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桂新
【摘要】農村貧困地區的小學生普遍存在內向、靦腆、不愿意與他人交流等特點,這實際上是一種自卑心理。如果不及時對其進行正確的心理疏導,必定會影響學生的未來發展。文章針對農村小學貧困戶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進行了具體分析和論述,希望能夠為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一定幫助。
【關鍵詞】農村小學;貧困戶子女;心理疏導;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社會發展的希望。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至關重要。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格外重視,并開設了相關心理課程。據有關心理學家研究,小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有很多種,有些是受到家庭環境影響,有些來源于學習壓力,而有些是因為同學的歧視和嘲笑。這些都會使小學生心理發生變化,嚴重的還會使學生心理出現扭曲、陰影等情況。農村貧困戶子女與普通家庭的孩子相比會有自卑感,由于從小物質生活不如其他孩子優越,所以貧困戶子女通常性格較為內向,不愿意與他人交往。
我國有一檔紀實節目《變形計》,主要講述的就是城市中的孩子與貧困山區的孩子互換生活條件后孩子的表現及變化。相信有很多人都看過這檔節目。節目中,城市中的孩子來到農村,能夠感受到農村孩子的艱辛與不易,但是貧困山區的孩子到了城市中多會有自卑、膽怯等心理變化。這實際上與孩子的日常生活條件和生活環境有很大關系,也間接顯露出了貧困戶子女在心理健康方面有所偏激,本應該陽光燦爛的年紀,卻總有一種自卑感。貧困戶子女錯誤地認為自身的家庭條件和經濟基礎是自身層次的決定因素,所以在心理上會有一定的落差感。對此,有關心理教師應當對小學生給予正確的疏導。
二、農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農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暴露出很大問題。師資力量薄弱,教師忽視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接觸少,與家長溝通少,這些都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我國很多偏遠地區經濟水平較為落后,小學教育也跟不上時代的發展需求,對于貧困戶家庭來說,能讓孩子吃得飽、穿得暖、上得起學就已經非常好了,他們并不奢望給孩子更優越的生活。還有很多貧困家庭父母省吃儉用供孩子上學,甚至東拼西湊為孩子籌學費。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會有一種負擔感,認為自己上學是家中的負擔,心理壓力非常大,再加上父母沒有及時疏導孩子,會使孩子從小有一種錯誤的認知心理,認為家里窮,自己比別人差,不如別人,所以會有一種深深的負罪感[1]。
如今大部分農村小學并沒有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列為必修課,甚至有些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而私自占用心理健康課。有關研究調查結果顯示,農村小學的心理健康教師多為兼職教師,沒有受過專業的培訓,對學生心理、思想了解甚少,尤其是對貧困戶子女心理的了解更為匱乏,平日里上心理健康課只是應付了事。教師總是一味地按照教材中的內容來上課,并沒有采取個性化、針對性的措施,也沒有針對農村小學貧困戶子女實際問題開設心理課堂。這些都是如今農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所存在的問題。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沒有任何意義,不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思想觀,也不能幫助學生正確看待貧富之間的差異[2]。
三、農村小學貧困戶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分析
(一)學校要定期組織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為了解決現有小學心理健康問題,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這對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思想觀、價值觀有很大幫助。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勵志片,讓學生明白貧富只是個人經濟條件的象征,并不能決定一個人的未來。每一個孩子起步都是相同的,要用正確的思想觀去看待問題。要讓家庭貧困的孩子明白自己雖然經濟條件不比其他人好,但是依然能夠得到父母的關愛,這就是最難得的。心理健康教師要讓孩子認識到幸福所在。
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形式應當是多元化的。教師不要將目光局限在課堂上,也可以在課后為學生開展相應的心理健康活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需要注意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小學教師要多關注農村貧困戶子女,因為這部分學生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如果教師不及時為其疏導,必定會影響其學習積極性,嚴重的還會導致抑郁[3]。
(二)設置家校聯動式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家校聯動式教學能夠更好地幫助貧困戶子女樹立健康的心理。教師可以通過家訪深入到貧困戶家中,去了解這些貧困戶日常生活狀況,更好地制訂切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有關研究結果顯示,大部分貧困戶對子女教育并不關注,認為教育是老師的事情,與自己無關。實際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教師在家訪過程中要讓父母意識到教育孩子不僅僅是學校的事情,家長也有責任和義務教育好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成長中對其影響較大的人。家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對小學生的成長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但農村家長普遍文化素質較低,特別是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甚少,不能準確分辨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這時候教師要懂得與家長建立密切的聯系,讓家長及時反饋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異常情況,并向家長反饋學生在學校的表現情況等,共同尋找出孩子的心理問題,為其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在家長與教師的引導下,小學生能夠逐漸走出心理誤區,用正確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很多貧困戶子女在家長和教師的鼓勵下有了更多的信心。除此之外,家長和教師也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長處,鼓勵其發展特長,這對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有很大幫助[4]。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論述了農村小學貧困戶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等內容。通過分析可以發現,小學階段的學生可塑性較強,教師要抓住學生的這一性格特點,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與教育。對于內向、膽怯、不愿意與他人交流的學生,要給予正確的疏導,讓學生能夠用正確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和分析問題。心理健康教育問題至關重要,農村小學教師一定要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關注和重視,可以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實現家庭聯動式教學,讓家長參與到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為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更多幫助。
【參考文獻】
[1]董新民,張寅杰,王翰.當前農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讀與寫雜志(教育教學刊),2018(09):109-112.
[2]韓同勇,李佳蕓.加強農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分析[J].時代教育,2018(03):109-117.
[3]劉建平.加強農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見[J].新課程(中旬),2018(03):121-128.
[4]王克東.農村小學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與對策[J].小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7(03):108-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