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奕楠
摘要: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和行為的一門學科,應用心理學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個分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高校教育管理面臨新的挑戰,傳統的教育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新的形勢,有效的應用心理學開展教育管理工作不但能提高成效,而且還能起到調節情緒和心理疏導的作用,推動高校教育教學發展。本篇文章主要以高校教育管理為研究對象,對于應用心理學的有效運用進行分析和探討,僅供高校教育管理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應用心理學;高校;教育管理;有效應用
引言:
心理學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個重要的分支,那就是應用心理學,進一步細化了心理學,分為不同的研究主題,實踐性更強,主要包括學校教育管理、工程、臨床醫學等,與心理學最大的區別在于,基礎心理學針對的是個體心理活動和規律研究,應用心理學是從某個領域去研究的,兩者存在著交叉,但是又有著各自的特點。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任務繁重,新時代背景下也面臨著很多的變化和困境,繼續傳統管理方法是不可取的,也會降低學校教育管理效率,不利于高校的和諧穩定發展,所以高校教育管理需要轉變思維,認識和了解應用心理學在學校教育和管理中的優勢,系統的學習應用心理學理論,并且將其運用到學校教育管理實踐中去,分析教職工和學生的心理活動規律,有針對性和目的性進行教育管理,確保高校管理的科學化和規范化,充分發揮應用心理學的調節效應和疏導效應,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和養成文明行為習慣,自我教育和約束行動,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成效,各項工作都能順利開展,創造和諧健康的校園環境,最終實現立德樹人教育任務。
一、應用心理學在高校教職工管理方面的有效應用
1、需要理論
高校教職工管理要借助于需要理論,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需要,其是產生動力的根本條件,而人的行為是受意識和驅動力支配的,所以需要也間接引起了行動。從上面的分析就能看出,需要是驅使人行動的心理激因,想要激發教職工工作積極主動性,提高管理的質量,就必須應用需要理論,了解教職工有哪些需求,通過制定激勵政策,盡可能的滿足教職工正常合理的需要,并且具備把不合理需求轉化為合理需求的能力,這樣就能保障高校教師管理的效率。JS教師的激勵要有層次性,高校管理人員系統學習應用心理學理論,明確教師需要都有哪些層次,以及需要在不同情況下的發展規律,然后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激勵措施,把需要和教育教學目標和任務融合起來,實現兩者的統一,這樣就能達到預期的教師管理目標。教師的需要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分別是物質需要、事業成就需要、發展需要,高校教職工作為社會一員,物質需要是最基本的,離開的物質人是難易生存的,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也就無從談起,可是部分教師的物質需要過高,已經超出了合理的要求,高校所要做的是根據消費水平和經濟情況,滿足教職工基本物質需要,這是激發教師工作積極性的關鍵,高校除了要提高教師待遇,還應幫助教師解決困難,增強對學校的歸屬感,成為心理激因,促使教師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全身心投入學校教育工作,追求事業上的成就。發展需要集中體現了教育優越性,教師在高校教育教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不僅要促進學生各種能力發展,還要實現自我發展,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擴充知識量,主動參與科研活動,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高校重視教師發展需要,提供更多的科研和學術交流機會,協助教師提升自我和發展自我。教師素質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教師都有職業追求,想要在教學中有所建樹,實現個人成就和教育價值,高校照顧到教師的成就需要,這種需要是核心驅動力,往往表現的更為持久。高校在管理教師中盡量滿足合理需要,為教師創造培訓的機會,提高教育水平,關注青年教師隊伍發展,采取導師制的幫帶模式,提高教師思想境界,培養奉獻精神,優化教師隊伍。
2、公平理論
高校教師管理應當遵循公平公正原則,確保教師的付出和收獲成正比,和條件相當的人得到了相同的待遇和報酬,這樣就能體現公平性,否則就會失去公平,教師的心理就會發生變化,對學校的管理產生不滿和抵觸情緒,從而影響到教育教學活動。高校管理堅持公平,教師感受到學校尊重,心情會變得無比舒暢,參與學校教育教學和科研工作更為熱情,積極情緒會占據上風,反之就會產生消極情緒,對于資歷和自己差不多但是卻在待遇與其他方面都優于自己的人生成厭惡心理,不利于高校教師隊伍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矛盾的產生是必然結果。教師不認真對待教學工作,或者是辭職,主要原因在于感到了不公平,認為個人的勞動成果沒有得到尊重,高校管理運用公平理論,合理分配資源,為教師提供平等的晉升機會,薪資待遇和績效考核掛鉤,實行同樣的激勵政策,這樣就能提高對教師隊伍管理成效。
二、高校學生教育管理中運用應用心理學的有效策略
1、運用心理動力
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尤為關鍵,我國實行的是班級授課制,學生具有從眾心理,比如要求整理宿舍、排練廳等,學生之所以會服從學校的管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群體壓力,也就是說大部分學生都遵守這些管理內容,個體如果違背會受到批評和排斥,所以學生會在這種壓力下做出妥協,遵守學校紀律和班級規定。班級管理不能局限在這個范圍內,而是要實現突破,發揮榜樣的力量,教師是學生模仿的對象,平時教學和管理要符合教師行為規范,同時要樹立學生榜樣,形成競爭和模仿氛圍,擁有了共識和對良好行為習慣認同,學生就會自覺去模仿好的行為,班風和學風會更好,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班級氛圍的陶冶。學校教育管理以激勵為主,對于學生好的表現和行為及時予以表揚,心理動力增強,實踐中去踐行,人格更為健全,養成高尚的思想品德,高校不用過多的去說教和管理,學生會自我管理和約束。
2、應用激勵理論
高校教育管理主要目的是完成智育和德育目標,促使學生掌握適應社會發展能力和品格。學習管理是高校學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最終提高專業知識和技能。高校學習行為管理是重中之重,需要喚醒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這也是應用心理學的關鍵,學生學習需求是不一樣的,部分學生只是為了獲取學歷,沒有認識到學習意義和價值,日常學習態度不夠端正,存在著松懈心理,缺乏學習興趣,無紀律無組織。高校教育目標是立德樹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學校教育管理需增強學生學習動機,引導主動學習,教育管理不能過于強硬,做好情感教育,尊重和愛護學生,關心學習和生活上困難,及時提供幫助,強化彼此之間信任,學生在遇到心理問題會向班主任和輔導員傾訴,掌握學生思想動態以后,教師管理就能做到有的放矢,通過啟發和激勵的方式,調動學習積極性。高校教育管理協助學習制定學習目標,規范言行舉止,因材施教,不僅體現在教學上,還應在德育上反映個性化教育優勢。
3、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學生學習壓力大,人際關系處理如何稍有不當,也會產生消極情緒,加之失戀的影響,學生的心理發展受到了很大影響,伴隨而來的有焦慮、抑郁、沮喪、自卑等問題,嚴重的危害了心理健康,這些不良的心理會反映到行動上,導致學生走上錯誤道路。高校教育管理強化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有遠大的抱負和理想,具備自我調節和疏導情緒能力,適應環境的能力強。高校教育管理需要讓學生正確的認識自我,接納自己,對生活充滿了熱愛之情,保持良好情緒,并且要具備穩定性,堅強的意志,不畏懼挫折,處理好與他人的關系,言行符合大學生行為規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轉變方式,從大一入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團輔課,轉變為經常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輔導員深入到學生中,掌握心理變化,然后主動干預,不再等著學生來咨詢,而是主動提供心理服務。高校建立心理咨詢室,由心理專家負責,學生心理咨詢的壓力會逐漸減輕,并且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這樣就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身心健康發展,對于智力開發和德育發展都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幫助高校培養全面發展素質人才。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校教育管理中運用應用心理學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不僅能夠激發教師工作積極性,保證教育成果,還能端正學習態度,做好德育和智育協調,完成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培養綜合發展素質人才,高校教育管理成果就更為顯著。
參考文獻:
[1]何文山.心理學理論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應用[J].管理觀察,2018 (18).
[2]王艷.淺談心理學知識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應用[J].財訊,2016 (9):77.
[3]彭志榮.淺談心理學理論在高校管理教育中的應用[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8 (12):155.
[4]陳雯軒.談教育心理學在我國高校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7 (20):34-37.
[5]劉海英.淺議如何運用應用心理學理論提高高校教學管理工作水平[J].才智,2018 (26):63.
[6]屈麗娟,QULi-juan.教育心理學理論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25 (6):22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