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紅
內容摘要:“一帶一路”是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積極順應國際經貿格局新變化,致力于通過強化與亞歐非國家雙邊貿易往來、雙向直接投資、國際金融合作等經貿合作,推動沿線國家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和價值鏈轉型升級的新型倡議。本文基于雙環流的范式分析,引入全球價值鏈理論,以“一帶一路”合作區域為例,探究國際經濟貿易的往來合作與發展,實證研究各國在全球價值鏈上的參與度差距對其出口的影響作用,以檢驗在全球價值雙環流范式下“一帶一路”帶給沿線各國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
關鍵詞:國際合作 ? 價值鏈 ? 一帶一路 ? 貿易格局
國際合作的經濟效應分析
隨著全球化的逐步推進,離岸外包、跨國外包等將生產階段片斷化、重新布局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運輸費用的降低、技術水平的提升都使得公司能夠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生產布局,并從中獲利。國際化片斷化生產可帶來價格更低的產品,從而提升消費者福利,但這伴隨著對勞動力需求的減少和高技能勞動力收入的增加。Milberg、Winkler(2013)認為在全球化過程中對勞動力需求有四個方面的效應,即替代效應、規模效應、效率效應和盈利效應,四方面的影響效應各不相同,本文將研究在中間品貿易越來越成為國際貿易重要組成部分的背景下,附加值、中間品出口、片斷化生產對一國的勞動力需求將產生怎樣的影響。
從按照中間品、最終品劃分的貿易結構看,全球經濟表現出明顯的價值雙環流。發達國家在中間品、最終品的進出口貿易表現活躍,而發展中國家則僅在若干行業中表現出較高的中間品和最終品的高進出口行為,其中與中國的貿易往來存在較為活躍的價值鏈。在當前全球化進程面臨瓶頸、發達國家對于全球化遲疑不定之時,中國適時發出“一帶一路”的倡議,期望借助全球價值雙環流的體系,構建出一個能夠全球共享發展成果的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全球治理體系。因此,本文從中間品貿易和附加值的角度研究全球片斷化生產對一國勞動力需求的影響。
附加值貿易與勞動力需求分析
(一)全球片斷化生產發展
本文統計了OECD數據庫61個國家總出口中國內附加值變動情況,首先,分析中國在研究期間內總出口附加值變動情況。2002年中國總出口國內附加值排在11名,僅占第一名美國的14.5%,其后每年排名快速上升,到2017年排名第二,僅次于美國,占美國47.7%。在復合年均增速上,2002-2007年、2007-2012年、2012-2017年這三個時期中我國分別排在第4名(20.52%)、第1名(23.41%)和第2名(17.62%),始終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速。其次,各國同期的均速分別為3.83%、11.72%、8.40%,可見2007年以后全球貿易中各國總出口國內附加值開始快速上升。
鑒于全球片斷化生產更多表現為中間品貿易的快速發展,因而本文選取了中國、南非、印度、菲律賓和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為代表,整理其中間品貿易在總貿易中占比變化情況。可以看出除南非以外,其他國家此項指標占比均逐漸上升,但南非在2010年后占比開始逐年上升,使其近年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也隨之上升,這與Hummels、Ishii和YK的測算一致,中間品貿易己經占到全球貿易的三分之一,且呈現不斷上升趨勢。這也印證了全球片斷化生產的不斷發展(由于篇幅所限,“主要國家中間品出口占比變動圖”未列出)。
具體到各國情況,俄羅斯、南非等中間品出口占比始終維持在60%以上,中國則逐漸從2002年的49.51%升至2017年53.10%,雖然仍處于較低水平,但因中國總出口以及總出口國內附加值己經是大體最高的水平,所以在全球中間品貿易中的參與度很高,能夠起到承接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經貿合作的樞紐作用。
各國都在積極參與中間品貿易,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在全球貿易中占比越來越高,但是出口中附加值比例影響著一國參與國際貿易能夠為該國帶來的經濟效應。通過對OECD-TiVa數據庫中61個國家按照中間品、最終品分類的出口中附加值比例的統計可知,首先,每個國家的中間品出口和最終品出口的附加值比例都與該國人均GDP水平無直接關系,而與該國生產、經濟等其他方面的結構相關,以石油出口為主的沙特阿拉伯其中間品出口附加值比例2017年高達86.3%,而最終品出口中附加值比例2017年僅有9.8%,是所有61個國家中最低的。其次,各國中間品出口附加值比例變動情況不存在明顯一致的規律,但最終品出口附加值比重大多呈下降趨勢。再次,中國中間品出口附加值2007年以后顯著上升,但最終品出口附加值則表現出下降趨勢,2017年我國中間品和最終品出口附加值比例水平相近,各為35.3%和32.7%。
綜上,近年來全球貿易發展具備一定的結構性特征,首先以出口國內附加值為代表的國際貿易增長迅速,蓬勃發展;其次國際貿易中中間品貿易占比越來越高,對國際貿易格局影響逐步增大;最后最終品出口附加值比例逐年下降,中間品出口附加值比例變動各國各不相同。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出口國內附加值2017年達到世界第二,且保持兩位數的年均增速,中間品貿易占比及附加值占比也快速提升,這為“一帶一路”推進國際合作提供了一系列的借鑒和參考。
(二)中國各類型勞動力收入變動分析
本文主要研究中間品貿易、附加值等對各類勞動力收入的影響,因而接下來具體研究總收入中各類勞動力收入占比情況。中國經濟總體各勞動力占比來看,高技能勞動力收入占比近幾年逐步提升,但仍最低,2016年僅為13.7%,低技能勞動力收入占比逐步下降,2016年至47.9%(見表1)。
從行業來看,各個行業勞動力收入結構存在較大差異。總體看來,高技能勞動力收入占比最高的是第三產業的郵電、金融中介、教育等,而占比最低的則是農業,不到0.1%。第二產業中,化學制品、光電設備、運輸設備、電氣水等重工業中高技能勞動力收入占比相對較高。具體而言,紡織服裝在第二產業中高技能勞動力收入占比最低,從2002年0.8%上升至2016年2.1%;電氣水是第二產業中高技能勞動力收入占比較高的行業,從7.2%上升至21.7%。表明在研究樣本期間內,第二產業的勞動力收入結構提升明顯,這也意味著該行業附加值的增長,同時產業內部各行業該項指標占比并未發生明顯變化,紡織服裝始終最低,而電氣水則一直處于最高水平。
第三產業的高技能勞動力收入占比就平均來看在三次產業中最高。酒店餐飲高于其他第三產業的部門,高技能勞動力收入占比較低,從1.3%上升至5.1%。零售業、批發貿易、房地產在第三產業中高技能勞動力收入相對較少,分別從2002年的3.9%、7.3%、7.6%上升至2016年的15.0%、25.8%、13.6%。除農業外三次產業的高技能勞動力收入均呈現顯著的上升趨勢,各行業勞動力收入結構有了顯著的優化提升,占比最高的教育、郵電行業高技能勞動力收入占比高達40%。
總之,各行業的勞動力收入結構優化升級趨勢明顯。從勞動力的收入結構也側面反映出了中國在各產業發展中的狀態,農業最為滯后,輕工業附加值較低,重工業已經在逐步提升的路徑上,第三產業較為發達。
(三)世界主要國家勞動力收入變動對比分析
首先,除墨西哥外,其他各國在研究期間高技能勞動力收入占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墨西哥在2011年之前該項占比為29.0%左右,2011年后其占比逐步下降,降至2016年的25.7%。同時發展中國家該項占比顯著低于發達國家,前者以巴西最高,而后者以韓國最高,2016年各自占比為34.3%、60.9%,差距明顯。我國在2002年高技能勞動力收入占比僅為3.8%,是所選取國家中占比最低的,隨后提升顯著,從2016年的13.7%上升至2.59倍,增速遠高于其他國家。
中技能勞動力收入占比多數國家均保持在原水平,墨西哥則表現出明顯的上升,從2002年47.9%上升至2009年60.1%,印度尼西亞在2011年以后明顯下降,2016年為24.4%。可見,墨西哥中技能勞動力收入替代了高技能勞動力,而印度尼西亞則恰好相反,高技能勞動力收入占比提升了14.3%,替代了中低技能勞動力。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中技能勞動力收入情況上沒有明顯區別。中國的此部分勞動力收入占比在所選國家中處于中間水平,低于占比較高的俄羅斯(68.5%)、墨西哥(60.1%),高于占比較低的印度尼西亞(24.4%)、韓國(33.1%),2009年占比為38.3%。
與高技能勞動力占比變動情況相反,各國低技能勞動力收入占比逐漸下降,但多數發展中國家占比明顯高于發達國家,俄羅斯除外,其占比2016年僅為3.7%。2016年發達國家除英國(14.9%)外,低技能勞動力收入占比均在10%以下。中國占比最高,2002年為62.1%,隨后下降明顯,2016年占47.9%。
綜合來看,中國在所有國家中勞動力技能結構還相對落后,但研究樣本的15年期間,中國的勞動力結構改善明顯,低技能勞動力收入占比顯著下降,高技能明顯提升,雖仍處于較弱位置,但在提升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經驗,這也是“一帶一路”建設中,中國主動倡議與世界各國尤其是在上一輪全球化中被邊緣化國家分享的經驗。
雙環流下“一帶一路”的經濟效應檢驗
(一)模型設定
假設生產中僅有勞動和資本兩種要素投入,按照Cobb-Donglas生產函數形式,總產出如下
Y=AK α L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根據均衡條件,勞動力的報酬工資和資本的報酬利息分別等于勞動力和資本的邊際產出,分別記為W和R,公式如下
W=αAK βL α-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R=βAK β-1L 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在開放的經濟中,一國總產出還會受到國際因素的影響,本部分主要研究國際貿易中中間品、附加值因素的經濟效應,參考Amiti和Wei(2004)將參數A設為受中間品出口比例(inters)、中間品出口附加值比例(idva)、最終品出口附加值比例(fdva)影響,將參數A的公式設置如下
A=A0λ1 intersλ2 idvaλ3 fdv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將公式(1)-(4)整理并兩邊同時取對數可得
lnL=α0+α1inters+α2idva+α3fdva+α4lnY ? ? ? ? ? ? ? ? ? ? ? ? (5)
本部分實證檢驗使用OECD-SEA、WIOD-TiVa數據庫數據,使用各國在2002-2016年中間品出口比例(inters)、中間品出口附加值比例(idva)、最終品出口附加值比例(fdva)、總產出(go)的面板數據檢驗全球片斷化生產的經濟效應,包括對勞動力雇傭總時長(h)、勞動生產效率(productivity)的影響研究。同時在進一步的實證研究中,檢驗高中低技能勞動力單位時長工資收入(wph)的不同影響。待估方程如下
lnhit=α0+α1intersit+α2idvait+α3 fdvait+α4lngoit ? ? ? ? ? ? ? ?(6)
lnproductivityit=α0+α1intersit+α2idvait+α3 fdvait+α4lngoit(7)
lnwhpit=α0+α1intersit+α2idvait+α3 fdvait+α4lngoit ? ? ? ? ? (8)
(二)數據說明
實證部分主要使用OECD-SEA、WIOD-TiVa兩個數據庫,根據數據庫中的國家進行數據匹配,選取中間品出口比例(inters)、中間品出口附加值比例(idva)、最終品出口附加值比例(fdva)、總產出(go)作為自變量。根據數據庫原始數據計算得到勞動力雇傭總時長(h)、勞動生產效率(productivity)高中低技能勞動力單位時長工資收入(wph)作為關注的因變量進行實證研究。下文將使用這些變量進行實證檢驗。
(三)基準實證檢驗
1.對工作時長的影響。此小節研究中間品附加值貿易對該國勞動力總雇傭時長的影響,根據前文公式(6)進行回歸。表2中列出了四個回歸模型,模型(1)(2)是混合面板模型,其中模型(2)則是包含時間效應的模型,模型(3)(4)是固定效應模型,其中模型(4)包含時間效應。此部分回歸估計中,主要關注中間品出口、中間品國內附加值比例、最終品國內附加值比例對一國勞動力雇傭總時長的影響。可以看出四個模型中,關注的三個自變量對勞動力雇傭總時長的影響都很顯著,而且影響較為穩健。控制變量總產出則對一國國內勞動力需求存在正向影響,總產出越高對勞動力需求也越高。
2.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一國參與國際貿易除了會對該國國內勞動力需求產生顯著影響,還會通過產品、合作等多種渠道影響勞動生產率。此小節將根據前文公式(7)進行實證研究,探究中間品附加值貿易對一國勞動生產率的影響作用。與前文相似,本部分同樣構建四個模型(見表3),同樣所關注變量都十分顯著,且系數表現穩健。以模型(4)為例,控制了時間效應,中間品出口在總出口中占比越高,勞動生產率越高;中間品國內附加值比例的上升則會對勞動生產率帶來負向影響,最終品國內附加值比例提升則有利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四)進一步研究
根據前文公式(8)進行估計,因變量分別為高技能勞動力單位時長工資收入(wphhs)、中技能勞動力單位時長工資收入(wphms)、低技能勞動力單位時長工資收入(wphls),每個技能水平的因變量分別進行混合面板和固定效應模型估計,共有6個模型(見表4)。可以看出對高技能勞動力而言,產出的增加能夠顯著提升其單位時長收入,中間品出口與最終品出口的國內附加值比例都不存在顯著影響,但中間品出口國內附加值比例能夠顯著提升其收入狀況。對中技能勞動力而言,產出同樣對其收入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同時中間品出口比例的提升也能夠提升其中技能勞動力的收入水平,與高技能勞動力不同,最終品出口國內附加值比例的提升也能夠改善中技能勞動力收入狀況,但中間品出口中國內附加值比例則不存在顯著影響。對低技能勞動力而言,與高中技能勞動力相同,產出增加能夠顯著提升其單位時間的收入水平,同時與中技能勞動力相同,中間品出口比例、最終品出口國內附加值比例的提升均能夠帶來其收入水平的提升,但中間品出口國內附加值比例則不存在顯著影響。
結論
中間品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日益提升,尤其是在全球價值雙環流的體系下,“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主動將更多國家納入到國際經濟合作中,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中國處于中間環節,通過從發展中國家大量進口中間品,一方面將發展中國家漸漸更深程度地加入到世界經濟活動中,另一方面在這個過程中也發揮了中間品貿易對一國經濟的促進作用。
從附加值貿易角度看,各國出口中國內附加值總量快速增長,“一帶一路”除了通過發展中間品貿易,為廣大發展中國家謀福利外,在出口附加值方面的提升也同樣具有顯著經濟效應。中間品出口國內附加值方面,附加值比例的提升能夠從盈利效應角度帶動一國國內勞動力的需求,解決國內就業問題;同時能夠顯著提升一國高技能勞動力收入水平,這部分勞動力是一國經濟創新發展的主要動力來源,收入水平的提升為高技能勞動力進行創新發展提供了有效激勵,因而也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勞動力。最終品出口國內附加值方面,附加值比例的提升能夠顯著提升勞動生產率,與中間品附加值通過不同渠道,促進一國生產與經濟效率的提升,同時也能夠提升中低技能勞動力收入水平,改善一國收入結構。
總之,“一帶一路”倡議將更多發展中國家納入國際合作中,進行全球片斷化生產,能夠為發展中國家帶來創新升級、就業提升、收入結構改善等多方面的經濟效應。因而“一帶一路”的進一步建設不僅僅能夠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經濟總量上的增長,還能夠從就業、收入等結構因素方面改善經濟運行狀況,提升各國綜合實力,是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黃先海,余驍.以“一帶一路”建設重塑全球價值鏈[J].經濟學家,2017(3)
2.張茉楠.基于全球價值鏈的“一帶一路”推進戰略[J].宏觀經濟管理,2016(9)
3.魏龍,王磊.從嵌入全球價值鏈到主導區域價值鏈——“一帶一路”戰略的經濟可行性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6(5)
4.沈銘輝,張中元.“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國際產能合作——以中國-印尼合作為例[J].國際經濟合作,2017(3)
5.丁鋒.“一帶一路”視角下的中國埃及產業合作路徑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