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英?劉曉華

摘 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符合當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改革趨勢。本研究結合高職學生心理特點和心理健康教育實際開展情況,嘗試構建以“目標—資源—活動—成果”為核心環節的“四步互動課堂”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
關鍵詞: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
2010年出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規定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主體—主導”教育理念,學生的教育主體地位得以確定。《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行“以學生為中心”的啟發式、合作式、參與式和研討式學習方式,加強對學生的個性化培養。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是當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大勢所趨,但如何做到真正以學生為中心,做到有效互動,讓學生在互動中體驗、領悟、成長,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重點和難點。本研究結合當代大學生心理特點,充分考慮學生成長的時代背景、心理特點,深入挖掘教學資源,嘗試構建以教學設計為載體,以“目標—資源—活動—成果”為核心環節的“四步互動課堂”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
1 當代高職大學生的成長背景與心理特點
首先,大學生有著共同的發展任務與課題,有強烈的自我發展愿望及自我教育能力,愿意與同齡人分享經驗。[1]其次,當代高職學生成長于網絡信息時代,教師不再是學生獲取心理健康教育知識信息的唯一渠道,但當前的高職教學中,絕大多數課堂中彌漫著教師的觀點和思想,嚴重削弱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2]學生課堂上普遍提不起興趣。再次,高職院校的目標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練習和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方式決定了高職學生的實踐性學習風格。實踐性學習要求學習的內容、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都體現情境性和活動性,它的顯著特征是教師和學生在職業任務的完成過程中產生聯系。[3]以知識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很難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因此,以學生為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緊緊圍繞學生需求設計教學內容,以課堂互動、活動為主要教學方式,能夠吸引學生參與和動手操作,與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和學生的學習風格更為契合,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啟發下獲得積極的身心體驗,形成良性的人際互動,營造友好的合作氛圍,促進自身心理健康,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目的。
2 “四步互動課堂”教學內容的選取
“四步互動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以學生為中心,具體方法為:設計問卷對高職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內容為其希望了解的心理健康知識和面臨的心理困擾類型。再結合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的教學內容框架,最終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學生需求,編排適合學生需求的教學內容,最終確定有9個專題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按照不同年級學生所面臨的心理發展任務安排教學時序:
調研發現,大量高職學生表明在中學階段未上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心理健康理念十分陌生。因此,大一開展心理健康導論、自我意識培養、人格發展3個專題,使學生對心理健康有基本認識,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理念,培養自尊自信的自我意識,掌握健康人格的基本狀態,了解自己和他人心理困擾的求助渠道。
大二學生已經適應大學生活,通常高職學生這一階段的學習任務加重,人際矛盾凸顯,面臨壓力管理與挫折應對的發展議題。因此,開設學習、人際、壓力管理3個專題,幫助高職學生科學規劃學習時間,調解學習心理障礙,提升人際交往能力,正確應對壓力與挫折。
大三的高職學生面臨畢業季分手、擇業就業、離開校園走進社會的發展議題,此階段學生面臨重大的生活事件,情緒起伏大。因此,選擇戀愛、就業、情緒管理3個專題,幫助高職學生形成正確的戀愛觀、擇業觀,并提升學生的情緒調節能力。
3 “四步互動課堂”教學模式的設計
“四步互動課堂”互動型教學模式在教學設計中以學生為中心,包括“目標—資源—活動—成果”四個步驟。
3.1 以學生需求為起點設計學習目標
每個主題的教學目標由教師設計調查問卷,對不同專業、年級的學生進行抽樣調查,在調查結果的基礎上,再針對學生在每個專題中最希望了解的心理健康知識與技能進行深入訪談,確定最適合高職學生的知識、技能、自我認知目標。
3.2 以情境創設為中介整合學習資源
創設情境的目的是激發學生情緒情感和求知欲望,把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需求聯系起來。教師在部分班級將設計好的教學情境融入教學,學生給予反饋,隨后教師根據教學效果和學生反饋進行改進,并邀請學生參與教學情境的優化探討,充分聽取其意見,設計最貼合學生實際和課堂實際、最能啟發學生思考、最融入課堂的情境。同時,“四步互動課堂”開發設計與課程相匹配的網絡微課資源,學生能夠在課前和課后根據實際需求隨時觀看微課,深化課堂學習效果。
3.3 以合作互動為載體呈現學習過程
教師圍繞教學目標設置任務,教學資料以學生的學習材料為中心進行編寫,同時將教學材料和活動要求分發給學生讓其自學,按照課堂需求分組,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學習材料中自主學習,尋找答案,通過小組討論與協作完成小組任務,后每個小組逐一展示討論結果并發言。小組互動的形式包括案例分析、辨析討論、自我剖析、角色扮演、即興表演、小組情景劇、心理測試等。最后由教師點撥學生,總結并升華教學核心。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扮演的是引導者。
3.4 以成果檢驗為手段保障學習成效。
每一教學單元設計課堂自主檢測環節。學生在每一節課上自主檢驗本節課所學內容,并在小組內分享。教師布置相應實踐體驗作業,促使學生將課堂所學運用于實際生活。在整個課程結束后,結合小組展示和以個人展示兩種形式進行總體考核,檢驗教學成效。
4 實施“四步互動課堂”需要注意的問題。
第一,課堂教學的目標設置、內容選取要建立在充分調研、深入了解學生需求的基礎上,要教學生其想學的內容,而非教師想教的內容。
第二,不僅要觀察課堂教學效果,還要聽取學生的反饋,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優化教學策略。
第三,小組活動任務的設計要具有啟發性和教育意義,能夠通過活動引發學生的積極體驗和理性思考,不能因活躍互動氣氛和吸引學生注意力而偏離原本的教育目的。
第四,小組活動要兼顧每名學生。教師在活動過程中要密切關注每個小組成員的互動參與情況,對于不太活躍的學生要給予額外關注,鼓勵每名學生參與互動、分享體驗。
參考文獻:
[1] 黃群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路徑探討[J].新課程(中),2011(4):36.
[2]余芳,劉利.關于高職學生學習特點的調查與思考[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9(2):105-111.
[3]羅純.“以學生為中心”的高職課堂教學設計探討[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2):86-89.
作者簡介:陳明英(1991—),女,四川瀘州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劉曉華(1969—),女,河北昌黎人,本科,心理學教授,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