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放


摘 要:職業教育是企業技能型人才的輸送帶,職業教育的理念是理論指導實踐,理論為輸入環節,實踐為輸出環節,學生在實訓作業中犯錯、教師在實訓指導中糾錯,整個實訓環節閉合,實訓效果方能體現。依托職業教育質量提升的契機,改善教學環境,規范實訓流程,達到逐步提升目標。
關鍵詞:實訓輸入;實訓輸出;規范操作;犯錯;糾錯;提升
合肥鐵路工程學校是老牌鐵路院校,鐵道施工養護專業一直是該校的特色龍頭專業。安徽省中職質量提升工程于2016年初啟動,筆者有幸參與其中,并擔任鐵道施工與養護實訓基地負責人。在3年的提升工程建設期間,做好日常教學工作的同時,筆者積極探索中職課程,尤其是核心專業課程的實訓開展,適時調整優化了授課計劃,完善了實訓教學的環節并逐步將之付諸于實踐,根據教學反饋及時修正提升?,F將筆者領悟通過本文匯報,列舉幾點如下。
一、優化實訓項目的開展流程
以往的課程,以教師理論講授為主,教師說,學生聽,教學效果一般是通過隨堂作業和階段性測試體現。然而職業院校的專業課程,需要直接對接崗位要求,理論重要,實作更重要。實訓環節效果好,零距離對接崗位要求,用人單位滿意度高,才是課程授課效果的試金石。
在信息化教學大環境下,實訓課程開展一般流程如下:教師講授理論知識—教師講授實訓作業流程、注意事項—課前布置教學任務(通過免費平臺)—教師示范、學生模仿—學生實操—教學反饋。大部分實訓課程均可以參照此流程來開展。我們實訓基地的教學團隊對此進行了調整簡化,具體如下:
通過圖1可見,我們將實訓項目開展分為理論輸入—技能輸出—檢測反饋—針對性輸入四個環節,整個實訓環節有理有實,有入有出,有反饋有修正。
二、實訓項目開展情況
鐵道工程專業及其他相通專業,在該校1983年建校初期就一直位列核心競爭專業。具體實訓開展情況如下:
2001年之前:由于歷史原因,合肥鐵路工程學校原屬于鐵四局的下屬單位,80年代—90年代適逢鐵路基礎建設蓬勃發展初期,該校學生在校學習期間,以學徒的角色貫穿整個求學階段,在校學理論,假期赴施工現場參與實踐,正是因為如此,學生素質輸出質量高,廣受用人單位好評。
2001—2010年:這十年是普速鐵路大提速,高速鐵路大發展的十年,也是國家高等教育擴招的十年,導致生源入校水平參差不齊,并呈現逐年明顯變化,導致一線理論教學效果差強人意,實訓課程的開展呈現形式化。
2010—2016年:這六年伴隨高速鐵路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高速鐵路建設,城市軌道交通的建設,亟須大量一線施工及設備養護維修人員,鐵道工程、軌道交通作為我校特色,招生數量逐年上升,并開創了訂單班,委培班模式。學生在校期間,課程體系依據用人單位進行調整模塊化組合,以適應不同崗位需求。大發展催生鐵路行業“四新”(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出現,一線授課教師制度化深入企業一線,學習“四新”,反饋課堂。可惜的是,實訓課程更多的是以讀圖、識圖、繪圖、視頻講授施工養修流程的形式體現。
2016—2019年:借助省質量提升工程的發展契機,合肥鐵路工程學校擴建了實景鐵路,充實了機具設備,教學團隊逐年優化課程結構,凸顯核心專業實訓課程特點,逐漸摸索出一套適合職業學生、緊貼崗位職責、上手快易操作的教學模式。在這三年里,我們通過課程項目的合并、拆解,提煉典型作業任務,兼顧鐵路行業施工和養護維修兩條線,并嘗試針對不同專業靈活進行模塊化教學,取得了階段性效果。
三、實訓環節優化,實訓質量提升
質量提升項目建設的三年,是實訓質量大幅提升的三年。核心課程實訓環節以筆者團隊提煉優化的實訓四部曲:輸入—輸出—檢測反饋—針對性輸入為一個閉合流程,下面以鐵工專業軌道工程這門課為例,介紹其中一個特色模塊—鐵路道岔構造與養護維修,此模塊課時安排如下表:
在此實訓項目中,學生有理論知識作為支撐,上道作業采集數據→伴隨犯錯(包括技能操作流程和安全注意事項)→教師糾錯→數據整合→提出建議→上道養修→教師校核成果,整個實訓項目環環相扣,有重點,有難點,有技能規范要求,有安全操作要求,力求盡量貼合現場操作模式,助力學生零距離對接企業崗位需求。
四、實訓項目展望
借助質量提升工程的契機,我們教學團隊梳理并實施了適合現階段生源、企業崗位需求的課程模塊,并可實現各專業間模塊的靈活組合。在接下來的幾年里,合肥市作為東部地區發展最快的二線城市,城際鐵路網絡和市內軌道交通網絡日趨成熟,在城際鐵路、城市軌道交通方面的人才需求迫切且質高,我們的教學團隊定主動適應市場需求,及時優化課程體系、規范課程結構、提升課程品質,做好服務區域經濟的排頭兵。
參考文獻
[1] 董新春.中職計算機網絡專業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J].中國校外教育,2018(29):149-150.
[2] 丁春明.中等職校智慧實訓基地系統架構與規劃的理性思考[J].江蘇教育研究,2018(18):58-61.
[3] 馬建芳. 中職學校實訓基地建設的分層次探索[J].? 新課程研究(中旬刊). 2011(3):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