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賀琴
【摘要】高校教師應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課堂上,尋找更合適的教學方法,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增加體驗式教學環節,把加強當代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性認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價值認同,構建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作為主要教學目標,培育出更多合格的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接班人。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校教育;教學方法
【基金項目】2018年國家社科基金“烏魯木齊城區多樣家底的調查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項目編號:18BMZ040)。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源頭活水,十九大報告中多次強調了它的重要性,并指明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1],在社會主義新時代中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1]。因此,在高校教育中推廣、弘揚、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必然選擇。那么如何落實十九大報告的文件指示精神,在高校教學中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與意義?筆者以為,應結合各高校的實際情況,做好相關課程的合理開設,借用翻轉課堂、“互聯網+”等方式,使用多樣教學手段,增加體驗式教學環節等,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真正走進高校,走進大學生心中,激活大學生血液里沉睡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把其變成激情燃燒的愛國意識并代代傳承下去。
一、開設相關課程,增強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性認識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積累,其內涵豐富,文化形式多樣,內容涉及各學科領域的方方面面。如何選擇合適的課程進入高校教學環節,最大限度地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教書育人方面的作用,應當是各高校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其實按照傳統意義對文化的分類,就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而言,精神文化最便于傳播,最容易進入到價值觀的塑形中,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首要目的就是培育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時代接班人,故此高校應加強中國古典文學、歷史、藝術、美學、哲學等通識選修課程的開設。
既然是通識選修課,則需要在灌輸知識的過程中做到明白曉暢、通俗易懂,在小故事中說出大道理,讓大學生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總結出理性意義,并在自己熟悉的感性經驗引導下,進入視通萬里的精神領域。譬如中國節日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彩篇章,是很多課程都會涉及的內容,因而如何認識每個節日的意義應當是授課內容的重點。以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為例,每一個節日的習俗、游戲、典故、美食等中都蘊含著節日精神,如清明節中追祖敬宗的道德情懷,端午節中屈原的愛國熱情,中秋節中小家的團圓與國家民族的團結意識,春節中舉國同慶的和諧認同觀等。每一個節日都有一根節日精神的主線條,圍繞節日精神,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代代流傳。因此,學生只有清晰地了解到每一個節日背后的曲折由來,才能有發自內心的認同,并在情感的共鳴體驗中欣然接受教學內容。
感性體驗依賴于主體所具有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感性識別能力,故感性體驗多指向“真”的識別,而真實感又是情感自然流露的潤滑劑,尤其是充沛的情感最易發生移情現象,而移情體驗是主客交融、身與物化的心理過程,是走向熟悉、信賴、友善、理解等心靈空間的階梯,是達成情感認同的重要條件。因此,只有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變為可以親切感知的感性認識,變為大學生評價、鑒賞的判斷力依據,變為大學生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才能真正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的活態傳播與傳承。
二、合理使用多種教學方法,強化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
課堂知識的高效接受離不開多種教學方法的使用,就傳統教學方法而言,課堂講授式、教學提問式、課外書閱讀式、PPT課件展示式等可能都不能滿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授課要求。當今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翻轉課堂式、微課式、慕課式、“互聯網+”式等教學方法快速走進高校的教學課堂,不斷豐富著課堂教學內容。
就翻轉課堂而言,需要注意的是,課堂中教師與學生角色的互換需要一個前提,即教師對所講授的課程應了若指掌,有能力現場解決學生的疑問,并能在爭論的過程中始終給學生一個正確的引導。翻轉課堂的問題式教學法固然可取,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網絡中成熟的答案很多,這樣會無意中助長學生的抄襲意識。此外,一些模棱兩可的問題在駁雜的網絡資源中會有不同的曲解,若教師沒有能力消除誤解,那么授課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慕課是學生喜愛的形式,但是視頻教學資源的制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技術,而互聯網技術的與時俱進也增加了慕課制作的技術難度,故要在廣度與深度上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需要一個專業的技術團隊支持。這對于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師而言,不是僅靠滿腔的教學熱情就能實現的。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也曾拍攝過微視頻,但是僅僅一段5分鐘的微課視頻就需要一周的調研踩點、一整天的錄制剪接,呈現出的只是一小段素材片。
“互聯網+”是伴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信息技術的出現而形成的,是集翻轉課堂、微課、慕課優勢于一體的新式課堂教學方法。在網絡通暢的前提下,微課視頻的展示、師生互動的問答、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網絡連接等都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實現。與慕課教學一樣,“互聯網+”教學方式的順利運用需要前期大量資金與技術的投入,并非只是人手一個平板電腦而已。因為若沒有主操控平臺的鎖定,一些自控能力較差的學生可能會利用網絡資源在上課時間內不務正業。其實不管使用何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關心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強化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應當是課堂教學實踐的主要目的。
三、增加體驗式教學環節,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
為更好更快地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變成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食糧,變成其血脈中永恒的DNA基因,筆者以為增加體驗式的教學環節,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是有效的教學手段之一。
體驗式教學是一種以體驗活動或體驗之思為方法,幫助學生獲得與學科理性認知相關的情感體驗和隱性知識經驗,并借助體驗達成三維教學目標,融內容與方法于一體的教學模式[2]。體驗式教學需要在教學課程設置上預留若干備選方案,以避免突發狀況時措手不及,如現場表演、手藝互動、參與體驗等。若所邀請的嘉賓不能及時到場,則可按備選方案繼續授課。譬如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教學過程中,若有悠遠優雅的古琴演奏、揮毫潑墨的書法表演、古裝道具的現場展示、非遺技藝的手工操作等,那么學生就可在課堂營造的小型文化空間中盡情領略優秀傳統文化的真諦;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環節中,若能邀請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現身說法,在講解傳統手藝的過程中,結合自身經歷講述手藝傳承的重要性,則遠比課件圖片說明更有說服力;在中華禮儀文化教學環節中,如能請同學至講臺與教師共同參與儀態禮儀的規范操作,那么學生會更快了解掌握禮儀文化的知識要領。
當然,體驗式教學也離不開課堂外多樣的教學實踐。如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的教學中,若能參觀不同類型的博物館,則更能切身感受歷史的文化律動。一個過去的水罐、一頂老舊的鄉紳瓜皮帽、一本發黃的古書、一把斷弦的二胡等等,都指向有明確年代的歷史。在博物館中,書本上抽象的勞動工具,有了鏟、鍬、鉤、鉗的分類,黑白的服飾描述有了鮮艷的色彩、精致的繡花,引證的文獻有了實在的出處,無聲的樂器奏出了宛轉悠揚的曲調等等。在博物館內,歷史與現實的距離被拉近,一件件館藏文物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承載者,而實物化、具體化的歷史又讓學生直觀看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軌跡。
體驗式教學可以讓學生深切明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存在的深厚根基,那些對學生而言熟視無睹的文化事項,其實處處都隱藏著深意。生命因體驗而有趣,生活因體驗而精彩,“知、情、意、行的親歷、體認與驗證”[3]因體驗而富有創造性。大學生在不斷地體驗中練就發現世界“真善美”的火眼金睛時,就能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并在人生境界的不斷提升中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四、結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力量之源、情感之源、動力之源和信心之源,它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化土壤,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精神保障。”[4]因而高校大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培養文化自信,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都有重要的作用。此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高校課堂,成為高校通識教育的必修課,也是愛國實踐的需要,愛國離不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傳承,真摯的愛國情感更需要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課堂實踐中被鞏固與強化。這樣,溫馨安康的家園、充滿友誼的宿舍、團結互助的集體、鄰里和睦的村落、買賣公平的市場、繁華有序的城市、民勤物豐的地區、富強幸福的國家才有更多愛的能量護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2017-10-15.
[2]謝樹平.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及案例研究[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4:225.
[3]崔昌淑.心理輔導課的教學研究[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4.
[4]李銳.為什么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N].光明日報,2019-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