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松 寶應縣葉挺橋小學
縱觀我國當下的教育發展情況,其存在的問題是顯而易見的——一些教師缺乏對課程重要性的合理認知;學校缺乏相關的教育資源配置,在缺乏外界條件提升當下教學情況的局面下,改變教育方法,創新教育思路就顯得尤為重要,結合當下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簡要論述如何在小學教育環節引入德育教育手段。
要在小學階段開展對于低齡兒童的體育教學工作,就要結合其心理特點與認知特點,制定有方向、有目標的教學手段。對于小學生來說,其認知能力較為淺薄,對于外界的接觸與了解處于“觀察——模仿——重復”的初級階段,在其日常學習環節中,很容易受到教師的影響。但在相關的教學環節,一些體育教師忽視了自身對于學生的帶動作用,淺顯的將自身的教學任務歸結于“講課授課”,忽略了教師本身對于學生的改變。
信息時代的高速發展為學生提供了多種學習手段,但其基本學習技能、專業知識仍大部分來自教師。作為學生開展體育活動的知識受體,教師的言談舉止會對學生產生深刻的影響,要推動德育教育,教育工作者就要規范自身言行,依靠專業的教學經驗與較高的師德師風開展教學活動[1]。在日常授課任務中,教師可以發揮自身的帶頭作用,在講解專業體育知識時為學生做出示范,如在籃球的相關授課環節,教師可為學生講解并示范投籃技巧,在系統全面的授課環境下,不僅能夠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還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進行授課任務時,教師應注意對語言與情緒的控制,如果學生出現失誤,教師在避免過度苛責的同時,轉為加油打氣的教育方式,能夠使當前課堂形成更為積極向上的教育局面。教師可與學生共同分析教學環節與學習環節存在的問題,如果是因為學生個人理解能力導致的課程偏頗,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與教師之間拉近彼此的距離,實現學生體育學習能力的進步;如果是教師的教育手法存在漏洞。依靠德育交流,學生能夠及時對教師當前存在的短板做出指正,提升教學成果與課堂效率。
在小學體育教育階段開展德育教學,其不僅僅是義務教育的要求,更是對國家發展的相應,德育教育作為推動課程進展的有機手段被各個教育機構先后采用,但在引入德育教育的相關教學環節中,一些教師過于強調自身對于“德育教育”的應用,忽略了德育教育對于學生發展所做出的影響[2]。在過于偏重一方的教育觀念下,體育課堂變為“教師能力過硬,學生集體落后”的單方面表演舞臺。
要推行德育教育,就要應用德育手段開展講學,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養成“德”,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大多數體育項目以團體合作形式展開,在小學階段,二人三足等體育游戲深受學生歡迎,但由于彼此配合不當,部分學生會在活動環節產生失誤,導致集體名次的落后甚至受傷。而在引入德育教育理念時,學生養成“競爭”“合作”“謙讓”等正確思想。不僅培養了其競爭意識的同時,還幫助學生形成了合作進取的正確道德認知,使其獲得“團體活動的成果決定于團體”的正確觀念。在舉行相關體育活動之前,教師鼓勵學生進行課前準備,相較于傳統強硬的教學方式,在營造積極合作的教學氛圍的同時,推動體育課程走向德育方向。
對比于主流教學科目,體育教學內容以身體活動為主,理論知識為輔,在小學教學階段,由于其對活動性的偏重,導致學生無法獲得一些在傳統教學活動中能夠感受到的教育哲理。但對于小學體育教學來說,專業的教學活動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個人品質,培養學生拼搏進取的競爭精神[3]。
由于一些體育活動的開展對于小學生來說存在一定的難度,在多次嘗試之后,學生會表現出低沉沮喪的消極心理,對當前教育活動表現出抗拒;加之一些體育教學活動對身體機能有較大的要求,一些學生在長期的鍛煉環節往往會表現出疲憊狀態。德育教育的推行不僅幫助學生克服了對于體育課的恐懼,更培養了學生的心理素質,在相關課程活動環節,依靠分段教學模式,原本數量大、難度高的教學活動被逐漸分開,使學生獲得更為頑強的進取精神。在后續的教學活動中,即使學生出現失誤或怠惰狀態,也能依靠教師疏導、自我安慰等方式達成減壓,形成更強的心理素質與體育素質。相較于傳統偏重于學生體育技能的教學手段,德育教育促使學生在課堂教育環節成長為有擔當、敢拼搏的體育青年,具有更為頑強的競爭意識。
教師應改變對于體育課程的傳統認知,不僅要將其作為鍛煉學生個人能力的有效手段,更要將其視為培養學生個人能力的教育通道。開展師德教育推動體育課程進步,要求教師完成從自身到學生教育過渡,改變教育思路,在以德為基礎的情況下帶動課程發展,為當前教學任務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