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錦
◆摘 ?要: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為各行各業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對我國教育行業而言,隨著云課程的興起,課程改革正進行的如火如荼。正因如此,傳統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正逐漸面臨淘汰,取而代之的則是基于“互聯網+”背景下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本文針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現狀展開討論,并就當前“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如何進行有效改革提出一些參考意見,旨在進一步提高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幫助我國大學生掌握更多的就業技能。
◆關鍵詞:“互聯網+”;大學生職業生涯;課程規劃;課程改革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開設目的主要是在于幫助大學生以發展的目光看待自己的實際情況,了解自己的真實能力和水平,確立的未來的發展方向,并以此為目標,快人一步的制定出符合自己發展需求的職業生涯計劃,在自己理想的崗位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和人生價值。然而,在當前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很多學校依然沿用老套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顯然不符合當代學生的發展需求,許多學生對規劃課程甚至出現了嚴重的抵觸情緒,從而導致了一部分大學生無法意識到課程開設的重要意義。而“互聯網+”背景下,云課程的出現則給學生帶來了無窮的學習樂趣。因此,我們有必要展開基于“互聯網+”背景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改革研究。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現狀
1.重視程度不夠。首先,站在學校層面來看,一些學校認為學生的文化理論知識學習是學生的首要任務,而職業生涯規劃知識的學習則是次要任務,因此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方面的規章制度制定不是特別嚴格,從而導致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形同虛設,無法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和價值。其次,站在教師角度來看的話,當前一部分教師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當中存在態度不端正、隨意性較強的問題,同時對課程內容的制定也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差距較大,從而導致了課程的開設猶如紙上談兵、脫離實際。
2.師資不完善。目前來而言,一些學校在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面臨著缺乏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教師,課程師資力量配置不夠完善的問題。實際上,許多學校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師往往就是由就業輔導員兼職,就業輔導員的工作任務繁重,因此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學質量難免會受到影響。
3.時間機會成本高。大學生在大一年級時正處于高中到大學轉換的初期階段,對理論學習和社團活動以及社會實踐之間的關系處理還不夠成熟。加之有的專業課程的學習壓力較大,大一新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常常處于“連軸轉”的狀態。因此,他們認為時間比較緊張。然而,大學一年級正是大多數學校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階段。在此階段,學生普遍認為專業課程的學習較為重要,此時如果再參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他們往往覺得課程學習的時間機會成本過高,從而導致了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在學生心目中得不到充分的重視。不僅如此,還有的學校甚至占用了學生的周末時間,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這種行為讓學生嚴重喪失了對規劃課程的參與興趣,有的甚至出現了抵觸情緒。
4.內容不夠生動性。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教學方式過于死板,學生在機械的教學模式中感受到的只能是枯燥無味的說教式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然而,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開設目的,就在于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在對自身情況以及所學專業及其對應的崗位產生一定的認識后,撰寫出屬于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書。不過,傳統的職業生涯規劃課堂上,教師多是采用“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不出來,因此無法激發學生的課程參與積極性。
5.實踐效果差。一般而言,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考核多以大作業的形式為主,并且考核作業的形式比較統一,學生對其往往抱以無所謂的態度。更有甚者,學生會直接利用互聯網資源,復制粘貼與自己作業內容相似的網絡資源應付了事,從而導致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無法發揮預期的教學效果。同時,還有的大學生僅僅是為了完成課程,采用機械應付式的學習方式,不能做到融會貫通,無法利用課程理論知識和生涯規劃工具對自身進行透徹的分析、定位,并確定自己今后的職業的方向,因此也導致了生涯規劃課程開設的實際作用不強、教學目標完成情況不佳等問題的出現。
二、“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改革
1.建立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云平臺”。在“互聯網+”背景下,學校可以建立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云平臺”。借助此類平臺,將一些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教師的教學內容錄制成短視頻,并將視頻的長度控制在半小時左右,避免因視頻時間過長造成學生專注度下降。同時,視頻所涉及的內容也應當力圖全面、深入,包括如課程簡介、課程安排、職業生涯規劃認知、職業性向測評以及職業規劃書撰寫等等。視頻制作完成之后,學校應當將其及時上傳至“云平臺”,并要求大學生在學校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對“云平臺”中相關課程內容的學習。同時,后臺還要根據學生的賬號登錄情況,及時監控學生的學習時長、學習情況等內容。
2.提高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實效性。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在課程質量方面想要獲得實質性的突破,首先要做的就是讓課程的實效性得到充分發揮。當大學生的視頻學習進行到一定階段,并且完成了教師所布置的課程作業之后,教師則可以利用課堂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對過去所學的知識進行梳理、消化,并布置相應的考核作業,待作業完成之后,教師還要挑選出完成情況較為理想的作業,鼓勵這些同學以課堂演講的形式,向其他同學分享自己的考核作業內容,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如此一來,既鍛煉了學生的演講表達能力,又能夠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成果進行檢驗。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包括興趣愛好、能力以及個性等因素,合理選擇適合自己的目標職業,并對該職業的市場前景、薪資待遇、工作環境等情況進行充分的了解。
3.增加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互動交流。“云平臺”課程設設并非沒有缺陷,互動性不足便是其中之一。針對這一問題,教師應當酌情增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互動交流環節。“互聯網+”背景下,教師可以在“云平臺”中合理利用QQ、微信、郵箱等交流工具,建立線上互動平臺,讓學生將自己在視頻學習和實踐應用過程中遇到的疑惑和問題通過留言、私信等方式,反饋給教師或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不僅如此,教師還要加強對班級群的利用,應當定期組織學生開展班級群討論活動,共同探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相關話題。只有如此,才能夠讓“互聯網+”充分發揮作用,提升課程的教學價值,促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升。
4.改變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考核標準。針對“云平臺”的課程考核標準的制定,學校和教師應當摒棄以往單一的考核標準制定方式,采取平時成績與作業各占30%,考試成績占40%的方式來制定。其中,平時成績的考核應當以學生的線上討論參與、留言情況,課程完成情況以及視頻觀看次數等方面為基準。
5.加大評估分析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效果評估。實踐中,“云平臺”的平臺后臺會存儲許多的學生課程參與數據內容,學校和教師應當通過收集、分析分析、總結這些后臺數據,掌握每個視頻內容的播放次數,從而得出哪類視頻更深受學生喜愛、哪類視頻學生疑問較多等信息,為課程教師今后的課程改革提供科學依據。
三、結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背景下,學校要充分利用“云平臺”的優勢,多舉并措,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理論指導與實踐意義最大化的發揮出來,并結合大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大學生量身打造出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方案,幫助大學生明確自身未來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陳曉業.書院制視域下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7.
[2]許瑜銘.“互聯網+”視域下大學生就業指導路徑改革探索研究[D].鄭州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