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摘 要:在高職生理學科的教學過程中,翻轉課堂屬于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能夠把教學課堂中要講述的專業知識在課下進行,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與吸收在課堂進行,不僅可以有效提高生理學的教學效率,還可以促進高職生理學的創新教學。基于此,文章主要針對翻轉課堂在高職生理學教學中的運用特點展開詳細探討,進而提出運用翻轉課堂的相關措施,希望能夠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幫助。
關鍵詞:翻轉課堂;高職生理學教學;運用探討
在高職院校中生理學這門學科是醫學專業的基本,對醫學專業的知識學習、臨床試驗而言,都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與價值。但由于生理學之中的專業知識較多,比其他學科的教學過程更加無趣,就會導致學生失去對專業知識的學習興趣,而翻轉課堂可以在高職生理學教學中將學生變成課堂主導,這樣不僅符合現代學生的學習思維,也能夠滿足如今時代的要求,因此,這種教學模式開始被教師所重視。
一、翻轉課堂在高職生理學教學中的運用特點
翻轉課堂是在2011年被一位教育工作者所提出,在這之后翻轉課堂正式成為教育領域中的重點研究內容,也可以將其稱之為顛倒課堂[1]。將其運用到高職生理學的教學過程中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通過視頻有利于專業教育。在高職生理學中運用翻轉課堂時,所有視頻時間通常都是十分鐘。既與視覺的停止規律相符,又可以通過視頻中的專業內容設計問題,再配合視頻對問題展開較為清晰的講解?;蛟诮虒W視頻中添加音樂、圖片,這樣不僅可以增加生理學教學的趣味性,還可以使高職生理學課堂更加生動、有趣,從而提升學生對專業知識的興趣。二是打破傳統教學的多種限制。在翻轉課堂中會把傳統教學課堂的順序徹底打破、重列,經過重列后生理學的教學課堂會在課前進行信息傳遞,教師會在開始教學之前將圖片、視頻等教學資源傳遞到相關平臺中,這樣學生在任何時間、地點、環境下,都可以自動到平臺上學習相關知識,不會再受到傳統教學的限制。在吸收消化時會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在課堂中通過溝通、探討等方式進行解答,不僅有利于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吸收消化,還可以養成學生較為良好的合作意識,以及對待各類問題的謹慎態度。這樣既有效解決傳統課堂中,因為課后沒有教師的實時引導,導致學生無法將專業知識完全吸收進而影響成績,最終一部分學生就會因此降低生理專業知識的學習興趣,翻轉課堂能夠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全面提高學生自身的綜合能力,使其能夠為今后發展打下基礎。
二、翻轉課堂在高職生理學教學中的運用措施
(一)構建完善的評估體系
在以往傳統的生理學課堂中,都是通過個人成績評估學生在一個教學階段中掌握的專業知識,但這種評估體系不夠全面,而且主要是評估學生對于一階段知識點的掌握程度,無法評估學生對知識點的應用能力,也無法評估出教師在此階段的教學效果。即使是在翻轉課堂中,這種評估體系也是如此,無法將教師付出的心血與努力體現出來,這在創新教學中無法得到回報,就會打擊教師在課堂上的熱情與積極性。一旦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無法保持熱情,就會導致翻轉課堂無法順利開展,因此,在高職生理學教學中運用翻轉課堂時,一定要構建完善的評估體系,并確保評估體系能夠準確評估出學生學習的成果收獲,促使學生更加積極踴躍地學習專業知識,還可以將教師在教學之中的作用與價值完全體現出來,使教師能夠在一階段教學結束后得到相應的回饋。
(二)構建科學的操作過程
由于翻轉課堂對傳統課堂造成很大沖擊,而且大部分模式都是從其他國家引進,這就會導致這些引進模式與我國目前的教師模式不符,這樣運用翻轉課堂就會出現適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在高職生理學中實際運用翻轉課堂時,一定要按照高職院校、專業要求、學生以及教師的相關特點,構建出符合標準要求與特點的操作過程,從而為翻轉課堂的順利開展提供一定程度的基礎保障[2]。
(三)根據教材展開實際教學
在高職院校中所有學生基本都具有獨特的愛好、特點、性格等,在生理學的教學過程中,所應用的教學模式與引導方法也會有所不同。因此,教師一定要在教學課堂中增加與學生的溝通交流,觀察所有學生的言行舉止,再按照其自身所具備的特點設計最為恰當的教學方案,這樣不僅能夠將教師在教學課堂中的引導作用完全發揮出來,還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科成績與專業能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職生理學教學中運用翻轉課堂,不僅可以為醫學教育提供全新的教學思路,而且有利于翻轉課堂的深入研究,并以此來提升高職學生的綜合素養。因此,在開始運用翻轉課堂之前,一定要針對翻轉課堂展開全面了解,從而根據其所具備的主要特點制定最為合理的教學模式。再通過構建完善的評估體系、構建科學的操作過程等措施,促進翻轉課堂的實際運行,以此來提升高職生理學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 馬麗亞.探究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職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 新校園(閱讀), 2017(4):25.
[2] 秦永亭,李晨,陳珊珊.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在高職護理專業生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 中華全科醫學, 2019, 17(2):134-136,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