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偉
摘 要:銀行作為經濟活動中的核心實體,在近年來我國經濟長期高速增長的環境下,必然要進入一種新常態的發展。現代經濟活動并不止追求簡單的經濟增速,還有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銀行的信貸業務也在這種環境下不斷調整,現如今銀行業的信貸問題已經上升到一個比較緊急的局面,在經濟新常態下,銀行理應及時對信貸風險進行管控并反思,根據出現的問題,及時提出管控之策,才能做到可持續發展。本文就經濟新常態下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風險簡單做了幾點分析。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 ?銀行信貸業務 ?風險防范
一、商業銀行在經濟新常態下出現的信貸風險問題
(一)經濟增速放慢
中國的經濟新常態并不止一味的追求經濟增速,反而注重產業結構的升級與調整。近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逐步放緩,這必然會影響一些行業的發展趨勢,部分企業甚至會出現困難運營狀態。尤其是依賴經濟周期性的行業,信用風險也在逐年攀升。在經濟新常態下,銀行的信用風險也到了集中期,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第一,銀行的不良資產在持續增加。從15年年末算起,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持續上升到1.5%,尤其是15年末較14年末升高了0.11個百分點。信用風險的持續攀升使得銀行的不良貸款的規模會進一步放大。
(二)產能過剩
提起產能過剩,這似乎已經默認成為了中國經濟運行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要想升級經濟結構,產能過剩這個問題是跳不過去的。產能過剩對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以及金融體系的運作都造成了沖擊,產生了非常不利的影響。尤其是產能過剩的類似企業的商業貸款,一度成為不良貸款的聚集地。盡管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銀行已經逐漸從產能過剩的深坑里退出,但是這似乎成為了一個死循環。銀行退出,得不到銀行支持的企業風險增加,很可能出現經營環境惡化,而導致這些企業的盈利能力下降,最后出現債臺高筑的情況。這些企業所產生的債務違約將對銀行帶來巨大的風險。
(三)流動性風險跟利率市場化進程成正比
隨著我國市場化利率的不斷完善,銀行機構所面臨的風險指數不斷增加。銀行資金的供應和群眾的需求矛盾激烈,后因多種金融投資渠道的拓寬,銀行的存款業務減少,但貸款業務的比例卻一點都沒有降低。
(四)貸后管理能力差
作為銀行信貸來說,普遍重視信貸之前的嚴格審查,卻忽視了貸后的管理工作。嚴格準入,但并不嚴格準出,事實上,在現有的銀行信貸體系中,貸后的管理手段對于大中型企業存在著諸多漏洞。在現在的銀行來看,多數銀行混淆了貸后管理和營銷的職責,使營銷人員承擔貸后管理職責,沒有專業的管理人員,以至于一旦出現問題,銀行只能疲于被動催收和應對麻煩。
二、防范經濟新常態下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風險的幾點對策
(一)完善貸款體系,把控好貸款源頭
作為銀行來說,要想防范信貸風險,一定要從源頭入手。因而要根據實際情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信貸業務流程,真正做到從源頭上控制信貸風險。
(二)嚴厲打擊失信違約
銀行要主動聯系其他金融機構,或者政府部門,彼此之間共享失信人群的信息,進一步掌握失信人群,對信用好的客戶則提供優惠政策,一獎一罰,讓不守信用者付出嚴重代價。
(三)運用科技手段,對風險指數進行分析
銀行可以建立本身的大數據庫,引進專業的數據分析人才,通過建立數據模型,運用科技手段來對風險貸款進行評估。通過對不同條件的人群進行篩選,可以有效提高銀行識別客戶的能力。大數據分析下的銀行信貸業務,能夠及時幫助銀行有效掌握信貸人員最新動態。
(四)加強貸后管理,最小化減少風險
不光要嚴格審查貸前情況,后續的貸后管理也一定要跟緊。可以對客戶的現場進行檢查,方便銀行能夠迅速了解客戶的財務情況,一旦出現問題,能立刻推出解決方案。二是及時把控客戶的貸款情況,把貸款下放到能夠轉存放貸的銀行。三是成立貸后管理部門,引進專業人才,根據銀行現有的信貸業務制定相應的管控措施,爭取對信貸業務所產生的風險進行降低,最大程度地維護銀行的合法利益。
三、結束語
風險不可以消除,但可以有效進行規避。在經濟新常態下,商業銀行所面臨的環境更加惡劣,信貸業務的風險指數也隨之增長。本文根據現有的銀行信貸業務的情況,針對性地提出了幾點防范風險的有效措施,希望可以幫助部分商業銀行有效控制信貸風險。
參考文獻:
[1]姜皓原,金文犀.淺析經濟新常態下商業銀行信貸業務風險防范[J].遼寧經濟,2019(05):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