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田
摘 要:服裝立體裁剪具備較強的藝術性和專業性特點,屬于服裝專業的核心課程,對于其教學路徑的選擇,教師需要提高重視程度。文章根據以往工作經驗,對服裝立體裁剪課程教學現狀進行總結,并從模塊化教學的實施、提升教師綜合教學能力、構建合理的評價體系、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設計能力、激發學生創業興趣五方面,論述了“雙創型”視角下服裝立體裁剪課程教學路徑探究。
關鍵詞:雙創型視角;服裝立體裁剪;課程教學
現如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廣大青年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同時也是各個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所在。站在服裝專業角度來說,學生需要對相應的服裝結構、款式設計等基本概念和理論進行掌握,了解服裝制作中的纖維材料特點,并學會設計、裁剪等操作。截止到目前,創新和創業是市場發展的主流所在,這一點同樣需要在服裝立體裁剪課程教學中體現出來。
一、服裝立體裁剪概況
(一)服裝立體裁剪具體內容
在服裝設計過程中,主要涉及的基本概念有兩個:一個是滿足人體體系結構,將合適性和舒適性特點展示出來;其次,滿足人們對服裝的外形審美要求,與服裝潮流發展趨勢相連接。服裝立體裁剪設計主要是將抽象理念和設計實踐結合到一起,將其覆蓋到人體模型或者是服裝模特身上,通過分割、折疊等形式設計出具體構造,之后在擺好的衣服上進行結構分割操作,這樣一來,一個完整的服裝樣板展現在人們面前,最后通過機器或者是手工操作,對服裝樣板進行加工操作。
(二)服裝立體裁剪操作的重要性
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服裝設計人員,需要具備較強的服裝敏感度和完善的服裝裁剪技術。因此,在專業教學中,教師需要提升學生對服裝的立體裁剪能力,培養出更多的綜合性服裝人才。無論是從理論角度還是技術角度,服裝立體裁剪均與新的設計理念和生產需求相符。尤其是在當今社會之中,服裝品牌多種多樣,這其中還包括一些奢侈品,如香奈兒、古馳等,這些品牌對服裝立體裁剪設計技術十分注重。一些平價服裝品牌,同樣注重服裝立體裁剪結構。除此之外,還要與當下一些潮流元素結合。服裝立體裁剪能力是設計一件優秀服裝作品的前提條件,如果僅僅具備設計理念而沒有立體裁剪能力,便無法完成優秀的作品設計[1]。
二、服裝立體裁剪課程教學現狀
(一)課程設置不合理
在立體裁剪課程設計過程中,主要涉及創作、實現等多個環節。但縱觀整個服裝專業課程,服裝立體裁剪課的課時占比并不高。另外,目前很多院校在服裝專業課程設計上顯得過于獨立,使服裝立體剪裁和后續課程內容缺乏有效銜接,無法將創新、創業效果展示出來。有些院校的服裝立體剪裁課程知識單純傳遞服裝形態塑造等內容,學生并不會對纖維材質中的松量等內容進行考慮,最終使動靜態尺寸受到影響,更不會了解修版和拓版等工作內容。與此同時,整個教學過程并沒有將服裝成本和質量控制內容展示出來,公平競爭意識也不強烈,對流行元素不敏感,服裝作品和設計工藝脫節,還有些設計產品成為擺設。
(二)教師缺乏實踐經驗
很多教師從學校畢業之后便直接回到學校參與教學工作,工作經驗和實踐經驗欠缺,創業意識也不足,相對應的能力無法有效展示出來。教師在課堂上所講授的內容一般以陳舊的服裝款式為主,與實際企業發展存在一定差距。與此同時,很多院校在教學過程中都會選擇教師操作、學生觀摩的方式,長此以往,學生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過度依賴教師,難以形成主觀能動性。另外,在學生成績評定上,教師只會明確最終成績,并沒有對學生平時學習過程等內容進行考察,使評價工作無法展示出多元化特點。
(三)學生設計理念與設計能力之間存在差距
在很多高職院校中,“三校生”和藝術生數量較多,這些學生受很多因素影響,思維十分活躍,還具備很強的專業基礎,對未來設計之路存在較高期待。但在實際學習中,他們也容易出現眼高手低等問題,自身設計理念和設計能力之間存在很大差距。除此之外,在設計和制作階段,學生會對成型作品進行過度參考,無法展示出新意。另外,由于對服裝立體造型的追求,服裝結構合理性經常被忽略,進而導致其功能性和可實施性嚴重下滑。
三、“雙創型”視角下服裝立體裁剪課程教學路徑探究
(一)模塊化教學的實施
在服裝立體裁剪設計過程中,主要包括兩個模塊,即“技法基礎知識應用”和“企業項目與真實產品開發模塊”。其中,“技法基礎知識應用”模塊教學主要由校內教師決定,學生學習與之相關的基本技法,如分割線設計、裙裝制作等,對其基礎款式制作方式進行全面掌握。教師在開放式命題作業設置上,可以鍛煉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而在“企業項目與真實產品開發”上,主要由外聘企業導師負責,主要步驟有兩個:第一,對產品開發過程進行模擬,總課時數量為20課時,企業導師可以按照產品設計要求,對學生進行設計—實現—開發過程指標評價,讓學生感受到企業實際產品的開發氛圍;第二,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愛好,對學習內容進行選擇,包括立體裁剪技術和服裝制作工藝等,并在導師引導之下參與企業服裝產品設計工作。除此之外,在具體課程安排上,我國各個高校可以借助國外教育思路,從第一學年開始,便設立服裝立體裁剪課程,讓課程具備連貫性和立體性[2]。
(二)提升教師綜合教學能力
服裝立體裁剪課程設計具備很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各個任課教師需要進入服裝企業之中,了解該行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提升自身實踐經驗。與此同時,各個學校可以邀請一些企業骨干進入校園之中擔任導師,與校內教師一起談論和評價學生作品,形成良好的協作關系。另外,學校還可以利用這種合作機制,讓教師的理論水平和綜合實踐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并且在團隊協作之中,為學生更新科學知識,避免出現知識技能落后等問題。
(三)構建合理的評價體系
關于學生作品的評價,可以從三方面進行。首先,學生相互評價。教師可以建立學生學習小組,讓他們以合作的形式來學習服裝立體裁剪相關知識。學生之間相互觀察,相互借鑒,對其他人存在的問題也要及時指正,而且各個小組還要選擇一些創新作品進行展示和講解。其次,指導教師參與評價。教師需要將評價重點放到創新、創意等分析上,推選出最優秀的立體剪裁作品。導師們在評價過程中,還要與學生交流和討論當下流行元素等問題,對學生的制作方式和思想進行完善。再次,企業導師評價。企業導師會根據市場和實踐經驗,對學生進行合理評價,并分析問題產生原因和解決方式。最后,將三者評價分數綜合在一起,按照設定好的比例進行計算。其中,同學之間的相互評價占25%,課堂表現占5%到15%,教師評價占30%到35%,企業導師所占評價比例為30%到35%。
(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設計能力
首先,對學生服裝結構設計立體思維進行培養,指引學生對彈性、手感等與服裝造型關聯的方面進行了解,最終將服裝結構變化規律展示出來,做好尺寸控制工作。其次,引導學生在人體模臺上進行設計,從白坯開始,到后期拓版,直到服裝全部完成。再次,通過開放式作業布置形式,對學生自主設計和創新意識進行全面培養。除此之外,人們還可以根據服裝立體裁剪教學,對于相關任務和項目進行設計,將與裁剪相關的知識點串聯到一起。當學生完成所有任務之后,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將一些時尚元素搭配其中,了解面料和輔料之間存在的關系,將最終設計能力體現出來[3]。
(五)激發學生創業興趣
通過第二課程活動開展,如服飾品牌店參觀、面料市場調查等,讓學生對當前市場和服裝流行款式進行詳細了解,并對其價格和成本進行調查,提升學生對市場的感悟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樹立強大的自信心。另外,在課程訓練上,教師可以向學生灌輸一些成本意識,當所有設計工作完成之后,讓學生計算出服裝、面料等的成本總數。在學習之余,教師可以讓學生建立起線上或者是線下工作室,根據市場具體形式制作成品服裝,增強其實踐能力。學生主體實踐工作的開展,主要是為了給后續專業內容學習提供保障,為學生打造一條與社會和市場相通的橋梁。學生也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對自己設計的服飾進行推廣,從而激發自身的創業熱情。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雙創型”人才培養模式影響下,整個服裝立體裁剪課程需要貫穿大學每個年級的教學工作之中,體現出新型教育理念。另外,還要引導學生對服裝市場流行趨勢進行重點關注,讓他們掌握纖維材料特征和相應技術要求,提升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今后在創業或者是工作道路上彰顯出自身優勢。
參考文獻:
[1]黃文萍.新媒體交互技術在《服裝立體裁剪》課程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46):212-213.
[2]陳月興.應用型本科高校服裝立體裁剪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J].山東紡織經濟,2018(6):69-71,68.
[3]孫巧巧.信息化教學在中職服裝教學設計中的應用研究:以服裝立體裁剪課程為例[J].職業,2017(36):66.
作者單位: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