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增文
【關鍵詞】 核心素養;學生;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8—0022—01
近年來,“核心素養”成為教育教學中的關鍵詞,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迎接課堂轉型的挑戰,難以繞過“核心素養”這一重要問題。教育的主要職責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各方面都得到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抓住培育核心素養這一關鍵,能極大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研究制訂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準。”將“核心素養”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等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其中,文化基礎重在強調能夠習得人文、科學等各領域的知識和技能,掌握和運用人類優秀智慧成果,涵養內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統一,發展成為有深厚文化基礎、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自主發展重在強調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認識和發現自我價值,發掘自身潛力,有效應對復雜多變的環境,發展成為有明確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質的人;社會參與重在強調能處理好自我與社會的關系,養成現代公民所必須遵守和履行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增強社會責任感,提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個人價值實現,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發展成為有理想信念、敢于擔當的人。
培育核心素養,助力學生全面發展是基于學生發展的要求,兩者關系緊密,既相輔相成,又互為因果。全面發展主要是從身心整體發展的內在規定性提出的要求,核心素養主要是從個體面臨的情境需要出發提出的發展要求;全面發展的內容具體表現為德智體美勞等方面,核心素養發展具體表現在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的發展;全面發展強調身心發展的全面性,核心素養強調個體發展要求的共同性和普遍性;全面發展強調為成為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者和接班人服務,反映了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要求,是一種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核心素養強調為個人終身發展。
學校要在構筑學生的基礎知識體系、形成基礎性學力和其他課程中形成學生的綜合素質,建立學生廣闊的知識背景,形成發展性、創造性學力。使學生在接受學習的同時學會自主學習,讓學生不僅要獲得知識和技能,還要獲得學習方法和思想方法,更要收獲人生智慧。
要努力創造適合每個學生的教育,讓每一個學生獲得充分發展,讓所有學生能在人格、品德、學業、個性、能力諸方面得到充分發展,擁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和人生方向,有文明修養,有道德原則、守紀誠信,明是非、知榮辱。
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渠道主要是通過學校教育來完成,但是,僅靠現行的國家課程難以實現,未來教育要求我們在貫徹國家課程的基礎上,大力開發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以適應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核心素養的培養,在落實國家課程的基礎上,我們應積極開發校本課程,編寫校本教材,開辟第二課堂,創造學生全面發展的環境合作條件。
在日常教學中,通過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的渠道,發展學生的人文底蘊,在學生學習、理解、運用人文領域知識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基本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蘊含的認識方法和實踐方法等。通過物理、化學、生物等主渠道,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科學精神,讓學生崇尚真知,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學原理和方法,養成嚴謹的求知態度,批判質疑,具有問題意識,能獨立思考、獨立判斷、思維縝密,能多角度、辯證地分析問題。勇于探究,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不畏困難,有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膽嘗試,積極尋求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法。以學校音樂和美術課為主陣地,開展書法、繪畫、器樂、合唱等第二課堂活動,培養學生審美情趣,讓學生具有藝術知識和技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藝術的多樣性,具有發現、感知、欣賞、評價等美的意識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審美觀,具備藝術表達和創意表現的興趣和意識。
除此之外,還要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樹立勞動意識,尊重勞動,具有積極的勞動態度和良好的勞動習慣,具有動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在主動參加家務勞動、生產勞動、公益活動和社會實踐中,具有改進和創新勞動方式、提高勞動效率的意識,具有通過誠實合法勞動創造成功生活的意識和行動。落實國家課程,大力開發校本課程,多渠道、多方式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是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人才的必由之路。
編輯:陳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