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孫娜
摘要: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要將德育教育滲透到學生學習的各個方面,促進其身心的健康發展。本文對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并對如何進行德育工作的創新進行深入的探究,以期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及思想品德產生積極的影響,培養其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德育實踐
引言:
小學是學生綜合素質養成的最佳階段,這一時期,學生的心理和思想還沒有成熟,極易被身邊的環境所影響,所以教師要抓住這一關鍵時期,積極對學生實行德育教育,認真對待德育工作中所出現的問題,并對其方法進行創新,確保小學德育工作的順利進行。
一、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對德育工作的認識不足
學生在小學階段,與班主任的接觸最為密切,所以,班主任的教育方式對學生身心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小學生缺乏對事物價值的判斷,受外界環境影響大,班主任要積極實行德育教育,促進學生正確的思想養成。但在很多學校,教師對德育工作的認識不足,容易忽略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這十分不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養成。
(二)教育模式問題
我國雖然在積極倡導綜合素質教育,要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但總體環境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更為關注學科成績。而且,上級部門對教育資源的分配還是以學校升學率、學生總成績作為評判基礎,這也是很多學校重成績、輕德育的原因。這種現象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嚴重影響了德育教育的順利實施[1]。
(三)德育教育過于空泛
目前,各學校為了響應素質教育的要求,紛紛開始設立德育課堂,但教師所設置的德育內容過于空泛,沒有準確的將其聯系到實際當中,無法真正讓學生理解到德育的目的。比如,幾乎所有的德育課上,教師都會讓學生將長大后的目標寫在紙上,制作班級心愿墻。但小學生在這一年齡階段,除了教師、醫生、科學家這類職業,對其它職業沒有準確的了解,而且這一目標過于空泛、長遠,學生只會把它當做一種游戲,不能對其產生切實的感受,這也導致德育工作不能順利進行。
二、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創新策略分析
(一)把握學生心理
教師要想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就要走進學生的心里,通過對其內心世界的了解,才能有針對性的進行德育培養。就像兒童心理學家朱志賢所說:“小學生出現學習問題常與其心理有關,教師要從根本入手,進行品德教育,才能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所以,教師要從學生的心理層面入手,以德育為教育學生的基礎,結合實際問題進行教育,才能更好的理解學生心中所想,獲得學生的認可,促進其各方面能力的進步。例如,學生之間總會出現矛盾,班主任不能按照學生的平時表現或自己對學生的了解來判斷誰對誰錯,要認真詢問矛盾的因果,耐心為學生指出他們的錯誤,不能偏袒或不問原因的懲罰,讓學生能對一事件作出正確的理解,這也是德育的一項重要方式。
(二)積極與學生溝通
在德育教育中,設置思想品德課程對學生的影響并不大,針對具體事件,積極與學生溝通,在這其中進行德育教育才能讓學生真正有所體會。作為班主任,要做到愛護自己的每一個學生,不僅要關心其學習成績,還要關心他們的生活。要對每一個學生最近的狀態進行關注。教師要將自己放在與學生的同等位置上,用親切的態度與學生進行溝通。對于出現思想及情緒問題的學生,教師要及時與其進行交流,還可以通過其家長與朋友了解情況,幫助其解決問題;對于遇到困難和挫折的學生,要針對其問題進行分析,幫助其樹立信心;對于學習方面有困難的學生,要耐心為其解惑,不能隨意呵斥,逐漸樹立其學習的信心和態度,促進其成績進步。用這種“愛”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才能引導其心理健康的發展[2]。
(三)轉變德育理念
德育教育也要落實綜合素質教育的理念,將以教師為主導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以身作則,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首先,小學階段的學生會學習班主任的行為舉止,以其作為正確的道德標準。所以,班主任要以身作則,成為一個合格的榜樣。在言語、行為等方面嚴格要求自己,樹立良好的德育形象,對學生的思想品德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其次,教師要學會換位思考,從學生的角度看待問題,例如有學生在課堂上突然起立或做出較大幅度的動作影響了課堂的秩序,教師不能直接對其批評,要了解具體原因再做出判斷。由于班主任能夠尊重學生,客觀的對待問題,也會使學生養成這種習慣,做到了對德育教育的落實。
(四)落實德育實踐
要落實德育實踐就要在班級里營造德育氣氛,讓德育融入到學生的日常活動中,才能真正實現德育的目標。教師可以在班級里設置德育小組,在舉止文明、誠實守信、尊重他人、守時惜時、遵守秩序、勤儉節約等幾個方面進行積分競賽,讓各小組成員對有無亂扔垃圾、是否使用文明用語等方面互相監督,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學生能夠逐漸形成正確的認知,有利于其良好品德的培養。同時,班主任還可以組織班會課,讓學生對最近見到的正確及不正確的各種行為進行總結和講述,還可以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向學生展示德育內容,也可以促進德育工作的不斷落實。
(五)在課程中滲透德育教育
其實,在小學的課本中也有不少的德育知識,教師可以對其中的德育內容進行深入挖掘,將德育與智育相結合,將品德教育滲透到日常的課程當中。例如,《狼牙山五壯士》、《永遠的白衣戰士》等課文,向學生們介紹了愛國主義精神;《書圣王羲之》、《達芬奇畫蛋》課文可以讓學生樹立起勤奮讀書的意志;《祁黃羊》一課可以培養學生公平公正、光明磊落的處事態度;《父親的菜園》、《白楊》體現出勞動人民勤勞堅韌的品質;《奇妙的互聯網》、《人類的老師》教會了學生要樹立遠大理想,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
結論:
總的來說,德育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環節,班主任要認真對待這一內容,把握學生心理,積極進行溝通,轉變德育理念,落實德育實踐,在課堂中滲透德育教育,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使其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黃秀麗.新課改下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創新探討[J].儷人:教師,2015 (17):211
[2]喬慧芬.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策略創新與實踐[J].教育,201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