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娟
【關鍵詞】 小學語文;高年級;語感;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9—0157—01
近年來,小學語文教學迎來了轟轟烈烈的新課改大潮,許多實驗區對自己的教學都進行了大膽的嘗試。教師們逐漸認識到,小學語文教學要想真正地進行改革,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當務之急,而閱讀教學要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作為突破口。下面,筆者分學段對學生語感培養方面的策略進行分析。
一、培養學生的語感
近幾年來,語文教學研究形成了一個新的熱點、焦點,這就是關于語感的研究。就小學語文教育而論,語感及語感教學的主要問題是:語感的本質是什么、語感是怎樣形成的、語感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怎樣培養學生的語感。1.什么是語感。語感,是思維并不直接參與作用的、由無意識替代的、在感覺層面進行言語活動的能力。它表現為對作用于人的言語作品的內在反應能力,即聽和看(讀)的能力;也表現為,因表達個人情意的需要和適應社會交際的需要,而在感覺層面直接生成言語作品的能力,即說和寫的能力。2.如何獲得語感?通常情況下,大量閱讀文學作品,特別有助于學生形成敏銳的語感。讀書多了,就會培養出語感。
二、分學段培養學生語感的策略
3~4年級小學生語感領悟階段
1.在比較中揣摩語感。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是培養語感精確性的有效手段。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往往會發現課文中有些詞語雖然并不深奧,且表層意思也不難理解,但用得精妙傳神,耐人尋味。教學時,教師可通過減一減、加一加、換一換、調一調等形式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推敲、揣摩語言運用的準確精妙,挖掘其蘊含意義,從而有所感悟。如,《五彩池》中“美啊!藏龍山上的五彩池。”(原句)與“藏龍山上的五彩池真美啊!”(改句)通過比較,學生就可以發現原句更能表達作者對五彩池的深切贊美和熱愛的情懷。
2.在想象中體會語感。語言感受的產生是以感性為主體的,訓練語感,需要與具體形象聯系起來,才能領會其豐富的內涵。在教師有啟發性的提示下,學生順著文章的內容合理展開聯想,憑借想象使具體事物在腦子里重現。如,在教《少年閏土》一課中,教師娓娓動聽的語言把學生帶到海邊的瓜地里,啟發學生在腦子里“過電影”——深藍的天空中一輪明月,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地,一個機靈可愛的刺猹少年……從而感悟課文描寫的意境,從中培養語感。
3.在入境時品味語感。訓練學生的語感,就要把語言的理解與情感的體味結合起來,使學生透過文章的字字句句感受到作者那起伏的情感,“愛作者之所愛,恨作者之所恨,入境又入情”,內心不斷掀起情感的波瀾。因此,在語感訓練中,要努力尋找文章對學生思想感情的觸發點,使學生與文章產生共鳴。如,《再見了,親人》中有一句:“這真是雪中送炭啊!”“雪中送炭”單從字面上講很容易理解,但如何引導學生品味出它的感情色彩呢?可組織學生聯系課文內容思考:文中的“雪”和“炭”指的是什么?表達什么樣的感情?學生議論紛紛:“雪”,指的是志愿軍戰士在戰場上的艱苦生活;“炭”,指的是大娘冒著槍林彈雨為戰士們送來食物。“雪中送炭”不正表達了中朝人民之間深厚的情誼嗎?通過琢磨,學生從“雪中送炭”這個詞,品味出了課文所表達的情感。
5~6年級小學生語感鑒賞階段
1.聯系生活。葉圣陶先生說:“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系到語言文字上去。一個人即使不預備鑒賞文藝,也得訓練語感,因為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處。為了鑒賞文藝,訓練語感更是基本的準備,有了這種準備,才可以通過文字的橋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把眼前所讀的語言文字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相聯系,可以再現作者筆下的生活情境,可以補充文章的實際內容,可以增加、印證作者的相同感受等等,使學生對語言所表現的感情、含義產生鮮明的內心體驗,與文中的主人公、作者一同沉浸在文章所描繪的情境中
2.充實生活。生活感受是一種非語言實踐,它包括生活知識經驗、自然風物知識經驗和人生社會知識經驗等體驗。沒有這種體驗,語感培養是徒勞的。語感培養就會重蹈“死讀書,讀死書”的覆轍。因此培養這種能力不應局限于課堂40分鐘,囿于窄小的教室空間和有限的校園天地,而要把視野拓展到更為廣闊的天地——豐富的社會生活和廣闊的大自然中。
總之,讓學生深切地去感受生活,讀社會這本大書,在豐富的生活實踐中培養語感吧。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