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玥 吉林化工學院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步伐的加快,高校院校應該面向社會、面向未來,以職業發展為導向,為社會培養應用新實踐人才。體育課程作為高校的公共課程之一,在新時期背景下,課程改革十分必要,且迫在眉睫。在改革進程中,應該彰顯學生崗位綜合職業素質和職業崗位技能的遷移,為形成良好的職業體能和體質健康奠定基礎,確保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持久穩固。基于此,在高校院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中嵌入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方法,既了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也完全符合職業教育理念和體育教育思想。這就需要高校體育課程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綜合素養和職業需求,融入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元素,促進高校學生人才核心能力的培養質量。
高校院校體育課程以體育訓練為基礎,結合田徑項目、球類項目和新興時尚類運動項目,能夠顯著增強學生的骨骼健康程度、身體柔韌程度和心肺功能,通過持續的參與,能夠加深對體育運動的專注和熱愛,進而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和習慣。
高校院校體育課程模塊除了基本的運動技能提升、身體素質培養、運動理論知識傳授之外,通過與構建職業能力的銜接,在最新創設情境教學法、游戲教學法、競賽教學法的保障下,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升、職業道德道德、職業保健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競爭意識,這對于學生未來擇業和就業都大有裨益。
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高校院校體育教學,符合素質教育理念,通過更多的職業能力培養內容,實用性、針對性更強,提升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符合全面人才的培養需求。
目前,我國高校院校體育課程從產業和職業經濟的視角分析,普遍缺乏與學生專業的有機聯系,缺乏對學生日后就業角度的側重培養和研究,導致課程教學目標和理念與市場需求相背離,為此學生日后將會面臨著極大的尷尬與困惑。
高校院校體育課程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而且持續至今。當然這種垢病的出現有其歷史和必然的因素,但是究其根本原因還在于高校院校體育課程自身定位的缺失,缺乏與時俱進的決心和沖擊力,導致學生身心素質停滯不前。
高校院校體育課程沒有形成良性循環,體系設置與社會脫節,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出現偏差,課程體系建設相對片面、形式化。此外還存在混亂、單一化和缺乏趣味性的不足,使得教學質量差強人意。
高校院校體育專業課程改革應該深度挖掘市場空隙,密切關注教育政策,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全方位整理和收集環境中的宏觀與微觀信息,結合現有教育資源、自身發展情況,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模式,為嵌入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模式提供助力和保障,確保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有效提升。
高校體育教育應該結合高校教育的特征,在教學評價、教學內容、課程標準、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加大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融合的力度,組織安排開展教學活動,探索與之契合的校本教材,促進學生的體質健康。
作為新時代高校體育教師,應該在業務水平、思想境界、言行舉止為學生做好正面的十分榜樣,同時與時俱進,樹立服務育人、立德樹人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更新方法、模式和內容。此外,高校院校還應該為體育教師創設學習和交流的契機,不斷增強師資隊伍的業務素質,打造高水平的師資力量。
高校院校的體育教學還需要延續、構建特色課程,挖掘高校院校體育課程的潛力,加強對學生自主課下鍛煉的引導和幫助,建立校外體育協會組織,舉行形式多樣的運動競賽活動,從而在鍛煉學生體能和熱情,將課堂教學內容應用于實踐當中,這樣既促進了學生與社會的交流,又為學生步入社會提供基礎。
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高校院校體育課程要加大課程體系建設銜接職業核心能力培養,不斷對培養方案進行改革與創新,與院校各個專業緊密融合,加大體系建設資金投入的力度,建立人才輸出長效機制,設置符合培養的課程體系,營造良好培養的氛圍。
總之,高校院校與課程改革應該依托教育體制改革的要求,明晰核心能培養的必要性與緊迫性,做好課程更新和整合,將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有機融入到專業課程體系改革中,逐步實現崗位技能與課程內容、專業課程與工作崗位的有效銜接,凸顯職業教育特征,促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無縫對接,全方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