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麗



[摘?要]基于創業認知視角,從創業意愿、創業準備、創業能力認知三個方面對高職學生創業認知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還存在學生對創業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創業意愿不強烈,創業需求處于最基本物質追求層面,創業領域認知缺乏前瞻性,學生對創業教育的重視度和參與度不夠等問題。提出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優化的對策建議:做好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分層分類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意愿,重視理想信念教育和價值觀引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提升創新創業教育地位,強化創新創業教育效果,優化課程內容和相關資源,服務于學生的創新創業需求,搭建創業者間交流的平臺,拓寬培養渠道,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關鍵詞]創業認知;高職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優化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9)08-0131-04
Abstract: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ntrepreneurship cognition, the paper investigates and analyses the entrepreneurship cogni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ree aspects:entrepreneurship intention, entrepreneurship prepar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cognition, and proposes some targete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Keywords:Entrepreneurship Cognitive;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Optimization
一、創業認知理論
認知心理學之父奈瑟(Neisser)認為:“認知是指轉換、簡約、加工、貯存、提取和使用感覺輸入的所有過程[1]。自Comegys1976年在“認知失調與創業行為”[2]一文中開展關于創業者認知差異問題的研究開始,愈來愈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創業認知問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研究學者是得克薩斯理工大學的Mitchell教授,他于1994年提出了創業認知的三個維度[3]:創業準備(arrangements)即對進行創業活動所需的各種資源、關系等條件的籌備活動,是開始創業的前提[4];創業意愿(willingness)即對于創業活動勇于奉獻的思維結構,是創業者的內在驅動力,決定創業活動能否實現[4];創業能力(ability)指創業必備的能力、知識與技能,直接影響創業過程的開展,決定創業的最終成敗[4]。Mitchell教授認為創業認知的三個維度相互聯系,缺少一個都會對創業成功與否造成影響。
基于此,本研究在Mitchell的三個創業認知維度劃分的基礎上,結合高職學生創業實際情況和創新創業教育研究的需要,設計了調查高職學生創業認知情況的調查問卷,以求能找出當前高職學生在創業認知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優化創新創業教育的策略。
二、高職學生創業認知現狀調查分析
(一)調查實施過程
2019年5月19日至5月30日期間,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對部分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三個年級的學生展開調研,利用問卷星發布問卷并掃碼填寫,共回收有效問卷348份,同時輔以訪談法。此次調查問卷共設計四個部分內容:第一部分為創業意愿與動機;第二部分為創業實踐準備;第三部分為創業知識能力;第四部分為調研對象基本信息。參與調查的348名學生的樣本分布情況如表1所示: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1.高職學生的創業意愿與動機
近三成學生有創業意愿,其中創業意愿很強烈只有10.86%;近五成的學生不確定。而且通過交叉分析發現,這兩類同學中女生所占比例比較高,同時發現農村生源學生的創業意愿稍微低于城市生源的同學,大三和大一學生的創業意愿比大二的要稍高。在“當前你想創業的動機是?”的回答中,48.57%的學生選擇創業是為了改善經濟生活狀況,讓自己和家人過得更好,22.29%的學生把創業作為一種挑戰,目的是實現自我價值。在“如果創業,你會選擇哪些領域?”的回答中,45.14%的學生選擇與自己興趣愛好相結合的領域,22.86%的學生選擇一些熱門行業創業,比如軟件開發,電子商務、食品、教育培訓等領域,20%的學生考慮與自身專業相結合的領域,9.71%選擇啟動資金小、風險低的行業。高職學生的創業意愿與動機具體情況如圖1所示:
2.高職學生創業實踐準備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只有41.71%的學生表示在大學期間參加過創業類課程的培訓或者創業類競賽,其他54.86%的學生表示沒有參與過。在校期間創業及社會實踐經驗積累方面,只有45.14%的學生表示有過創業經驗。對于國家相關的創業政策及相關法律常識,8.57%的學生充分了解過,61.71%的同學了解一點,還有29.71%完全不了解。大部分學生認為熱情、勇氣、性格是目前自己所擁有最大的創業優勢資源,對于自己有何創業優勢資源的認知方面(多選題),具體情況如圖2所示:
3.高職學生對創業知識能力的認知
對于創業應該具備的知識能力認知方面(多選題),排名靠前依次為企業經營管理知識、創業心理素質、政府政策方針和創業法律規范、如何尋找商機、資金籌集方法等,具體情況如圖3所示。對于創業知識能力獲取途徑方面(多選題),82.86%的學生希望學校能提供創業知識技能的專業培訓;51.43%的學生希望能提供創業者間交流的平臺;39.43%的學生希望能獲得學校老師的指導和支持;38.86%的學生認為學校應該多舉辦企業家講座和交流。
三、高職學生創業認知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學生對創業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創業意愿不強烈
有49.43%的學生表示不確定自己是否有創業的意愿,很多學生表示目前還沒有認真思考過創業問題,一方面說明學生對創業的關注度和重視度不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當前學校在學生創業意識培養、職業生涯規劃等工作上的不足。此外,近三成學生有創業意愿,但其中創業意愿很強烈只有10.86%,且女生的創業意愿略低于男生,農村生源學生的創業意愿稍微低于城市生源的同學,這也反映出學生創業意識分層分類培養的必要。
(二)創業需求處于最基本物質追求層面
排除家庭背景差異,48.57%的學生創業都是為了改善經濟生活狀況,說明學生對于創業還處于最基本的個人物質追求層面,沒有上升到非物質層面追求,如:社交、尊重、成就、發展等個人社會需求層面,沒有達到擔當社會責任等層面,因此亟須正確引導創業動機。
(三)創業領域認知缺乏前瞻性
45.14%的學生創業首選自己的興趣愛好相關領域,其次有22.86%的學生選擇一些熱門行業創業,反映出學生對創業領域的意愿選擇理性且趨于多樣化的同時,也暴露出缺少創業經驗和系統創新創業教育的學生對創業機會識別和創業領域認知的局限性,不能準確識別和把握市場創業先機。
(四)學生對創業教育的重視度和參與度不夠
雖說學校已經將雙創教育融入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有計劃地開設了創業教育基礎平臺課程和專業創業能力拓展課程,但有54.86%的學生表示在大學期間沒有參加過創業類課程的培訓或者創業類競賽活動,排除年級差異因素,學校和學生重視程度不夠是原因之一。
(五)學生創業準備不充分
在創業及社會實踐經驗積累方面,有45.14%的學生表示有過創業和社會實踐經驗經歷。有8.57%的學生充分了解過國家相關的創業政策及相關法律常識,61.71%的同學了解一點,還有29.71%完全不了解。63.43%的學生認為激情和勇氣是目前自己所擁有的最大的創業優勢資源,其次就是性格、知識和技術、人脈資源等,排在最后的是資金。
(六)學生對創業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及其獲取渠道有清晰的認識
除了要求學校能提供創業知識技能的專業培訓外,51.43%的學生希望能建立創業者間交流的平臺,以此結識更多志同道合的創業小伙伴,在一起探討和交流中提升創業知識能力,這比認為“學校應該多舉辦企業家講座和交流”的比例要高,從側面體現了新時代高職學生的學習特點與需求。
四、現階段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優化的對策建議
(一)做好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分層分類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意愿
職業生涯規劃是引導學生在認識自我及環境條件的基礎上,明確自己的職業定位,進而有計劃地培養目標職業所需要素質能力的教育,是提高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有效途徑。調查中發現大部分學生都不明確自己當前是否有創業意愿。
因此,學校應將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創新創業意識培養有機結合,有計劃地將創新創業教育滲透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內容體系中[5],著力從激發和提升創新創業意識能力的角度來開展相關課程的教學和評價工作。此外結合職業生涯教育中學生自身和環境條件認識教育這一內容模塊,針對不同學生特點差異,施以分層分類培養教育,充分發揮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在提升學生總體創新創業意愿和能力方面的作用。
(二)重視理想信念教育和價值觀引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黨和國家的一項長期而重要戰略,是服務國家產業轉型升級和奠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實基礎的需要。實踐表明,如果沒有對于國家、民族和人民的熱愛,沒有對社會責任的自覺擔當,沒有宏大使命感的內在驅動,很難煥發出學生持續、強勁的創造動力,也很難實現高層次的創業成功[6]。鑒于目前高職學生的創業動機,學校有必要引導,首先應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融入創新創業教育全過程;其次幫助學生建立健全人格品質,培養家國情懷、社會責任和合作創新意識;同時建立個人成就和個人發展的校園認同機制,以此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他們自覺自愿地參與到創新創業的大潮中。
(三)提升創新創業教育地位,強化創新創業教育效果
創新創業教育作為當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組成部分,和專業教育一樣,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其工作實施和效果實現需要建立完整的課程體系、一流的師資隊伍、健全的實踐平臺和科學的考核體系等。但就實現高職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總體目標來講,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程度和資源投入相對不夠。從學校層面來講,提升創新創業教育地位。具體可行的策略包括:首先在創新創業課程設計和實施方面,要和專業課程一樣,將課程分為基礎通識課程(必修)、核心技能課程(必修)和實踐課程(選修);不同性質課程在考核方法和評價標準上,也要體現出和專業教育課程一樣嚴格的要求;此外還要打破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兩張皮”的狀況,實現創新創業課程與專業課程在內容上的有機融合[7],以此打破課程在教師和學生心目中固有的課程性質、類別及重要性上的差異。其次就是創設更多的校內創業實踐機會和資源,如多舉辦沒有報名門檻的創業大賽,讓更多師生有參與創新創業實踐的機會等。通過建立校內激勵機制,創設良好的創新創業人才工作環境,通過“外引內培”壯大創業導師隊伍。
(四)優化課程內容和相關資源,服務于學生的創新創業需求
通過調查,在創業準備方面,學生擁有創業方面知識、能力、資源等各有差異,為了針對性地對不同學生給予指導和幫扶,提高學生創新創業知識學習的效率和實施創新創業的效果。學校需要優化創新創業課程課堂教學內容,可考慮建立“模塊化”的課程內容體系,同時打造在線學習資源,方便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和需求來開展學習。
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服務于學生的創新創業需求。首先對于學生目前在識別創業商機方面的局限,可考慮建立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類社會實踐的機制,讓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和了解社會,通過豐富閱歷、擴展視野、積累資源來捕捉創新創業商機。其次,針對創業資金難題,在教授學生籌集創業資金方法渠道的基礎上,學??煽紤]建立師生創新創業項目的眾籌平臺,對于大型優質項目,可由學校出面引入合作企業投資入股,幫助學生解決后顧之憂。建立一套學生創新創業準備情況測評體系,設置創業者必須具備的素質、知識、能力和資源等測量維度,讓學生能隨時通過測評,了解自己在創新創業道路上的優勢和不足,增加自信的同時及時進行后續學習積累,同時學校也可以結合測評數據給予更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幫扶。以此幫助學生做好創新創業準備工作,提升創新創業成功的幾率。
(五)搭建創業者間交流的平臺,拓寬培養渠道,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根據新時代高職學生學習特點及需求,搭建創業者間交流分享的平臺。尚不了解創新創業的,通過加入該平臺感受一下創業者的激情與活力,激發自己內心的創業夢想。有創業想法,但沒有好的創業項目或者項目思考不成熟的,在這里可以交換看法。有創業項目,但缺乏資金、技術、團隊等資源的,或者有資源但沒有項目的,可以借此資源互通。創業過程中遇到困難和挫折的,可以在這里釋放壓力,抱團取暖、互相幫扶。創業成功的,可以在這里分享經驗和喜悅,激發斗志。形式可以是一個“創客咖啡館”,也可以是“創業者定期互動沙龍”,也可以是一個“在線交流平臺”。總之,通過搭建與創業導師、創業同行、可靠的創業投資者間溝通互動的平臺,拓寬學生學習的渠道,讓學生能聆聽各路“大咖”縱談闊論商戰新思維,在交流中激發創意、集結人氣,提高創新創業成功率。
[參考文獻]
[1]孟瑾.試論建構主義理論在創業教育中的應用[J].成人教育,2015(1):56-57.
[2]黃明明.創業認知:概念演變、影響因素及應用[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3):41-44.
[3]周小虎,姜鳳,陳瑩.企業家創業認知的積極情緒理論[J].中國工業經濟,2014(8):135-147.
[4]王瑞.創業情境的交互效應對創業認知的影響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8.
[5]邱峰.基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創新創業教育探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1):162-163.
[6]洪大用.創新創業教育不能本末倒置[J].成才之路,2015(36):3.
[7]何影,張利南.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聚合探析——以社科類專業為例[J].對外經貿,2016(4):144-145、148.
(責任編輯:張彤彤?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