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構建小學數學快樂課堂的策略,提出借助多媒體開展教學,將數學知識生活化,引導學生在快樂中進行探究,建立快樂的評價體系,用恰當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營造快樂的學習氛圍等教學建議。
【關鍵詞】小學數學 快樂課堂 學習興趣 主體地位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9A-0118-02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構建課堂教學模式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以一種積極主動的態度去學習。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復雜,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達到高效教學的目的。因此,教師要有機結合教與學這兩個過程,為學生打造出快樂的學習課堂,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技能。在制訂教學策略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特性,構建快樂數學課堂,利用豐富的現代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熱情,將被動的接受知識轉變成主動的索取知識,從本質上建立高效數學課堂。
一、借助多媒體開展教學
當今社會乃是一個信息化的社會,信息化技術已經涉及各個領域、行業。在數學課堂上引入信息技術是建立數學快樂課堂的有效方式之一。信息技術應用于數學課堂的主要方式是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多媒體之中包括諸多視頻、圖片、音頻等,這種教學方式相比于傳統的板書式教學顯得更加靈活。借助多媒體將數學知識呈現在學生面前,能夠讓學生從視覺、聽覺兩個方面進行感受,極大程度地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也能夠對知識進行詳細分析以便于學生理解。
例如,在講解“圓柱與圓錐”的內容時,若教師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一般會對物體進行描述或是用板書的形式進行繪圖,但對于學生而言,他們還沒有形成對這種物體的概念認知,僅憑單一的教師講解,他們很難在腦海之中想象出來。借助多媒體技術之后,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實際的圓柱、圓錐建筑物或是圖形,利用圖片或是視頻將其立體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通過視覺對這些內容進行直觀感受,了解圓錐及圓柱的實際圖形結構,進而逐步形成系統的數學圖形概念。除對上述兩種圖形進行認知外,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對這兩種圖形進行拆分,讓學生進行自主圖形的構建,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
二、將數學知識生活化
在小學生的認知中,數學知識的運用往往僅限于課堂之上,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并不多,這種理念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借助教材進行知識講解,很少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聯系,即使有也是利用一些常見的事物進行講解,這些事例對于小學生而言早已產生了厭倦感,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數學教學內容雖然簡單,但是其大部分來源于生活,如果教師能夠將數學教材與一些實際的生活現狀進行結合,能最大程度地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逐步獲得學習樂趣。
例如,教師在對“加減法”的內容進行講解時,可以將其與學生在生活中的購物經歷進行結合,用以下實例教學:同學A與同學B一起去書店購買學習資料。同學A有100元,同學B有80元。同學A買了2本書,一本26元,一本35元。同學B也買了2本書,一本20元,一本30元,問他們各自還剩下多少元?該實例雖然比較簡單,但這是生活中的常見情境,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容易,有利于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培養。
三、引導學生在快樂中進行探究
小學生往往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個積極的發現者、研究者。因此,教師在構建數學快樂課堂的過程中,一定要盡可能地去鼓勵學生探究數學領域的新鮮事物,解除對學生的束縛,讓學生通過對數學知識的探究去理解數學知識。教師可以充分地為學生提供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機會,讓學生通過相互的交流共同探索數學知識,并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如何去應用數學知識、數學思維、數學方法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為每一個學生及時解答教學之中的疑難,更要教會學生如何去探究知識,通過探究把握數學知識之中的關聯及規律性,真正做到在探究過程中學會舉一反三,積累知識。
例如,講解“長方形周長與面積”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先不進行講解,讓學生結合教材內容探究長方形的結構、周長及面積公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探究結束后,教師再進行二次講解,引發學生對圓形、正方形等圖形的思考,引導學生去主動探究其他圖形的知識,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了解幾個圖形之間的關系。學生在此過程中不但學到了知識,更是能夠逐漸提高探究能力,激發學習積極性。
四、建立快樂的評價體系
在數學快樂課堂上,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應該從多角度去看待學生,并在評價過程中發現學生的優點及特點,通過評價體系去充分挖掘學生在數學學習領域的數學潛能。教師首先要承認學生之間的學習差異,根據學生對數學知識的不同理解、對章節的不同理解進行題目設計。教師設計出難易程度不同的題目,讓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選擇并及時制訂新的教學目標。其次,教師再根據學生實現目標的程度做出評價,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例如,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層,針對每一個層次出題,再根據學生的成績進行單獨談話,讓學生自主制訂學習計劃,計劃在某階段學某種類的知識,或是達到某個階段的成績,最后,以某月或某階段為單位進行經驗總結。
五、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小學生由于年齡特點,非常渴望能夠得到教師的肯定。教師通過適當的語言激勵,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使其逐漸提升學習自信心。所以,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多用語言溫暖學生,肯定學生的表現,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教師要學會在課堂上保持溫和、謙遜的態度,要保持微笑,增進師生之間的親密關系,進而營造出快樂的學習氣氛。
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多使用諸如“說的很好”“你真棒”之類的語言表達,使學生通過教師的語言感受到教師對自身成績的肯定。教師的鼓勵能逐漸將這種肯定轉化為學生學習的不竭動力。又如,在講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內容時,教師可以事先準備一塊方形土豆,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對該土豆面積進行計算。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提出可以將土豆切碎計算,或是將土豆塊放入矩形水池內部,根據水面上升的高度來計算土豆的體積。在此過程中,教師可用自己的情緒感染學生,借助語言、行動來營造出一種寬松、融洽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教學,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積極的思考獲得一定的感知,在良好而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中快樂地學習數學知識,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數學課堂教學應該從本質上發生轉變。教師應該運用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手段,打造小學數學快樂課堂。
【參考文獻】
[1]王園園.導入快樂課堂——小學數學新課的導入方法[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3)
[2]王沖.小學數學快樂課堂的構建[J].華夏教師,2017(22)
[3]常小芳.整合生活資源 創設小學數學快樂課堂[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23)
[4]張美.讓快樂課堂成為小學數學教學的主旋律[J].赤子(上中旬),2015(8)
作者簡介:劉鳳揚(1981— ),女,廣西東蘭人,大學本科學歷,小學高級教師,現任河池市東蘭縣勞動小學教導處副主任,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