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庭旭 張華 韋艷



【摘要】在文化多樣性、人文修養、外文閱讀和翻譯能力及了解國外衛生政策分項中,日常聽英文歌為主的學生態度更積極(P<0.05);在英文溝通能力中使用英文網站為主的學生態度更積極(P=0.016)。浸潤式教學是雙語教學改革值得考慮的方法之一。
【關鍵詞】媒介接觸;習慣;雙語教學;效果評價;浸潤式教學
【基金項目】貴州省本科教學工程重點項目(08090150205) ;貴州省2017年一流專業重點建設項目——預防醫學(黔教高發〔2017〕158號)。
雙語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有計劃、系統地使用兩種語言作為教學手段, 使學生第二語言的學習及使用第二語言學習專業知識的能力自然、順利地發展[1]。在我國,雙語教學一般指在非語言學科的教學中使用英語作為課程主要用語,使學生在學習學科知識的同時提高專業英語水平[2]。自2002年教育部強調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需加強雙語教學以來,我國高校雙語教學建設已歷經16年[3]。然而貴州地處我國西南邊陲,經濟文化水平較低,在雙語教學過程中,學生英文水平低下的問題尤為突出。
浸潤式教學法始于20世紀60年代,大量案例表明該方法能顯著提升學生接觸和使用英語的積極主動性[4-8]。“浸潤”環境的重點在于課堂外,鼓勵學生“浸潤”、為其營造“浸潤”環境的方法值得教師重視。
媒介是信息傳播的途徑,包括報紙、雜志、書籍、廣播、電視、電影、通訊和網絡[9]。了解我省大學生日常不同媒介英語的接觸習慣,分析該習慣對雙語教學的影響,對有效營造雙語“浸潤”環境、提升教學效果有積極的意義。本研究的重點在于調查大學生日常不同媒介英語接觸習慣與專業課雙語教學效果間的關系,探討在省屬高校實施浸潤式雙語教學法的可能性。
一、對象與方法
根據文獻[1]和預調查編制自制問卷調查貴州醫科大學預防醫學專業2014級學生對環境衛生學雙語教學課程的滿意度、推廣意愿,評價教學效果。采用SPSS19.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不符合卡方檢驗時使用fisher精確概率法計算P值,以α=0.05為檢驗水準。
二、結果
(一)一般情況
本研究共獲得有效問卷105份,調查率及有效率100%。調查發現,超過60%的學生更傾向閱讀中文書籍、報刊,訪問中文網站;聽歌和觀看影視作品時更多人沒有特別的語言傾向。在所有英文媒介的接觸中,觀看英文影視作品的最多(21.9%), 閱讀英文紙媒的人數最少(0.9%)。
(二)日常不同語言媒介接觸習慣對雙語教學效果的影響
絕大多數學生認為我校環境衛生學雙語教學效果較好。在教學效果各個分項調查中持肯定態度的學生超過50%。尤其在“尊重文化多樣性”“提升人文修養”“提升文獻閱讀和翻譯能力”及“增進對國外衛生政策的了解”的分項中,日常聽英文歌為主的學生態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提升了英文溝通能力”分項中,日常使用英文網站為主的學生態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6)。
(三)日常不同語言媒介接觸習慣對學生滿意度和推廣意愿的影響
我們在將學生對本課程打分合并為不合格(0-5分)、合格(6-7分)和優秀(8-10分)后分析發現,無論習慣接觸哪類英文媒介,均有超過50%的學生將環境衛生學雙語課評為“優秀”,評優率61.0%;近半數學生支持繼續進行雙語教學(48.6%),但不同評價態度和推廣意愿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三、討論
大學生接觸媒介就是想從中獲得對自己有幫助的信息[9]。如果課堂內外都有雙語環境,教學會順利得多[10]。目前我國高校雙語教學仍擺脫不了傳統外語教學模式,學生既無法理解專業課內容,外語水平又沒有提高,實際上荒廢了該門課程[11]。浸潤式教學法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在于設立真實的語境,不僅要盡可能在課堂上創造英語環境,而且要重視課堂外英語“浸泡”環境的建設。學生課業繁重,時間精力有限,這就需要教師尋找出有效的“浸泡”方法。
本研究發現,受調查學生英語“浸泡”時間短,強度低,傾向使用英文的學生數量少,日常使用英文網站的學生比例低至3.8%,遠低于經濟尚不及貴陽的江西新余的同類調查(55.9%)[9],這提醒我省高校教師加快建設課堂外英語“浸泡”環境的建設工作刻不容緩。本研究還顯示,日常以英文歌為主要接觸媒介的學生在英語國家的文化認同感方面態度更積極。另外,100%的以英文網站為主要接觸媒介的學生認為雙語課程提升了英文溝通能力(P=0.016),這一結果值得我們關注。考慮到網絡中廣泛使用實時交流軟件和回帖、跟帖等習慣,可能是該類學生在雙語課程中具有更積極溝通意愿和溝通能力的原因。本研究發現,日常習慣觀看英文影視作品的學生占比雖然最多(21.9%),但態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能因為學生接觸影視作品缺乏明確目標。本研究中日常習慣英文閱讀的學生僅1人,目前無法明確日常閱讀英文紙媒對雙語教學的影響。本研究中受調查學生對雙語教課評價平均分為7.59分,評優率為61%,可以認為學生對該雙語課程接受度和認可度較高,但不同媒介的英語接觸習慣對學生評價和推廣雙語課程的態度沒有影響。
綜上,進一步開展雙語教學改革可行且必要,浸潤式教學是值得考慮的方法之一。除雙語課堂建設外,教師更應重視課堂外英語“浸潤”環境的建設,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素材,明確學習目標。
【參考文獻】
[1]施黎英, 何敏.雙語教學效果問卷調查及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s1):167-169.
[2]陽雨君, 梁雪清.對醫學雙語教學模式的幾點思考[J].教育與職業, 2011(14):116-117.
[3]韓立新, 于詩卉.高校雙語教學改革的若干問題思考[J].教育科學, 2013, 29(06):35-41.
[4]韋莉萍.加拿大沉浸式教學法對我國高校雙語教學的啟示[J].教育與職業, 2015(02):162-163.
[5]謝清.美國沉浸式教學及其對中國雙語教學的啟示[J].麗水學院學報, 2013, 35(01):107-113.
[6]熱孜萬古麗·買買提.加拿大沉浸式教學法對新疆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的啟示[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 2016, 26(06):10-14.
[7]肖靜.沉浸式教學對我國中學英語教學的啟示[J].未來英才, 2017(13).
[8]王倩倩.沉浸式教學法對我國英語教學的啟示[J].教育科學:全文版, 2016(02):00172.
[9]柳敏.跨文化視角下大學生媒介接觸及對英語國家流行文化認同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0, 07(06):90.
[10]武敬杰, 許世彬, 趙新雅.影響雙語教學實施效果的因素及對策[J].中國大學教學, 2008(05):64-65.
[11]于洪穎, 況新華.雙語教學效率低下問題探究[J].教育學術月刊, 2011(11):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