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西
【內容摘要】高中生面臨著重要的高考,因而對他們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壓力。而新課改后,歷史學科成為選修科目,因此,造成學生對高中歷史的學習積極性不高的現狀發生。但歷史學科對于學生而言,有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價值。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合理運用多樣教法開展教學工作,利用信息化教學,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并有效利用任務型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從而幫助學生提高歷史文化素養。
【關鍵詞】多樣教法 ?高中 ?歷史教學 ?應用
從不同領域、不同學科的教學實踐中可發現,存在于教學流程中的教學因素是復雜的、多元的、多變的。無論是針對于學科屬性,還是學生不同階段的學習需求等各個方面。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只有借助更加豐富的教學模式,采用多樣教法,才可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而教學因素的復雜性,又決定了教學手段的多樣性。如高中歷史學科的內容的寬泛性,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的不契合性,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并不能與其產生共鳴,無法積極的進入到學習氛圍中。而高中生學習歷史,不僅可不斷提升他們的文化底蘊,更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民族自信心。但學生學好歷史,并不是朝夕可實現的。尤其高中歷史知識體系更加復雜,涉及的歷史事件較多,為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難度。因此,高中歷史教師需勇于創新,合理運用多樣教法,向學生展開歷史教學活動。
一、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豐富課堂教學形式
歷史學科記錄了過去不同時期的故事與事件,有其一定的特殊性與趣味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最大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找到學習歷史的興趣點。教師應使學生在繁重的課業任務之余,去感受歷史帶給他們的樂趣。當學生對歷史學科產生好奇心與求知欲時,更能自主的對歷史知識進行探索與研究。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取何種手段,去具體實施這一教學策略,才可獲得預期的教學效果,是我們接下來所要闡述的內容。基于當前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類進入信息化時代,因此,教師應認識到互聯網、多媒體等技術對教學的影響。教師應科學的將其融入到教學環節中,從而為學生營造更加輕松、有趣的學習氛圍。尤其是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教師可借助其特殊的信息傳輸手段,將歷史知識中枯燥的文字、難以記憶的歷史事件等,以動畫、視頻、聲音等形式進行直觀化的展示。這樣,可有效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一定的感官刺激下,激發他們的求知欲,令他們能充滿熱情的學習歷史知識。從而提高他們歷史文化修為與素養,促進學生綜合素質不斷提升。例如,教師在講授“西方人文主義”相關歷史知識時,可運用多媒體技術生動的展現西方知名學者的思想精髓。并將他們的個人簡介、著作等以更美觀、有趣的圖片和動畫形式進行在展示,從而加深學生的記憶點,并使他們更加自主的融入到學習環境中。
二、合理利用任務型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
當前我國教育領域內,雖基于科技的發展與應用,使教學形式逐漸豐富起來。教師利用互聯網等技術,不僅改變了教學流程與教學模式,同時,還為學生提供更多信息接收渠道。無論是翻轉課堂模式的融入,還是多媒體教學的使用,都使教學手段更加多樣化。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傳統的室內課堂教學仍屬于主要教學模式。學生對知識的獲取與吸收,大多情況下還是在課堂上完成的。因此,基于多樣教法教學模式下,教師仍應注重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并合理融入任務型教學手段,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師可根據歷史教材、以及教學目標,設置科學的教學任務。并合理分配教學資源,引導學生積極的去完成教師發布的任務。令學生在執行任務的準備階段、參與階段等,去與其他學生進行合作、互動、探討等。使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不僅能內化吸收歷史知識,還可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認知能力、協作能力等。使課堂教學更加具有深度與層次,不僅豐富教師的教學經驗,還可為學生帶來不一樣的學習體驗。例如,教師在講授人教版高中歷史“新文化運動”內容時,可向學生發布“整理馬克思主義理論”相關知識點的任務。教師無需限制學生收集信息的手段,只要保證信息的準確性就可。這樣,學生可從其他書籍或是互聯網上整理相關資料。然后,教師在將其與新文化運動有效融合,進行合理編排,向學生更加全面的傳達歷史信息。在這樣一個充滿互動的任務型教學中,可最大化帶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與熱情,從而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結語
總之,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順應時代發展,并尊重學生的學習需求,科學的運用多樣教法向學生傳授歷史知識。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提高文化修養,還可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與學習方法,從而使學生能健康、全面的成長。
【參考文獻】
[1] 惠龍福. 多樣教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 課程教育研究,2019 (19):48.
[2] 張金秋. 臺灣地區高中歷史科史料教學研究[D]. 上海師范大學,2016.
[3] 方圓. “問題導教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 教育教學論壇,2014 (08):91-92.
(作者單位:甘肅省張掖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