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若青
摘要:社會保障概論課程與其他課程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呈現出現實性、前沿性、實踐性等特點,在課堂教學中,存在教材陳舊、教學過程程式化、教學資源不足等問題,本文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實踐教學改革,具體從教材選用、教學手段、以及教學資源等角度來剖析實踐教學在社會保障概論課程中的應用。
關鍵詞:實踐教學 ?社會保障概論 ?應用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民生問題越來越成為國家和政府關注的焦點,與民生問題關系密切的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出來。社會保障工作是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生的主要就業方向之一,社會保障概論課程作為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生的一門專業必修課,對本專業的人才培養起到支撐作用。然而,在社會保障概論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教材陳舊、教學過程程式化、教學資源不足等現象。實踐教學是課堂理論教學環節的延伸,是提升學生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環節,是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應用能力的重要平臺,有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優化。本文針對上述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實踐教學,本文所講述的實踐教學是一個宏觀的概念,包括課堂教學手段的創新、教學內容的改革、教學資源的豐富等多個方面。
一、《社會保障概論》教學概況
(一)課程性質
《社會保障概論》體現了知識性與思辨性相結合、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的原則,主要研究社會保障的基本理論、發展規律、基本模式,是一門涉及經濟學、管理學、法學、心理學等多種學科的綜合性的社會科學。與其他學科相比,社會保障概論具有其特殊性。一是社會保障概論具有學科交叉性,不是單科性學科,研究以國家為責任主體依據法律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的形式保障全體社會成員基本生活的規律性,與其他學科聯系緊密;二是社會保障概論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實踐環節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好壞,實踐性對于該課程顯得尤為重要;三是社會保障專業人才需求量大,社會保障工作是民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對民生工作越來越重視,社會保障專業人才的需求量也會越來越大。
(二)教學內容
社會保障概論是研究社會保障制度運行及發展的條件和機制的綜合性的具體社會科學。社會保障概論主要分為上、下兩篇。上篇講述社會保障的基礎理論,主要包括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結構、社會保障制度發展歷程、社會保障基金、社會保障管理、社會保障水平、社會保障法、社會保障中的政府責任等內容;下篇具體闡述社會保障基本層次,主要包括老年社會保障、就業社會保障、醫療社會保障、工傷社會保險、生育社會保障、軍人社會保障、殘疾人社會保障等內容。從課程內容可以看出,實踐性是社會保障概論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所以,在該課程教學時,培養教師的實踐性教學思維,運用實踐性教學手段培養學生運用社會保障理論解決現實的社會保障問題,使學生畢業后更好的融入社會。
(三)教學目標
在我國養老、醫療、就業、住房等民生問題是人們關注的焦點,社會迫切需要精通社會保障業務的專業人才,特別需要社會保障政策制定與組織管理專門人才。社會保障概論密切結合國內外社會保障改革和發展的實際,綜合概括了社會保障的新情況,及時反映了我國社會保障改革和發展的新成就,重點反映了社會保障領域的熱點理論問題。該課程是高校管理類專業的專業必修課,目標是培養社會需要的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具體來說,該課程以社會需要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核心,讓學生掌握社會保障的基礎理論和主要內容,了解國內外社會保障的改革和發展成就,把握當前我國社會保障領域的熱點焦點問題,學會用已掌握的社會保障知識分析、解決當前我國面臨的社會保障難題,使學生能勝任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的社會保障方面的工作。
二、社會保障概論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材陳舊
我國對民生工作非常重視,社會保障方面的政策本著以人為本、與時俱進的原則不斷改進完善,但是社會保障概論教材跟不上社會保障政策的更新。教材陳舊現象不僅出現在單個高校,在全國高校中都非常普遍。教材陳舊會導致許多問題:一是學生學到的都是些過時的內容,難以掌握到本專業最新的、前沿的政策;二是教師的工作量加大,鑒于社會保障概論課程性質,教師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查找最新的社會保障政策。
(二)教學過程程式化
在社會保障概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以理論教學為主,且內容按照教材內容照本宣科。一方面教師多采用講授法—先回顧上節課的內容,然后講解本次課內容,缺乏與學生互動,調動不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教師用PPT上課,PPT內容簡單、形式單一。這些造成學生對課程內容不感興趣,不愿意參與互動,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三)教學資源不足
教學資源不足總的來說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缺少長期專業的實習機構,實踐教學要想達到良好的效果,必須依托專業的實習機構。一方面社會保障專業在很多高校來說是比較新的專業,雖然發展前景良好,但是專業基礎薄弱,很多高校沒有建立與社會保障專業實習機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另一方面實習機構的質量較差,社會保障專業學生去質量差的實習機構,學生不能將理論知識很好的應用于實踐,造成社會保障概論實踐教學的效果不理想。二是缺乏規范的實踐教學大綱,總體上看,社會保障概論課程教學大綱分為三個部分:理論教學、自主學習和實踐教學,其中,理論教學課時占總課時的67%,實踐教學僅占11%,實踐教學課時少,內容粗略,達不到實踐教學的目的。
三、社會保障概論實踐教學改革做法
(一)合理篩選教材,滿足實踐教學需要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主要依據,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工具,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好壞和教學目標能否實現,所以做好教材的選取工作十分重要。一般來說,選取教材,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一是適合教學,符合學校特色和學生專業需要,難度適中,注重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訓練和培養;二是本著與時俱進及權威性的原則,選擇體現當前社會保障政策和理念的教材,目的是使學生能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社會保障理論和實務,畢業之后能更快、更好的融入社會。原則上選用近三年出版的全國重點大學通用的教材或省級及以上統編、立項、獲獎教材。就本課程而言,結合上述三個原則,可以選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由孫光德、董克用主編的第五版社會保障概論。該教材相對于其他教材而言,更具有權威性和時代性,難度適中,能更好滿足教學需要,適合高等院校本科管理類專業學生使用。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適當減少社會保障基礎理論的內容。并增加社會保障的實務內容部分,如老年社會保障、醫療社會保障等內容。
(二)改進教學方法,適應實踐教學
教學方法是良好授課效果的重要體現,包括教授方法和學習方法,是二者的統一。教授方法要依據學習方法,否則就會因為缺乏針對性而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但是一般來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所以,二者相比較而言,教授方法處于主導。威斯頓和格蘭頓認為,根據教師與學生交流的媒介,可以將教學方法分為四類:以教師為中心的方法;相互作用的方法;個體化的方法以及實踐的方法。目前在社會保障概論課程教學中,教師多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方法。該方法以“滿堂灌”為特點,調動不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效果較差。因此,在該課程教學改革中,要改進教學方法,具體可以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實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學生是學習中的主體,教師只是作為指導者或者組織者,真正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二是實行小組討論的相互作用法,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使學生能找出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三是實行角色扮演等新的實踐方法,以案例的形式給學生布置教學內容,讓學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通過學生親自感受案例,更好掌握重點知識;四是實行個體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分組,每個組單獨完成本組的任務,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豐富教學資源,促進實踐教學
基于混合性原則,對教學資源重新進行整合,形成一體化的混合教學模式。一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實踐教師是實踐教學的主要載體,應加大對實踐教師的引進和培養,可以借鑒職業技術學校的經驗,派部分新進教師到社會保障管理部門與社會保障實際操作部門進行實踐鍛煉,教師以員工的身份參與社會保障管理工作和社會保障經營業務,做到與社會保障工作的“零距離”對接,掌握最前沿的社會保障知識,為未來教學積累豐富的實戰經驗,從而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實踐教師隊伍。二是以就業需求為導向,建設社會保障專業培訓基地。根據社會需求,及時調整教學目標,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建設校內校外兩種實踐基地,加強實踐教學改革力度。就校內實踐基地而言,以教學大綱為藍本,以就業為導向,建設社會保障實訓室,學生通過在實訓室的實訓訓練,使其畢業后能盡快投入工作狀態,更好的為企事業單位服務;校外實訓基地是校內實訓基地的有效補充,可以彌補校內實訓基地場地不足,與社會保障經辦機構、保險公司等事業單位和大中型企業合作,每年安排一定數量的學生到這些企事業單位實習,經過校內實踐基地的訓練,相信學生能夠好的進入角色。
(四)及時更新課程知識,緊跟實踐教學步伐
社會保障概論課程是與民生密切相關的,是與社會保障政策緊密相連的。與醫療、住房、養老、就業等民生問題越來越受到國家關注,社會保障政策、法規不斷調整和出臺,所以,要想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和學生都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的知識,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要不斷掌握國內外社會保障的最新動態,不斷更新社會保障的知識儲備,要不然難以逃脫知識過時的危及。具體而言,在教學實踐中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在備課時,教師要以教學大綱為中心,查找與授課內容相聯系的新聞熱點話題和社會保障領域的最新變革,對于教材滯后的內容要及時補充更新,在授課時向學生傳達上述內容,并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更及時掌握社會保障的前沿知識。二是學生要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一方面,時刻保持專業敏感性,加一些社會保障方面的微信公眾號,通過這些微信公眾號不斷積累更新社會保障方面知識,另一方面,根據教師布置的預習任務,有針對性的查找將要學習的社會保障知識,這樣既能使學生掌握最前沿的社會保障動態,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碧英.應用導向型下《社會保障學》教學改革探究[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8(1):67-69.
[2]周鳳珍.新常態”趨勢下社會保障專業教學改革思考[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1):75-79.
[3]武甲.農村養老服務人才培養視角下社會保障專業教學改革的探討[J].農家參謀,2018:40.
[4]孫光德,董克用.社會保障概論(第五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基金項目:該課題受貴陽中醫學院2018年校級本科教學工程建設項目(實踐教學在社會保障概論課程中的應用研究,項目合同編號: GZY-JG(2018)28號)資助。
(作者單位:貴州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