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要】文章以農村中學教學現狀及問題為分析背景,思考了農村中學支架式教學模式應用對農村中學教學問題的影響,并嘗試分析了問題應對需求下農村中學支架式教學模式的教師應用路徑和學生應用路徑。
【關鍵詞】農村中學;支架式教學模式;應用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城鄉中學的教學資源應用得以優化,教學理念及教學方式等有所改進,但是受到教師資源、水平及硬件配套設施等的影響,城鄉教育的公平性仍難以提高。關注農村中學教學改革,不僅需要重視農村中學教育的特征及軟硬件困境,而且需要重視經濟效用下農村中學教學模式的選擇及應用針對性等。
一、農村中學教育現狀及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國家對農村中學軟硬件的投入比例不斷增大,進一步促進了農村中學標準化建設,農村中學教育所需的辦學條件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但是,我國農村人口基數大,總體素質偏低,部分家庭仍存在重男輕女意識,留守兒童諸多,使我國農村中學教育存在不少的困難,比較明顯的是學生流失嚴重,師資隊伍不合理,信息化教育落后,硬件設施配套不足和老化,教學新理念和新方法的應用缺乏土壤等。
以硬件設施配套不足和老化為例,由于我國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條件不同,農村中學教育環境和硬件配套設施情況不同。一些地區農村中學存在資金不足,硬件配置有限,設備配置低或設備老化等問題。部分農村中學雖然按照新課標要求和信息教育應用要求購置大量的配套設施,但是忽視軟件開發、硬件配置、人員培訓和技術支持等方面的重要性、成本、可持續性,導致購置的硬件設施閑置不用,教學所需的教師不足,教師崗位勝任力與需求不符等。
如在師資隊伍不合理方面,國務院要求我國中小學教師編制為初中師生比值1∶18,縣城學校師生比值1∶16。我國農村人口分布相對分散,學校點比較多,農村中小學生資源在近些年逐步萎縮,導致配套教師名額日漸減少,甚至出現名義上超編而實際不足的現象。早期體制的不健全使農村中“民轉公”教師比率較大,此類教師盡管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歷史性發展存在積極的作用,但是知識結構老化,教育理念陳舊,學歷低,自我更新及繼續教育能力的接受意識不足等,使現有農村教師隊伍總體素質很難適應農村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求。此外,我國長期實行的“只進不退”教師錄用制度,導致農村基礎教育的師資團隊中存在大量老齡化教師,具有創新能力的年輕教師群體缺失,會直接影響農村教育改革水平的提升。
二、農村中學支架式教學模式的教師應用途徑
支架式教學是以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和社會構建主義理論為基礎的,作為建構主義較為成熟的教學法,是指教師借助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良性互動來指導學生學習的教學策略,需要教師提供例子、指導、支持、輸入,隨著學生學習意識、能力等的逐漸獨立,教師逐步撤出。
(一)基礎思路
從農村中學教學現狀及教學中師資團隊存在的隊伍不合理、知識結構老化、教育理念陳舊、學歷低、自我更新及繼續教育能力的接受意識不足等現象入手,建議將以上作為教師的最近發展區,以學生作為促進教師成長的引導者或者助力,在教師團隊發展的過程中,運用支架式教學模式,通過學生的不斷幫助與支持,引導教師不斷積累執教素材,立足于學校的軟硬件條件及教師與學生良性互動中掌握的學生基礎學情,形成新教改框架,完善教育思維、方法、意識、技能、水平等的改革過程,提升建構教育或者授課能力,增強職業操作、創新教育及接受再教育意識,提升職業勝任力等。此種教學方式的應用能為教師在其最近發展區間提供符合學生和教師真實學情的方方面面的支持與憑據,能充分調動教師的參與、自我變革意識,化解新老教師教改和繼續學習的畏難情緒,從而達到提升師資團隊執教能力和水平的要求。
(二)應用方式
1.搭建支架。新知識和新技能可作為第一層支架的建構材料,新思維和新方法可作為第二層支架輔助,第三層可選擇資源深入挖掘及校本課程開發方面。建議學校組織新老教師進行校內型、區域內農村校校聯合型、區域外農村校校聯合型、區域內城鄉校校聯合型、區域外城鄉校校聯合型、主題型優秀教學經驗交流和總結,最新教學資源開發和共享、開發成果的自身化轉換,校本課題開發等。按照此種方式,農村教師的知識結構老化、教育理念陳舊、學歷低、自我更新及繼續教育能力的接受意識不足等帶來的問題可能被緩解或部分解決,通過新舊知識、技能、教育理念的聯系構建,教師隊伍的知識、技能、思維支架得以構建,在理解和內化新知識、新技能、新標準、新方法的過程中,其知識、技能、教學方法等儲備量必然得到有效拓展。
2.實踐應用。在三層支架搭建完成并內化完畢后,進入實際教學情境,結合教學實情獨立探索和繼續攀升更為重要。建議教師按照課堂教學的實情,創新創造符合農村教育需求及學生知識內化要求的課堂活動,選擇容易激發學生興趣及積極性的教學方法等。為有效搭建情境支架,引導教師進入創意、創新教學氛圍,建議學校在支架搭建及培訓的過程中,在每個年級選擇實驗班和對照班,引導本年級教師階段性地嘗試應用支架所得,通過實踐檢驗、探索、交流,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思維等均會有所變化。
3.檢測調節。學會認知、學會生存、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現代教育四項支柱。小組討論和合作教育是支架式知識架構不可或缺的環節。在此階段,教師群體可以專業為單位,以年級為單位,以本校為單位,以所在區域為單位,通過線上和線下的交流,形成學習群體,借小組中總結、全員參與等互動方式,開發自身參與和研究意識,完成知識內化、外化能力的建構。檢測中的評價可通過自評、他評、互評等方式達成,評價結果可作為教師自檢、自我完善的依據。
三、農村中學支架式教學模式的學生應用途徑
(一)基礎原則
農村中學支架式教學模式的學生應用途徑設定,同樣需要從趣味性入手,教師教學存在的困難與學生學習的困難均是客觀存在的,均需要知識、技能、思維方面的針對性引導及激發。由此,在學生應用途徑設計中,學本位、尊重學生學情差異、立足農村教學實際條件依然是基本原則;此外,還需要強調進入情境、支架動態漸撤要求及合作互動教學要求。
(二)應用方式
1.以學生為中心的支架搭建。第一層支架搭建從激發學生興趣、學習自主性入手,以知識點作為基礎單位。以教學大綱為引,以知識應用規則為標,以應用要求、課內外教材案例為導,通過溫故知新、預習、復習等方式幫助學生建立中學整個階段,甚至小學到中學階段的基礎學科知識網絡,使學生利用已得知識解讀和內化新知識。第二層支架以題目作為基本架構要素,語言學科如英語和語文要從短語和單詞的熟記、應用著手,分析短語構成和規則,運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如任務式教學法、翻轉課堂、生活化教學法、教學情境設置等方式演練、歸納并總結題目的應用規則、種類,建立體型支架和規則支架。第三層,側重技巧支架搭建,以小組合作、自行探索等方式,結合游戲、歌曲、主題探討等活動,分析、歸納總結技巧應用的方式及差異性,幫助學生搭建技巧應用框架。語言類教學要重視短語和單詞在句子中的應用規則的整理。第四層以知識應用為核心,側重學生自主命題和自主規劃設計的實踐應用,此層支架要有全局意識,側重架構的清晰性、與前三層的密切關聯性。第五層是知識拓展支架,需要按照輸入—輸出的規則,強化素材、題材等的積累。
2.情境式實踐應用。教師按照教學內容和自己學習到的新技巧、新方式,為學生設計真實情景,可使用唱歌、畫圖、講故事、話題討論等方式增強此環節的趣味性。考慮到五層支架的分析與逐層詮釋需要配合生活化場景與實驗,建議教師整合校內資源,如班級文化、校園文化、相關硬件設施和教輔材料等,農村和鄉鎮學校可利用現有田野資源,以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目標,鼓勵學生按照自身的經驗,按照課本內容自編自導自演,靈活呈現和闡述知識點。
當然,對于學科關聯性較強的基礎學科,如地理、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等,基礎學科教師可相互溝通后,結合班主任日常管理的實際需求及案例情況,共同設定主題。如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意識,地理教學中可要求學生課余搜集家鄉地理區位、人口、特產、家鄉建設特色和持續發展戰略等信息,使學生明確自身所在環境的實際情況;歷史課程可將家鄉的風土人情作為學生自行調查和總結的內容,引導學生通過自行調研,從歷史發展的視角認識家鄉,產生身為此地人的自豪感和建設家鄉的熱情;語文教學中可將與熱愛家鄉相關的教材內容整合起來,引導學生解讀作者的撰寫思路、文章背后的情感,鼓勵學生說一說家鄉的美,寫一寫家鄉的魅,畫一畫家鄉的形,演一演家鄉的態等。諸如信息播報、小記者采訪、講古論今的演播等模式均可納入到情境式實踐應用中。
3.師生同步檢測調節。按照師生互評,學生生互評、自評等方式,教師引導學生評價課堂質量、存在的問題、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不足點和提升點,并為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提供建議等。這也是支架式教學模式下,以趣為導時,師生互動共同成長的必要階段。
【參考文獻】
[1]袁福軍.赤峰市敖漢旗農村中學音樂教育現狀調查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8.
[2]劉蕓利.論支架式教學培養農村中學高中生英語自主閱讀能力的作用[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8.
[3]翟增希.農村中學教育的特點與經濟學效用[J].南方企業家,2018(01):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