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英
◆摘 ?要:本文是先從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入手,鼓勵學生用多種形式寫作,再從生活化方面進行引導,讓學生從生活中找素材,做到有話可說。鼓勵學生多閱讀,每次作文后養成互評的好習慣,相互學習。
◆關鍵詞:作文教學;閱讀;評改
作文既是人們系統地表達知識和經驗、思想和感情的書面語言形式,又是一種具有高度綜合性、創造性的語言活動。它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又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是每個語文教師最關注的話題。當前中學語文作文教學面臨著效果差、效率低的困境。筆者認為,只有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才能使學生樂學、愛寫作文,學生的寫作能力才能得到提高。下面我結合多年教學經驗,談一些關于作文激趣的具體方法。
一、營造寫作氛圍,激發寫作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全班營造一種寫作的氛圍,作文教學自然就事半功倍了。那么如何營造寫作氛圍呢?
1.建立和諧師生關系
教育本身就是人和人之間的活動,沒有師生之間的關系,也就無所謂教育,也就是說,教育是通過師生關系借助其他物質條件和手段,達到一定的教育效果的活動。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就是師生之間的互動,即相互之間交流、溝通及共同發展。”沒有互動,沒有交往,就不存在教學,在作文教學中更是這樣。師生關系和諧,學生首先就會對教師有一種信任感,會真正寫出自己內心想寫的東西,因為寫作本身就是心靈感覺的傳達。著名語文特級教師于漪說得好:“語言文字和思想情感同時發生,它就是文化的組成部分。語言文字里有民族的情結,我們中華幾千年優秀文化的精華積淀在我們的語言文字中,因此,它是民族文化的根,是我們民族的命根子。這樣一個人文的學科,千萬不能把它教成技能技巧,重術輕人。”所以,作為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首先要重視學生的情感,同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敢于寫作,樂于表達。
2.鼓勵學生積極表現
生活是多樣的,每個人眼中、心目中的生活都是色彩繽紛的。作文,本來就是學生對認識到的生活的真實反映,寫出真正、獨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教師要鼓勵學生“我手寫我心”。另外,初中生都有自我表現和被肯定的需要,教師要為學生提供這個寫作、展示的平臺。例如,教師可以創辦本班或者本校特有的作文報刊,把學生的優秀作品登在報刊上面,這無疑對學生的寫作興趣有促進作用。記得以前上學的時候,我們辦過一個文學社,還曾經和本校其它系的文學社進行聯誼活。這些做法吸引了大批的文學愛好者,為他們喜歡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除此之外,還可利用手抄報的形式,將學生作品張貼上墻。這樣,學生都會受到鼓勵,進而會積極地寫作。
二、作文教學生活化,讓學生成為寫作的主體
作文離不開生活,或者我們可以說作文來源于生活。富蘭克林也說過:“空袋子難以直立。”作文教學重在從平時生活、從平常小事、從細微處獲得寫作素材。學生自己的生活,是他們最熟悉、最感興趣的,因為生活中有他們的喜怒哀樂。當教師引導他們認識到作文就是將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表達出來時,作文對于他們來說,就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了,寫作文的興趣自然就高漲了。葉圣陶說過:“寫作的根源是發表的欲望;正如同說話一樣,胸中有所積蓄,不吐不快。同時寫作是一種技術:有所積蓄,是一回事;怎樣用文字表達所積蓄的,是它恰到好處,讓自己有如量傾吐的快感,人家有情感心通的妙趣,又是一回事……這樣說來,從有所積蓄而打算發表,從打算發表而研求技術,都不妨待學生自己去理會好了。”所以,在寫作中,教師要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是寫作的主體,只有他們自己樂意寫了,才能寫出真實的、精彩的文字。教師可以利用學生愛玩的天性,引導他們在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課余活動中選擇習作素材,讓他們在游戲中完成習作。例如,組織內容豐富的班隊活動,像參觀、游覽活動、智力競賽、問答比賽、辯論會、記者采訪活動、文娛表演活動等。教師抓住這些機會讓學生進行習作練習,只要學生玩,作文庫大全小升初中考滿分高考滿分高考零分得開心、玩得高興,就會寫得輕松、寫得愉快,學生動筆的機會和創新的機會也就多了。生活是一支永遠唱不完的歌,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生活是一首永遠寫不完的詩,悲歡離合,百態盡有。多彩多姿的生活,是寫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對學生來說,寫作難不是缺少素材和題材,而是缺少發現。在作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融入生活,感悟生活,記錄生活,這樣學生才會從心底激起寫作的浪花。
三、閱讀與寫作
這兩件事,是有一個前后關系,先有閱讀,接下來寫作也就變得必不可少了。如果不閱讀的人,能寫出什么真正有思想性的東西呢?恐怕很難。而如果讀了很多書,卻不相應的寫作,那么自己讀的東西,讀的時候的一些感悟,時間稍長恐怕就會忘個一干二凈了。
我有時候常常羨慕一些作家,怎么寫東西的時候能這樣旁征博引信手拈來,現在想起來,恐怕也是因為他們在讀到一些真正有價值、激發了他們情感的東西的時候,就會在這里那里寫上兩筆,久而久之,腦子里隨時能夠取用的東西就多了;不常寫東西的人,久而久之,腦子里東西再多也都埋在灰塵里,需要用的時候就想不起來了。
四、注重寫作評改,讓學生擁有寫作動力
沒有一定寫作量的積累是很難讓作文出水平的,而學生寫作后及時有效地獲取評改信息又是學生獲得再次作文的動力所在。在傳統教學模式中,語文教師是學生作文的唯一閱讀者和評改者。然而,教師個人主觀性特別強,而且評改往往很不及時,不利于學生對自己作文的正確認識。《語文課程標準》對作文評改這樣要求:“提倡學生自評自改習作”、“應指導學生以教師的批改為例學習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和要領,最終學會自改習作”、“要重視學生多改習作”等等。這說明,在作文評改時也要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在指導學生評改作文時,既要起到“導”與“引”的作用,在怎樣評改好作文上起好引路人的作用,又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使學生敢于發言,勇于發言,從而在“老師指導,學生參與”的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評改好作文,獲得下一次寫作的動力。
教無定法,作文的教學方式也是千變萬化的,教師可以根據自己和學生的具體情況,擬訂教學計劃和目標,選擇不同的作文激趣方法。在作文教學中,只要我們勤探索,多動腦,對學生多一點鼓勵,少一點苛刻,就一定能使學生變“要我寫”為“我要寫”,使寫作課堂成為學生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