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論述小學數學教學要聯系生活實際,抓實數學的基點,提出抓準小學數學學科特點,科學定位教學價值;適應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靈活挖掘教學價值;激活小學生的思維過程,精準凸顯教學靈性等策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 生活實際 數學基點 靈性課堂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9A-0090-02
課堂教學是動態生成的過程,是師生及多種因素間的相互作用的推進過程,是教師運用教學機智掌控的歷程,也是學生自由暢想的樂園。真實的數學課堂,需要慎重把準四個層面:一是思考教學的真實價值,二是謀劃學生的發展需求,三是掌控教學內容的重組,四是靈活地運用教學機智,彈性引領,讓課堂洋溢和諧,生成心與心的碰撞,流淌出智慧。“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品讀學生,用智慧和情感影響和感染學生,引領學生快樂地學習,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讓學生擁有汲取鮮活泉水的素養。
一、抓準小學數學學科特點,科學定位教學價值
小學生學習數學的基點是對生活經驗的回顧與運用,并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掌握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積累必要的數學學習經驗,發展相應數學思想,進而發展自身的數學素養。教師要緊扣小學數學知識特點,充分挖掘教材的內在因素,創設適宜的學習情境,喚醒學生的認知,激活學習經驗,激發探索的熱情,使數學學習變成學生的一種內在需求,一種快樂的體驗,更是一種積極思維活動的結晶。
如在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認識平行線》教學預設中,教師要科學把握學情,精細謀劃教學策略,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教學價值。
首先,要吃透概念的內涵。教師要從數學體系的角度去醞釀教學目標,保證學生的學習探索不出現知識性錯誤。因此,教師提供的感知圖例要豐富多樣,特別是圖4的學習與解讀,能夠讓學生走出視覺的局限,使學習研究變得更具理性。
其次,要深究教材的主題圖。一要科學地呈現教材主題圖,保證基本知識要點不走樣。二要保證學生能夠看得清、讀得懂圖例,明白主題圖的架構,從而領悟活動的操作步驟,學會模仿實踐,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新知感知,形成深厚的表象。
再次,要善于引領學習活動。一是找出4個圖例的異同,嘗試進行分類,逐步明晰圖形的特征;二是引導學生擺弄兩根小棒,感悟“同一平面”的價值;三是觀察教室的墻線,感知“不同平面”的存在,通過真實的活動的解讀,明確同一平面的科學價值;四是組織學生對折長方形紙片,再讓他們畫出兩條不相交的直線,仔細觀察并思考:現在的兩條直線是相交,還是平行呢?你的理由是什么?在這樣的具體的活動中,一部分學生仍然感知到直線是平行的,但也有一大部分學生無法予以明確的表示。為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討論,使“同一平面內”的重要性得到固化(異面平行的特例要予以簡單界定),也使知識的本質得以凸顯。
以教材為源是我們教學的根本。為此,教師要緊扣教材的編排意圖,努力體現數學的學科特點,讓學生在活動中感知,在思考和對話中感悟,以實現科學建構認知的學習目的,全面提升他們的數學素養。
二、適應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靈活挖掘教學價值
形象思維活躍、直覺思維敏捷等是小學生思維的主要特征,它們直接影響著數學學習的深入程度。因此,教師要依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一些擬人化的學習情境,營造一些童話般的學習氛圍,引領學生自己動手、自主動腦,學習與他人合作交流,從而提高學習的實效性,提高思維的靈活性,讓數學學習變成一種快樂的活動。
如在三年級上冊《認識分數》教學預設中,教師要靈活挖掘教材的本質,創設符合小學生研究學習的情境,促使他們運用知識和經驗快樂地探索著。
首先,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將教材的主題圖演變為一種故事情境:在秋高氣爽的星期天,小明和小華去郊外游玩。“玩了這么長的時間了,我們可以分食物了。”“這里有4瓶水,2只蘋果,我們該怎么分呢?”“當然是平均分。”此時,教師緊扣“平均分”追問:“怎樣做才是平均分呢?”學生進行討論,進一步加深對平均分的理解。當課件展示“一個蛋糕”時,新的問題又擺在了學生的眼前,一個蛋糕怎樣分才是平均分給2個人呢?引入平均分是學習分數的關鍵點之一,也是幫助學生科學建構分數的重點所在,所以利用合適的情境、積極的研討來豐富學生的感知,豐厚學生的經驗,就成為必然的選擇。
其次,引發學生積極思考。數學學習需要思維的支撐,所以教師要緊緊抓住平均分一個蛋糕來做文章,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說出自己的理解。“半個蛋糕”,“蛋糕的一半”,“用0.5表示”等,都是學生思考的結果,也是學生生活經驗的體現。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生成性資源,引發學生深入思考,讓學生獲得“半個還可以用[1/2]來表示”的感悟。這樣引入分數就水到渠成。
再次,引領創造實踐。[1/2]的引入對一個三年級的孩子來說具有深刻的意義,為此,教師不能片面地追尋理性的解讀,而應依據小學生的思維特點,以直觀、形象的感知積累為核心,讓他們在做中領悟,在做中突破。因此,教師要設計學習研究活動:“請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創造出一個[1/2],想想自己的理由是什么?”學生會在探索的基礎上開始自己的創造,有的對折紙片;有的拿出2支筆,圈出1支;有的沿長方形的對角線畫出一半,并涂上顏色等。這些創造性活動加深了學生對平均分的感悟,也升華了對分數的理解。活動還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習感知,讓學習充滿了個性的色彩。
三、激活小學生的思維過程,精準凸顯教學靈性
“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由此可見,激活思維必定會使學習插上一雙無形的翅膀,讓學習充滿靈性。采用質疑式教學,能讓學習在疑問中走向深邃。同時,如能給予學生更廣闊的質疑時空,必定能激發學生的數學思考,促使他們去突破、去創新,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教學《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復習》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反思,通過交流、質疑等數學活動,讓學習變得更扎實。如設計這樣的一組習題:①把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切成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把它們排成一列,計算表面積。②把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切成棱長2厘米的小正方體,把它們排成一列,計算表面積。③通過對這兩題的思考,你的發現是什么?舉出合適的例子進行驗證。
兩道習題的呈現,不只是簡單地解決問題,而是要求學生把自己的思考展現出來,并通過解說與共同評價來形成對應的解題模型。一要把握好大正方體能切成多少個小正方體?二要算準棱長1厘米、棱長2厘米兩種小正方體切割方法,從而明晰大小正方體體積之間的內在聯系。三要引導學生說出這類習題的共性,從而形成相應的解題模型,使后續類似的聯系更具靈活性。
又如,教師再設計一道習題:“在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木塊中,挖下1個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你會有哪些挖法?挖出小正方體后,體積怎樣了?表面積呢?”這里沒有給出具體的挖法,而是讓學生去摸索、去研究,這個過程不僅能激活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更能讓學生在研究思考中學會歸納,學會提煉數學活動經驗,從而使數學學習更具理性。學生逐漸梳理出3種主要挖法:在頂點挖,表面積是600平方厘米,體積是999立方厘米;在棱上挖(頂點除外),表面積是602平方厘米,體積是999立方厘米;在面上挖(棱除外),表面積是604平方厘米,體積是999立方厘米。當學生面對這些數據時,就會產生學習感悟,明白表面積的變化規律。
總之,優化教學組合,一定能激發思維活力,提升學習的靈性,所有這些都是動態生成課堂教學過程的靈魂所在。營造和諧的氛圍,給予充足的學習、思考時空,就能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促使數學課堂思緒飛揚,凸顯生命的活力。
作者簡介:李海霞(1977— ),女,廣西北流人,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