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秋燕
內容摘要:“互聯網+”背景下,電子商務與農村經濟的結合,為我國農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思路,但與此同時我國農村電子商務在發展中也面臨諸多問題。文章分析了我國“互聯網+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現狀,引入了結構方程模型(SEM)對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動力進行測算,并建立了包含要素稟賦、市場需求、周邊產業、可持續發展力、產業政策和互聯網戰略六個層次的動態博弈模型,最后利用70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數據進行了仿真,結果表明:我國互聯網融合戰略促進了整體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產業將保持每年20%左右的發展速率。
關鍵詞:“互聯網+” ? 農村經濟 ? 電子商務 ? 動態博弈
近年來,“互聯網+農村”不僅成為了國家行動的主要方向,還成為了各個傳統平臺所爭奪的經濟高地。借助于電子商務的廣泛市場和流通化的銷售模式,原有小市場模式下的農產品更有效的流向了高附加值市場。但隨著我國農村電商產業鏈的不斷提升,農村電商企業同質化競爭趨勢加劇,我國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的短板也制約了農村電商市場的上限。本文將針對我國農村電商發展中多個因素的博弈情況進行分析,并對“互聯網+農村電子商務”這一模式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模擬和分析。
文獻綜述
互聯網融合發展戰略下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已引起了學術界的重點關注。謝天成和施祖麟(2016)認為,農村電子商務快速發展,對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創新創業、農民增收就業和扶貧攻堅具有重要作用,其在未來將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動力;牛艷艷(2017)基于農村流通業發展的現狀,討論了新常態下電子商務平臺對農村流通業發展的影響,其得出電子商務通過結構優化等作用,將促使農村商貿體系更為完善,并形成協同經濟的效用;張寧(2017)認為,隨著我國寬帶普及在未來一段時期內,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的水平將得到極大的改善,在這樣的背景環境下,建設農村商品流通網絡結構能夠推動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梢哉f,現有的研究均認可“互聯網+”對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正向作用,但對于電子商務發展的模式,仍存在較大的爭議。
在電子商務模式分析的研究中,部分學者認為“淘寶村”是互聯網與農村電商結合的優質體系。郭承龍(2015)在深入淘寶村調研后發現,經濟基礎較好、貼近市場的淘寶村經濟偏向工業化道路,而經濟基礎薄弱的淘寶村則以農業稟賦優勢發展本地經濟,相互臨近的淘寶村之間則容易出現同質化產品的惡性競爭;梁強(2016)以廣東揭陽軍埔淘寶村的樣本案例展開研究,其基于包容性創業模型,分析和歸納了農村電商包容性創業集群的形成過程和基本路徑,并歸納了淘寶村形成的四個主流因素,最后得出在信息化產業融合的深度沖擊下,淘寶村聯結形成的農村電商集群模式帶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董坤祥等(2016)認為,由于農村地區資源稟賦不均、經濟基礎薄弱,從而導致了農村電商集群發展出現同質化競爭、經營效率低、融資困難等問題。其認為以創新和金融需求為導向的農村電商經營模式更具持續性;李天天等(2017)從河北省的實地調研出發,對兩種農村電子商務模式進行對比,其認為以合作社形式為基礎的農村電子商務模式成本收益比更高,發展潛力更強。
“互聯網+農村電子商務”的結構模型設定
由于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剛剛起步,對于其數據的統計口徑尚未形成,本文在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基礎上,結合相關文獻的論述,構建出如表1所示的農村電子商務核心發展動力影響指標因素。
本文將我國現有農村電子商務視為一個主體產業部門,通過線性方程系統對此進行構造,采用結構方程模型(SEM)設定出農村電子商務的六大影響因素路徑。本文以《中國統計年鑒》為樣本數據來源,隨機抽樣了我國31個省市區中的70組統計數據樣本展開研究,對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動力的影響因素設定如圖1所示。
基于圖1所示的假設框架圖,本文采用PLS-SEM模型對70組統計數據中抽調的1組數據樣本的各個要素的營銷值進行計算,最終得出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動力的形成路徑,具體如圖2所示。農村區域的電子商務發展實質上受到六個因素的制約,且各個因素之間又相互影響。在SD動態模型規劃角度,由于本文僅僅抽調了1個小樣本進行分析,故無法完全說明農村電子商務整體發展趨勢,但也能夠表現出部分問題。該樣本計算的模型判決系數為0.725,說明假設框架中歸納的各個因素較好的衡量了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根本原因,而各個因素的影響值介于0.10-0.20之間,其中影響力最強的要素為“互聯網戰略”,其次為“要素稟賦”,這也很好的說明了目前推動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政策原因和市場原因。
根據上述理論設定,農村電子商務受互聯網戰略的影響異常深遠。這是因為互聯網戰略不僅幫助單一農村地區獲得了長足發展,其還進一步輻射到了周邊地區形成了農村部門的整體聯動發展,從而有效擴充了農村電子商務這一新生產業的整體份額,最終促進了各個農村部門間的內部競爭、豐富了市場上的選擇,對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了有效反饋。同時,農村電子商務發展不僅僅帶動了農業的發展,還使得農村部門中,以旅游業為代表的周邊產業獲取了整體可持續發展動能,這也將進一步促使農村區域加大對電子商務的投入力度。
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動態博弈過程及趨勢預測
由圖1的模型設定可知,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不僅取決于其本身的產出,其還涉及到多個部門、多個變量的共同發展過程。在各個部門的投入路徑中,產出水平隨著時間的累積而強化,并形成反饋,這是一個典型的動態博弈過程。因此本文將周邊產業、產業政策和市場需求定義為輔助變量,將要素稟賦、可持續發展和互聯網戰略定義為狀態變量,并利用70個樣本組區域間的相互影響博弈,構建農村電子商務市場發展方程:
(1)
公式(1)中,AE是農村區域電子商務的增加值;IS和IS0代表互聯網融合系數(區別于“互聯網戰略”),該系數由隨機游走函數得出,介于1-2之間;LAD和LAD0分別代表區域電子商務發展動力和他地區電子商務發展動力;DDC和DDC0代表區域電子商務市場需求量和他地區電子商務市場需求量。由表1的設定及圖2的初步分析可知,區域內部的電子商務可持續發展受到人均GDP水平和電子商務利潤率兩個因素的影響,同時,在圖2中可持續發展又承擔了中間路徑作用。從動態反饋的角度觀察這一問題,可以建立下述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