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翻轉課堂和對分課堂的簡要分析,將筆者在高職英語專業英語泛讀課程中進行的翻轉課堂和對分課堂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進行介紹,并探討其教學效果的優缺點,以期與廣大高職院校英語教學工作者進行交流,促進教學改革和教學質量提升。
【關鍵詞】英語泛讀;翻轉課堂;對分課堂
【作者簡介】孫雅潔,許昌職業技術學院。
一、翻轉課堂與對分課堂簡介
翻轉課堂是由哈佛大學物理教授埃里克·馬祖爾(Eric Mazur)最早提出的,該模式在學習過程中知識的傳遞和知識的吸收上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了顛覆,將傳統課堂中課上和課下活動進行了翻轉。其主要實施步驟為:首先教師課前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創造教學視頻,學生在課下通過教學視頻進行自主學習;其次在課堂上組織各種教學活動,如小組討論、協作探究、作業答疑、互動交流和教師單獨輔導等形式讓學生在課堂上應用課下所學的內容。由此完成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以及教師角色的變化。
對分課堂則是由我國復旦大學心理系張學新教授提出的教學理念。該教學理念將教學分為講授-內化-討論三個環節。具體步驟為教師先講解重點教學內容,學生在課下自主學習、歸納總結并提出問題。對分模式分為當堂對分和隔堂對分兩種,根據所講內容多少、難易和學生實際情況選擇是當堂對分還是隔堂對分。同堂對分是指在一次課內講學時分成兩半,一半用于講授知識,另一半用于學生討論、研究、問答等自主學習活動。隔堂對分是指將講授放在一次課上,而內化放在課下,下次課再進行討論環節,從而實現隔堂對分。無論是當堂對分還是隔堂對分,該模式保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占教學時長的一半,學生自主學習的比例大大提升,繼而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學習和消化所學內容,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性。
二、綜合翻轉課堂與對分課堂于英語泛讀課堂的實踐
將翻轉課堂與對分課堂相結合,利用翻轉課堂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以及對分課堂將學時隔堂對分的模式,結合筆者所教英語泛讀教材內容,筆者進行了二者的綜合應用實踐。現將實踐介紹如下:
本專業英語泛讀課程使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英語泛讀教程》, 其中共16 個單元,每個單元由三個模塊組成,分別是篇章A,即主題閱讀文章,供學生在課堂上學習閱讀技巧及閱讀實踐的主要文章;篇章B,是與篇章A主題相關的文章,會出現與篇章A 重復的高頻及擴充詞匯,長度與篇章A 基本相等;篇章C是快速閱讀文章由1-2篇詞匯較簡單的文章組成,配合判斷對錯這樣的考查閱讀速度的練習題,選材多是一些國外應用文體,如通知、廣告、課程表等。經筆者分析,教材各單元主題鮮明,每單元的A/B兩個模塊功能相近,即教授學生泛讀技巧、擴充詞匯量,分析篇章結構;C模塊功能與其他兩個區別顯著,主要是提升學生閱讀速度,鍛煉跳讀、尋讀技巧等找細節的閱讀方法。因此,結合學期學時安排(共16周,每周四個學時),筆者決定該學期講授教材的前8個單元的所有模塊,而不是講授全部單元,略去每個單元的篇章B部分。由于每個學期總學時是有限的,把教材所有單元的所有模塊全部講授是不切實際的,而怎樣的取舍就是教學模式能夠改革的關鍵了。每個單元毫無疑問篇章A 是重點,需要教師為主導,引導學生學習篇章內容、結構以及閱讀技巧;篇章B內容、結構和功能與A相近,則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首先從教學內容和學時上對模塊A和B 進行對分,具體方式為A模塊第一次課,實行當堂對分。第一個學時由教師講授閱讀方法,引導分析篇章結構以及講解重點詞匯和句子,另一個學時由學生討論文章所涉及的問題,以及學生自主提出的問題。第二次課第一個學時解答上次課學生討論的問題,并布置B模塊自主學習任務。自主學習的模式為小組互助合作講解B課文。按照文章段落數將學生分為相應的組,學生在第二個課時以及課下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討論、查閱資料等方式合作完成課文分析、詞匯和長句講解的任務,并形成講義。第三次課的兩個學時由所有的組輪流派代表上講臺講解課文,由教師指定每組匯報哪個段落,每次每組的匯報代表由教師做記錄并給出成績等級,下次的匯報將換人做代表,以達到每個學生在該學期內都會上臺匯報。第四次課將C模塊實行當堂對分,由于C模塊內容簡單,前一個學時由教師提示重點,后一個學時由學生做閱讀練習并直接討論答案。
通過一個學期的實踐,學生在該課堂上的學習活動參與度明顯提高,課堂氛圍活躍,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當然該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需要仔細劃分組數,將小組數量和文章段落數對應起來,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匯報中;又如當學生匯報過之后在以后的小組任務中不再積極參與的情況,也需要再設計出更好的任務分配方法,爭取每次調動所有的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
綜上所述,將翻轉課堂和對分課堂綜合應用與高職英語專業英語泛讀課堂上的教學實踐取得了成功,但也依然有可改進的空間,望各位業界同行能夠批評指正,互相交流達到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鄧燕燕.影響高校非英語專業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因素與對策分析[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2(12):238.