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云
摘 要:中國書法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統,是中華民族文明智慧的結晶,是中國藝術寶庫中的瑰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她承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文化血脈和人文精神,它是最具有經典標志的民族符號,它是用毛筆書寫漢字并具有審美慣性的藝術形式。書法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儀式感和大眾參與性,故五千多年來,各時期代表人物燦若星河,最重要的人物有王羲之、趙孟頫、祝允明、王鐸等。技法上講究執筆、用筆、點畫、結構、墨法、章法等,與中國傳統繪畫、篆刻關系密切。因此,中國書法文化藝術的欣賞與傳承具有重大深遠的歷史意義。
關鍵詞:書法文化;欣賞;傳承
一方面,中國書法文化歷史悠久。書法藝術從甲骨文到現在的文字記載,也都不難看出我國文字在發展變化著,她在每一時期的演變都對研究我國文字發展提供了真實的資料。中國書法也概要地標示了中國文化史段。如小篆則是秦代統一文字的標志,隸書是漢代書體的標志等。 楷書隨著我國歷史發展階段變遷,涌現出了眾多的流派和書法家。涌現了一大批偉大的書法家如王羲之、顏真卿、懷素這樣的書法藝術人物,流傳給我們數以萬計的寶貴遺產,可以說是精彩紛呈。
另一方面,中國書法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主要表現在書法的抽象藝術性,不同的書法能給人們帶來無限遐想,如書法的線條美,法度美、墨法美等。同時,書法在我國目前的收藏市場上,與中國畫并稱為中國藝術的兩朵奇葩,深受國內外藝術愛好者的喜愛。由于書法是文字書寫藝術,她具有藝術的特殊性,因此在欣賞書法作品上也能夠表現出她的獨特性。
一、對書法藝術鑒賞的特性
(一)從書法藝術的表現形式來欣賞,欣賞書法是一個從低到高、由淺入深的過程。首先,對其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有一個大概的印象。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這種過程是不斷循環往復、不斷上升的。從而你會注意用筆、結字、章法、墨韻等局部是否法意兼備,書法字體是否生動活潑。書法藝術有其自身的規律,欣賞書法應該從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不同的價值,要從理性的高度予以把握。書法藝術有其自身的規律,如講究執筆、運腕用筆、使墨、結構、章法、氣韻等。作品尚有哪些精采和不足,我們再從宏觀和微觀進行充分地賞析。
(二)書法作品欣賞以提高學識修養,增強審美意識,在欣賞過程中展開聯想,書法作品作為創作的結果是相對靜止不動的。欣賞時應隨作者的創作過程,采用“移動視線”的方法,依作品的前后順序,去想象著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所引用筆的節奏、使用的力度以及作者情感的不同變化,將靜止的形象還原為運動的過程。想像著摹擬作者的創作過程,正確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情感變化等。
(三)從書法的字形結構到具體形象,把握審美的要點,展開聯想,點畫、線條的組合正確領會作品意境,看其表現形式決定著一個字整體的效果。在書法欣賞過程中,應充分展開聯想,書法的線條是書法藝術的材料,將書法形象與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事物進行比較,而結構則是書法藝術的樣式,使書法形象具體化。從而聯想到作品的審美價值,認真領會作品創作的意境。從顏真卿楷書中的具體形象類比聯想,從而可以看出,有陽剛之氣的英雄本色,不難看出顏真卿楷書端莊雄偉的藝術風格。
(四)書法作品的整體效果是字與字之間巧妙地結合組織與合理搭配,任何一件書法作品都表現著當時的某種文化和歷史的積淀,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的產物。因而,每個時代都有所謂的正式字體和流行的俗體字。例如:楷書由隸書發展而來的,并且在晉唐之間,取代隸書成為正式字體,而便捷的行書和草書與之并行,是人們日常書寫的通俗字體。了解書法的創作背景,弄清作品中所蘊含的獨特的文化氣息和作者的人格修養、審美情趣、創作心境、創作目的等,對正確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正確把握作品的情調大有裨益。書法的創作環境,對作品情調有一定的影響。加之書法作品受特定時代的書風和審美風尚的影響,更使書法作品折射出多元的文化氣息。這無疑增加了書法欣賞的難度,同時更使書法欣賞妙趣橫生。
(五)由此看來,中國的書法是我國歷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而人們可以視使用所需進行選擇,用多種字體并行符合社會發展需要,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二、中國書法文化在傳承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效率性降低使書法文化學習受到挑戰。科技的發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影響了書法文化的傳承。古時,書法的主要功能是信息記載和交流思想。現在,記錄的功能被計算機等新媒體替代,特別是一些環保主義者提出的無紙化辦公,從側面也影響了書法文化的傳承。從效率角度看,與現代先進的信息處理技術速度相比,無論是硬筆書法還是其他形式都無法相提并論;從審美角度看,隨著當今科技的高速發展,電腦印刷字體的出現,人們對書法藝術審美意識就缺失了很多。因此,效率性降低使書法文化傳承受到影響。對傳承書法文化的重視不夠,從而導致書法人才的匱乏,近年來,保護傳統文化的呼聲越來越高,書法更應該受到高度重視。一是從國家層面看,傳承書法文化的呼聲高,有要求,但執行不夠,效果不好。二是從社會角度看,一些家長根本不重視孩子的書法練習,認為學好書法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沒有從小培養孩子練習書法的意識。在民間,中國書法面臨“后繼無人”,令人擔憂。以中國傳統習俗春節貼對聯為例,現代的機打對聯省事、效果好,現在已很難看到手寫的對聯了,其實,這一很好的傳承途徑目前幾乎失傳了。三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和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書法已經逐步失去信息記錄和信息傳遞等主要功能,實用性在減少,動手寫字的時間越來越少,書法文化因為實用的問題,逐步失去大眾化的基礎,文字傳播方式被信息時代的數字化、網絡化所替代。因此,書法類的專業人才就業面臨挑戰,使得書法藝術傳承人才逐漸減少。
(二)由于文化產業發展的滯后使真正的一些書法藝術家得不到重視,他們迫于生活的壓力而不能專心專注書法藝術的傳播和傳承,長遠來看,這也是我國專業人才的損失。
三、如何傳承和發展中國書法文化
(一)在走進新進代的今天,當代中國書法的傳播環境無疑也發生了變化,中國書法對當前的“適應”性導致當代書法的價值觀、創作觀、審美觀都有了深刻變化,也對書法的創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和鑒賞,同時也為書法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創造了新的更好的機遇,給書法文化的傳承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當前,傳承和發揚書法文化是我們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書法藝術的傳承也要像跑接力賽一樣,一代接著一代,不斷傳承和發揚,要把握重點,打好書法文化傳承的根基。書法學習應從娃娃抓起。教育部也已批準在中小學課程中安排每周不少于一堂書法課,這足夠說明國家對書法傳承的高度重視,這對于中小學生來說,無疑是學習好書法的重要途徑,所以,我們要通過學校這一平臺,進一步明確書法練習的目的 ,充分認識學習書法的意義,擺正學習書法與學業的位置,為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練習氛圍,抓住這一傳承書法文化的源頭力量,為書法學習群體提供人才、資金、場地等支持。
(二)要拓展書法文化傳承途徑。充分發揮各級書協和民間團體的主導作用,通過開設書法教學班、興趣班、培訓基地等,開展好書法培訓,定期舉辦主題書法比賽、展覽賽、書法文化知識講座、義寫春聯等活動,充分發揮報刊傳媒優勢,建好書法刊物和網站,讓書法藝術有交流學習的平臺,為書法文化的傳承發展提供平臺,把書法文化藝術的精髓在群眾中普及,使書法文化藝術真正走進普通百姓家。
(三)統籌協調,做好書法文化傳承工作。書法文化傳承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她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需要有關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各級文化教育部門應結合實際,制定符合本區域書法文化傳承的方案,發動一切力量,做好傳承工作。同時,應積極發揮各類民間組織、各級書協組織等,挖掘書法藝人,鼓勵創新與傳承,并給與物質和精神的激勵,使這一主要傳承途徑發揮力量。
參考文獻
[1] 范正紅.論當今書法藝術發展的特征[J].山東社會科學,2006(12):140-141.
[2] 劉澤.書法藝術傳播發展的優勢及其前景[J].藝術科技,2015,28(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