇錄取的過程中總是思考學校的選取,以至于學生對高校的知名度過分關注,學生盲目追求社會上的熱門專業,對自己的興趣愛好以及職業取向缺少全面的認知與思考,導致其自身的職業計劃以及職業理想之間存在偏差。新高考機制下,高校設置的各個專業都可以自主地明確選考學科,學生規劃今后的發展時,應該圍繞專業選取對應的課程與科目,把選擇錄取的形式轉變為專業思考的形式,強化學生自身對專業的認知,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職業規劃,所以新高考機制凸顯學生專業導向以及職業發展的方向。
二、新高考走班制下數學變化
所謂的走班制教學理念,也就是依據學生的自主意愿,結合選考與學考類型加以劃分,創建學科教學班級,同時按照學科的特征以及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制定教學方案,在已有的教學方案中,應該站在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等角度加以優化,促使教學目標順利實現,提升學生整體學習能力。
在新高考走班制視角下,高中數學教育取得的成效并不樂觀,對于數學考試題目的現狀,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1)難度偏大。首先是主觀層面,近幾年的高考數學,大多數學生認為考試題目存在難度,僅有少數的學生認為數學考試的難度與自己的學習能力相貼合,顯示出高考數學的難度沒有在大多數學生的接受范圍之內。其次是客觀層面,結合數學問題占據的分數,總是稍稍大于高考規定的4:2:1比例。且高考數學涉及的壓軸題總是對競賽題目的進一步編制,需要高中學生采取競賽的思想和方式解決問題,無形中給學生增加了學習的壓力。(2)關注基礎知識的考核。新高考體制下更加關注數學基礎類型知識的考核,尤其是選擇填空題目,其中有幾道數學問題是在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加以變形的,而內在的知識都是教材中涉及的基礎知識。(3)關注學生探究能力的考核。新高考形勢下,對學生具備的數學思想以及數學素養提出更加嚴格的要求,設計一些和學生探究能力相關的數學題目,尤其是開放類型的數學題目,促使學生解決問題的方式以及思路更為開放,而不是設計標準化的答案。除此之外,部分學習類型的題目,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推理思維,這些能力都需要在平時的學習中加以訓練,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培養,而不是以題海戰術的方式提升學生綜合技能。
三、新高考走班制下高二數學課堂有效教學措施
在新高考視角下,數學教師需要積極更新教學思想,全面分析新高考機制涉及的內容,提升自身專業教學水平,推動高二數學走班制教學理念的發展。對于高二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措施,具體如下:
1.基于終身學習思想,發展自身綜合素質
數學科目自身為一門持續化發展課程,教師在教授學生數學知識時,應該確保自身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足夠高,基于終身學習的觀念,了解新時期的科目變化情況,加大數學課程的研究力度。新高考要求學生綜合能力得到提升,說明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也要有所提升。因此數學教師在強化本專業的學術鉆研基礎上,應該強化其他學科的知識學習,由此滿足社會上對人才的需求,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除此之外,高中學校應該給教師提供發展的平臺,積極號召教師參與培訓,或者和其他教師進行學術探究,促使教師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比如在教授高二數學人教版“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質”的過程中,要想提升數學教育質量,教師要事先掌握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質,首先給學生引出直線與平面垂直關系的基本思考方式,包括判定定理、判定定理的推論、面面平行的性質、面面垂直的性質以及面面垂直的定義等,這些都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靈活地設計教學環節。在課堂上結合學生對知識點的了解程度,對學生思維進行啟發,積極開展教育教學活動。
2.借助先進多媒體技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當前,信息技術已經被運用在多個行業中,且成為全新的發展方向。在高二階段的數學教育中,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呈現相關內容,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最大限度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同時教師要全面以學生為中心,彰顯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促使學生自主創造與想象,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
比如在教授高二數學人教版“分類計數原理與分步計數原理”過程中,依據新高考走班制的教學理念,教師要圍繞高考大綱以及學生實際學習需求,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因為分步計數原理和分類計數原理存在一定的抽象性,學生在學習期間可能會存在難度,所以教師可以借助先進的多媒體技術,給學生展現分類計數和分步計數的產生,直觀地刺激學生眼球,集中學生注意力,增強數學課堂的生動性與形象性。之后帶領學生深入分析分類計數和分步計數相關知識,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析數學知識的內涵,保證數學教育活動的高效進行。
3.依據“最近發展區”原則,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高二數學教師在設計教學環節的過程中,可以按照最近發展區的原則,了解學生學習規律,便于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選取科學的手段發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確保教學過程足夠連貫,防止引起教學斷層的現象,提升數學教育的實效性。每一種學習方式都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此種方式可以提高學生對數學課堂的參與程度,鍛煉學生數學思維,實現舉一反三的教學目標,彰顯教學價值。高二數學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創建良好的問題學習情境,逐步引導學生,或者通過故事以及小視頻,促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高數學課堂的影響力。
比如在教授高二數學人教版“直線和平面所成的角與二面角”過程中,教師需要依據新高考走班制的要求,結合學生頭腦的最近發展區,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回憶直線和平面之間存在的關系,引出教學主題。再引發學生思考:直線和平面組成的角有什么特征?什么是二面角?生活中的直線與平面之間怎樣形成二面角?激發學生對課堂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最后教師組織學生對二面角的相關問題加以想象與創造,依據基本理論知識整理課堂學習的框架,將繁雜的知識系統化,指明學生學習的思路,不斷增加學生數學知識儲備量,開闊學生學習視野,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維得到啟發,更好地體現出新高考走班制教學特色。
4.強化教學總結,鞏固數學技能
教學的反饋環節較為關鍵,但總是被教師與學生淡化。在數學反饋的視角下,教師可以了解自身與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不足,便于教師客觀評價自己,找到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方案,完成教學目標。在新高考走班制的情況下,教師不僅要關注教學的研究,在教學之后還需要對教學進行總結,記錄重點的內容,便于今后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此外,教師要經常傾聽其他優秀教師的授課方式,吸取優秀的教學思路與方式,彰顯自己教學的特色。在課堂上充分與學生溝通,對所學的內容進行具體的分析與研究,更好地滿足新高考走班制教學需求。
比如在教授高二數學人教版“棱柱與棱錐”過程中,在復習環節中,針對棱柱與棱錐的特征與兩者之間的關聯,教師可以給予學生充足的引導,系統性地組織學生探索棱柱與棱錐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對學生進行充分的鼓勵和支持,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全面強化數學教育課堂的活躍氣氛。最后組織學生以班級為單位,年級各個班級之間進行深入的交流,執行走班制教學要求,對每一個班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評價,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綜上所述,新高考走班制教學理念下,高二數學教師要充分結合學生現有學習能力與學習水平,依據新高考對人才的需求,科學設計數學教學環節,采取科學的手段,完善與優化教學的體系與方案,構建出較為完善的高二數學教育教學體系。通過基于終身學習思想,發展自身綜合素質;借助先進多媒體技術,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依據最近發展區原則,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強化教學總結,鞏固數學技能等,不斷強化對學生知識技能和綜合素養的培養,彰顯數學教育的效果與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